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辅导员培训有效性研究

2020-11-30 02:06姚远唐心怡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辅导员

姚远 唐心怡

摘 要:近年来,高校对于辅导员团队整体培训工作的有效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文通过探析高校辅导员心理契约感知情况与实际培训效果存在的差距,提出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心理契约;辅导员;培训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2

在高校的组织团队中,辅导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的主干力量,对于辅导员团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及对于其思想素质素养的提升始终都是高校最常用的管理行为,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培训轻培养、重施教轻需求、重组织实效等问题,上述问题都可归结于辅导员对于培训的心理契约期望与所提供的培训存在差距。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研究地方高校辅导员心理契约期望与培训有效性差异的影响因素,为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抽取5所地方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链接作答的形式开展问卷调查。

(二)调查实施

笔者所实施的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主要对象是在全国高校中随即抽取的134个高校样本,共发放的调查问卷总计134份,其中有效回收的样本数量100份。

(三)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将问卷输入Visual FoxPro6.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录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然后使用SPSS22.0软件来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样本概况

本次对各高校辅导员调查共收集100份有效问卷,从性别分布来看,受访者的女性比重略高于男性;從年龄分布来看,受访者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其中26至30岁之间的人数占比最大,达到了占总人数的46%,说明青年辅导员受访者占据主导地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从教育背景结构来看,硕士学历的占比最大,达到总人数的62.0%,整体教育程度情况良好;从职称结构来看,具备初级职称的群体占比最大,达到总人数39%,此情况相对较为合理;从受教育质量来看,重点本科毕业的人数占比最大,占总人数的45.0%。在对辅导员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中,16%的受访者表示辅导员培训效果很好,受益匪浅;38%的受访者表示辅导员培训效果比较好,获得了较多收获;25%的受访者表示辅导员培训效果一般,与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21%受访者表示辅导员培训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很明显。

(二)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在对辅导员心理契约与培训有效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先需要进行Bartlett检验和KMO检验,对其可行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此处KMO值分别为0.929和0.932,其中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分别为2 519.794(自由度为136)和2 099.825(自由度为136)达到显著,说明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2.心理契约量表的因子分析

对心理契约量表的17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实施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提取标准为特征根大于1,剔除了因子载荷小于0.60或在不同因子上有相近负荷的项目,最终提取3个公因子。三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量为83.869%,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因子1涵盖变量都与辅导员的工作与发展相关,定义为“成长发展”;因子2反映的是辅导员薪酬福利与生存相关内容,定义为“生存保障”;因子3反映学校提供的硬件、软件相关,定义为“工作支持”。

3.培训有效性量表的因子分析

有效性量表的17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实施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提取标准为特征根大于1,剔除了因子载荷小于0.60或在不同因子上有相近负荷的项目,最终提取3个公因子。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变异量为79.251%。因子1反映的是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态度的内容,故定义为“培训需求与内容”;因子2与培训实施过程中师资、方法、硬件条件相关,故定义为“培训实施”;因子3反映的是培训效果有关的考核、工作水平提升、满意程度等,故定义为“培训效果”。

(三)心理契约与培训有效性得分对比

由心理契约和培训有效性对比可知辅导员对心理契约中“生存保障”的满意程度较低,对培训有效性中的“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较低。说明辅导员对培训的效果还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与辅导员构建良好和谐的心理契约的基础上,提升培训整体效果是提高辅导员培训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四)辅导员心理契约与培训有效性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主要用来对成长发展、生存保障和工作支持三个变量即有效性和心理契约的相关程度进行实证统计计量,验证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培训需求与内容”与“成长发展”“生存保障”“工作支持”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成长发展”“生存保障”“工作支持”与“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三、讨论

(一)培训体系设计与构建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可知,辅导员对心理契约中的“生存保障”“成长发展”“工作支持”感知满意程度较低,而心理契约中三个因素又与培训有效性的三个因素显著相关,因此培训工作效果必须在辅导员心理契约这一必要条件满足的情况之下才能实现既定目标,要想显著提高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既定效果实现培训目标就必须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维持都应将与心理契约显著相关的“培训需求与内容”“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这三个因素充分纳入其中,即在充分了解辅导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培训实施,从而达到培训效果,促进培训成果的合理转化、应用,才能真正保障辅导员培训的效果,实现辅导员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可操作化。

(二)辅导员培训体系设计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与辅导员个体需求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团队起到了核心作用,辅导员团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核心力量,那么要想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考虑辅导员自身教育事业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的个体现实需要,对辅导员培训需求深入分析,确保辅导员全程积极参与,这样培训体系的设计才更为系统、客观,有助于辅导员心理契约的缔结。

2.拓展辅导员培训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辅导员的工作特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要求决定和促进了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这些必要的工作要求与辅导员自身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密不可分,拓展相关辅导员培训项目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具体而言,短期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满足辅导员的需求。因此培训项目课程的设计应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专业性理论性的知识,也应有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两方面。培训也应突破面授教学的讲课形式,课程构建方法可以更多样化地拓展辅导员的视野,提高辅导员总体工作能力,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让辅导员更加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3.完善辅导员培训项目课程实时监控体系

培训的实时监控体系是高校在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增强辅导员培训实施的重视程度,也能够使辅导员明确弄懂培训项目、了解培训目标的实现。另外,科学的实时监控能够检验受培训辅导员的学习成果,反馈信息可以促使辅导员提高自我认识。而且,实时监控体系反馈的数据和信息可以成为下一个培训体系的设计和具体培训项目的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吴琼.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1):42-44.

[2]赵海荣.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4(40):25-26.

[3]陈鑫峰.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高教研究版),2014,35(4):90-92.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西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
授权型领导、心理契约与员工的组织承诺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