关学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2020-12-01 05:33贺文华
唐都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训价值观核心

贺文华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5)

十八大以来,高校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宗旨,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教育视为首要任务,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大学生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引领者。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大学生中有“93.4%的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89.9%的学生基本能够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84.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践行倾向,58.9%的学生表示愿意以行动去落实。”[1]可见,新时期大学生三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教育的整体效果显著。但在大学生的实际践行当中仍然存在着知行不一、言行脱节的现象,加之网络的无边界、移动媒体的普及、外来不良文化思潮的冲击等,削弱了一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应有的自觉与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这是一条通过地域文化来提高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关学文化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地处关中,遍播华夏,深蕴崇德敦品之美德,作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关中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立足于关学文化资源,深化对关学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汲取其中的精华,参与到关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一步筑牢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一、关学文化资源是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基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标识,也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和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将其作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而且能够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坚守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始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表率,中国梦、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价值等表达方式,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7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历史观、国家观,首要的就是要扎根于中华大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双创”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22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引导学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学习西方文化,力避西方意识形态的诱导和渗透,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时代的特征,不断创新和融入新内容、新思想和新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促进关学文化资源“双创”是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现实需要

关学诞生于关中地区,由北宋张载创立,是儒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创新成果之一,影响深远。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几千年主干文化的策源地和发展完善之地,诞生于斯、发展于斯的关学文化自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关学文化承孔孟之志接续开新,其蕴含的崇礼尊德、淑世担道的经世传统,成为陕西人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着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创始人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此乃关学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儒学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又浸透着陕西人特有的敦厚朴实。关学文化中深蕴的道德价值、家国情怀与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纵观历代关学名儒的人生历程,如张载、吕柟、冯从吾、三吕三李等,他们的一生就是践行大德的一生,他们通过著书立传、为政修学、创办书院、讲学等方式言传身教,代代传承,承继赓续关学文化传统,维护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地落细的参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引用“横渠四句”,为探寻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指明了方向。因此,陕西作为高校数量全国排名前列的教育大省,将关学文化资源“双创”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新时代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自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从提出之初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中国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大方面,到十八大凝练成24个字三大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十九大之后载入宪法,从提出号召到写进宪法的制度保障,十多年的历程,舆论宣传、户外媒体、公益广告、学校学习、制度推行、报告论坛、学术研究等等,这些实践层面的贯彻落实,大多是通过党中央和国家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推动的。客观上讲,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步入了新时期新阶段,物质文明与经济发展都已经取得了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成就的同时,社会上却出现了倒地老人“扶不扶”的道德窘境,针对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短板,党中央高屋建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巩固和保障我们改革开放成就的思想防线与精神堡垒,更是国人安居乐业所需和谐社会人文环境的客观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如何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教育的主题,而探寻这种教育路径就成为教育者的职责。研究发现,将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有事半功倍之效,关学文化资源“双创”就成为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以关学文化为大学生“立心”,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尊德、守德、修德: 关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一脉相承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说:“关学世有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关学自北宋初创立、绵延至今,一直秉持着儒学“崇礼贵德、以礼为教、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教人尊德守德修德。张载上承孔孟学统,在认真研读《中庸》的基础上扬弃融合佛老思想,适应宋代的思想文化转型,重新构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开创出那个时代儒家文化的新形态——宋明理学重要流派之关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相嬗相替相传相沿至今,誉播华夏,影响深远,史称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3]。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在实践层面以礼教人的实现路径,“提升和成就自己道德人格的有效方法便是学礼、知礼并依礼而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礼的要求”[4],进而以礼成俗、会通天下,改造社会风气,构建公序良俗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种德,它既是体现个人品行修养的‘私德’,又是反映社会普遍精神追求的‘公德’,更是标识国家发展价值目标的‘大德’。”[5]可以说,“德”是从习惯接受到心理认同到自觉外化于行的隐性内在约束,从而成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言行举止的精神标识。私德、公德与大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私德是个人修身的品性,公德是社会和谐的灯塔,大德则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三者有机统一,同生共长,共同构成了个人、社会、国家道德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难看出,关学文化所倡导的“崇礼贵德、以礼为教”,与新时代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同根同源,都延续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重视“德治”的优良传统,虽历经时代变迁,但修齐治平之根基工程——修私德成就大德的宗旨同一。

(二)为大学生“立心”: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生动力

大学生是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其价值观的树立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终日被来自网络的海量信息、各种声音、花样诱惑所包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价值观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一些学生迷惘。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引导,为其“立心”。要“立心”,必先“走心”,以自然亲近、润物无声的代入感最为长久有效。有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精神层面来讲,就是指这个地方的文化,生于斯养于斯耳濡目染受教于斯,地方文化从这个角度讲具有天然的代入感。以捍卫、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的关学,绵延千年,其悠久深厚的精神文明之给养,于今处处渗透在新时代的学者研著之中、镌刻在象牙塔里的校训之里、矗立在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之下、相传于文庙抚碑的闲庭信步,为这里生活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温饱之余的精神营养,丰富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重塑社会主流价值规范与取向。关学创建之初就是为了改变两晋以降行至宋初佛老盛行、儒门日趋淡薄的局面,旨在重振儒学之道统,以孔孟道统为个人、为社会、为天下“立心”,教人敬礼遵德,打造风气淳良的和谐社会,开创协和万邦的天下命运共同体。陕西关中地区是华夏民族和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都城及其盛世文化的孕育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关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申言之,关学的创生就担负着正本清源的历史使命,这也是关学要为天、地、人“立心”的初衷。所以,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教育大学生以当地文化瑰宝——关学文化为其“立心”,从传统文化习惯上讲,这也是认祖归宗的表现与象征,大学生生活在这片关学浸润的土地上,从心理认同、认知习惯、接受传承等顺序方面都具有相对的优先性,原生的东西也容易提升自信度,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与精神状态,有自信才会有勇气和力量,有毅力和动力;有自信才会有执着坚守、自觉践行。因此,让这个区域的大学生学习了解关学文化,是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生认同路径,以关学文化为大学生“立心”,既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走心认同,进而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真正做到让大学生自然内化于心,自觉外化于行。

三、关学文化资源“双创”是形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进路

(一)将关学文化资源“双创”融入校训教育,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大学校训是一所高校人文精神、育人目标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其内涵和底蕴反映了高校的历史传统、治学理念与教育特色,深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是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自觉的重要抓手。关中地区高校数量在全国位居前茅,各高校的校训虽然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源于传统文化的无声浸润,更能体现出关学文化的鲜明特色。

以地处关中核心城市西安的几所大学校训为例,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厚德求真,励学笃行”;陕西师范大学:“厚德积学,励志敦行”;西安音乐学院:“明德教化,乐音至善”;西安美术学院:“弘美厚德, 借古开今”;长安大学:“弘毅、明德、笃学、创新”;西安文理学院:“重德、敦品、躬行、崇高”等。一项对陕西九十余所高校校训的研究分析显示:“高校校训用字中,德(41次)、学(35次)、笃(22次)、明(20次)字出现频率最高。”[8]从这几个高频率出现的词汇来看,“德”字居首,表明陕西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德为先”的教育特质,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关学对本地高校校训的影响。这几所高校,从重点名校到普通二本,从文科到理工艺术院校,校训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都不约而同地承袭了关学文化贵礼崇德、淑世担道的精神旨归。

关学创立之初就有为天下社会人“立心”的初衷,具体就是以孔孟道统之“仁义礼智信”教化世人,才有了震古烁今的“横渠四句”,“它是时代的要求,使儒学自身发展的一个标志”[9],今日陕西高校的校训皆能从关学文化中找到渊源。另外,西安文理学院的关中书院、宝鸡文理学院的横渠书院等,历史上就是培养人才、传承关学文化独立的教育机构,绵延至今,融入现代大学的教学体制之中,同时还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发挥着传承教化的功能,与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可谓是古今互动、相生相发。新时代的大学生置身其中,了解校史校训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关学及其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与著述言论,如关学大儒张载、冯从吾、吕柟等,他们学霸式的经历、讲学时的吸粉无数、为民做事的忘我付出等,他们身上孜孜不倦的为学态度、无私深沉的家国情怀、务实担当的责任意识等优秀的个人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田,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良好品质人格的养成。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校史校训的来龙去脉,也了解了当地的关学文化,也会成为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与力量的一个触发点。从了解到礼敬,再到反思之后的自觉认同,以校训为基点,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以校训为载体,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使校训成为培育高校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二)巧用融媒体实现关学文化“双创”,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悟道修德

冯友兰先生晚年认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所谓‘旧邦’,即指文化传统;所谓‘新命’,即指现代化。”[10]“旧邦新命”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关学作为古圣先贤的思想创造与智慧成果,是关中人对中国文化赓续发展独特而伟大的贡献,也是关中人独特的精神标识,生于旧邦,长存于今,亘古亘今,历久弥新。但是关学文化的影响力却因为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而远未达到它应有的效果,虽然十八大以来,关学文化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无前例的重视快速在学术研究圈子升温,诸如关学文库的出版、各类关学主题的社科项目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等,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关学文化从精英群体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大众化,从精英到百姓,大学生可以成为中间互通的桥梁,一则大学生身在高校接受专家学者的传道解惑,二则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就会直接面对街巷百姓、小区居民。因此,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掌握关学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成为关学文化传承的关键。面对网络原生族的大学生,他们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需要借助新时代融媒体的力量对关学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方面成功的典范首推央视近年来推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借助融媒体成功“双创”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尤其是2018年大年初一推出的又一档创新节目《经典咏流传》,这档“和诗以歌”的节目以“经典诗词+现代流行”的全新形式迅速征服了青少年观众。《经典咏流传》“在传播形式上,打造出‘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诗、歌(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通过播出时屏内外观众的手机摇一摇从大屏抵达小屏,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11]。无论是微信、QQ、微博还是酷狗、爱奇艺、乐视等专门的音乐与视频平台等多种融媒体同时发力,结合平台特性分发相应内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更丰富深厚与多样化的表达,一股携带满满正能量的清流直抵人心。

相较于诗歌的短小、相对独立来讲,关学更偏重人文学术思想,大篇幅大体系,要通过歌唱去传承有些困难,但是可以借鉴《经典咏流传》成功运用融媒体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在校园文化、重大节庆纪念日等,通过接力诵读的方式,像《朗读者》《中国信》那样,在内容选择上,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主旨精神一致的篇章,邀请在校教师解读点评,或者将关学大儒的历史事迹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让大学生进行表演,也可以将这个项目列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必选项目等,如西安文理学院学生表演的话剧《冯从吾》,不仅荣获大奖,而且参演学生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冯从吾用功苦读、回报社会、为官廉洁奉公、从道不从君的坚定信仰等,声言被关学大儒冯从吾身上体现的关学精神所感动与鼓舞,表示会转化为他们践行重德敦品笃学的持续动力。大学生通过诵读关学经典、表演人物事迹、讲述关学文化故事,人人参与其中,身临其境,感受身受,再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H5等移动新媒体传播出去,这样起到的功效与《经典咏流传》异曲同工,既实现了关学文化在信息时代“双创”的历史使命,也实现了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悟道修德、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关学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滋生传衍于关中大地、打上了深深的关中地域烙印,其在中国精神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占据着重要地位。关学文化精神的精髓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青年的价值引领与遵循,定位目标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捋起袖子奋斗落实是根本,立足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一方文化养育一方人的润化力量,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之中,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再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与文化熏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大学生尊德守德,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

猜你喜欢
校训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校训展示墙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