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创作的唯一一篇短篇小说

2020-12-01 01:01
文史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吴晗半月刊纯文学

一般的人都认为,历史学家是不会去创作纯文学作品的。其实不然,像罗尔纲、吴晗这样的史学大家早年都曾创作并发表过短篇小说。

吴晗(1909—1969)创作的那篇短篇小说《还愿》,发表在1933年2月16日出版的北平大学的《昙华》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上,署名“辰仲”。

这个《昙华》半月刊,是一个小型的文学刊物,专门刊载一些篇幅较为短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批评的文字,1933年1月1日在北平创刊,每逢1日和16日出版。这个《昙华》半月刊的主编是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的经理黎昔非,刊名由胡适题写。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内的时局所致,《昙华》半月刊出版至1933年4月1日的第一卷第七期便因“人员星散,经济困难”,加之当时的《每周评论》发行量日趋量大,而专职工作人员只有黎昔非一人,工作的繁忙,使得黎昔非不得不忍痛割爱,将《昙华》半月刊停刊了。

《还愿》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地主劣绅利用封建迷信欺骗盘剥普通百姓,一群年轻人敢于揭露阴谋,向其作殊死斗争的故事。这篇短篇小说《还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吴晗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篇短篇小说,它是《吴晗全集》都尚未收集的吴晗著作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晗,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有人要问,何以见得这篇署名“辰仲”的短篇小说就是吴晗的著作呢?

首先,吴晗曾经多次使用“辰仲”这一笔名。例如:一年多后的1934年9月9日,吴晗发表在第一百一十七号《独立评论》上的《苦旱的故乡》一文署名“吴辰仲”;1935年3月24日,吴晗发表在第一百四十三号《独立评论》上的《怎样把科学知识输入民间》一文署名“吴辰仲”;以及从1936年11月1日至1936年12月30日,在《清华周刊》第四十五卷第一期至第九期上每期连续发表的六篇时事评论,有五篇是署名“辰仲”,一篇是署名“吴辰仲”,等等。

其次,吴晗与《昙华》半月刊的主编黎昔非的关系甚密。吴晗的这唯一一篇短篇小说的创作,与他和这位搞文学研究的“死党”级的朋友黎昔非的接触甚密是有很大关系的。吴晗与黎昔非的关系甚密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黎昔非是吴晗的学长。吴晗1930年在中国公学大学部读一年级时,黎昔非于这年在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史系毕业。吴晗1931年经考试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二年级时,黎昔非刚刚考入北大研究院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第二,吴晗和黎昔非同是胡适的得意门生。当时能够到胡适家中耳提面命的学生除罗尔纲、黎昔非和吴晗外,少有他人。第三,吴晗经常和黎昔非相邀一道同去看望或求教胡适。第四,吴晗在胡适遴选黎昔非担任《每周评论》的经理一事的过程中,曾起过决定性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再次,吴晗因为家境不算宽裕,父亲病卧在床,作为兄长的他,不但要承担自己的学杂生活费,还要承担弟弟妹妹的学杂生活费,所以他必须逮住一切可以“捞”稿费的机遇,拼命地写稿、发稿,不限内容,不限体裁。如:1932年2月至3月,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论教授》《关于图书馆》《过去种种》等杂谈和《感事》等律诗;1933年3月,他还翻译了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译著《地理学家朱思本》,并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第2期上发表等。

最后,吴晗在创作这篇短篇小说之前,也曾发表过纯文学性的读书评论。这篇评论的题目叫作《黛莎与格利》,原载于1931年2月的《现代学生》第1卷第5期上,署名“吴春晗”。

猜你喜欢
吴晗半月刊纯文学
袁震与吴晗的金石之恋
《 青春期健康》杂志(下半月刊)征稿启事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重启“纯文学”的社会属性
——论作为观念的“纯文学”及其可能出路
吴晗借钱的故事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
《对联》下半月刊 《广西老年报》 “欢乐擂台”第廿一期评选结果
《对联》下半月刊 《广西老年报》 “欢乐擂台”第十九期评选结果
《对联》下半月刊2011年征订启事
“吴晗”与“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