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廷梅
[摘 要]文章首先定义了“滞育生”这一名词,接着分析了“滞育生”的特点及滞育的原因,然后提出从把握“三清”、注重“三关”、坚持“鼓励”、融入“爱心”四个方面提出帮扶转化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滞育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3-0066-02
“滞育生”是指受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素质发展滞后和缓慢的学生群体,包括后进生、学困生、问题生及劝返生等。这一类学生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绝大部分班级都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班级的总体发展和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推进,因此,转化这一部分学生成为民族地区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方向。
一、民族地区“滞育生”的特点及滞育原因分析
(一)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效果不好
受社会发展及认知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滞育生”监护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方法失当的问题,较多监护人很难在思想认识及价值导向上帮助和引导孩子,在周末或假期的学习上更是难以辅助。同时,地区经济的落后导致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责任落到爷爷奶奶奶甚至亲戚的身上。这部分监护人较关注孩子的生活状况,很少去关注孩子学习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以至于一部分小学时期各方面表现还可以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及转为住宿生后开始出现滞育的現象。
(二)标准班额下“滞育生”的受关注程度不高
标准班额下班级定额人数为50人左右,寄宿制学校部分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生活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滞育生”的教育上投入相对要薄弱些。同时,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制约着“滞育生”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办学质量的考核中成绩考核占有较大的分值,在培优和扶困的过程中,考核的导向会不自觉地使得一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尖子生培养和二级梯队建设上,“滞育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冷落,而这种冷落会使本来就缺少关爱的“滞育生”产生不良甚至抵触的情绪,严重的可能出现自暴自弃现象。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个别意志不坚定或者学习比较后进的学生产生不良的辐射,使得班级的“滞育生”群体不断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学生的发展。
(三)部分“滞育生”心智发育不够健全
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和个人爱好的特点,一部分学生身体存在营养不足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国家营养早餐计划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周末或假期时间教师监管缺失之后,学生吃垃圾食品等现象依旧较多,这对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不良影响是不可逆的。因此,不良的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其次,由于家庭监管的不到位,一些社会无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影响着这部分孩子,受所谓的扭曲的“美”或者不合时宜的“流行”追求以及暴力色情文化的影响,有的孩子出现打架斗殴、抽烟酗酒、沉迷网络甚至逃学的现象,这给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控辍保学背景下“滞育生”的增加
近几年来,民族地区不断加强控辍保学力度,适龄儿童基本上已全部返回学校,这一部分学生的辍学时间长短不一,知识储备层次较低,对新的陌生环境需要适应。加之目前对该类学生教育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细致,他们跟班就读之后教师的管理经验还不够成熟,以至于一部分“滞育生”的教育不能完全跟上。
二、民族地区“滞育生”的转化策略
(一)把握“三清”导向,明确对象特点
“三清”即问题清、方向清、过程清,不同学生的滞育原因不同,教师在实施帮扶策略之前首先要明确“滞育生”的个体滞育成因,做到个体原因了然于胸才能明确帮扶的方向,结合个体特点预判学生的发展方向,为帮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做到计划明确、备用有方,在此基础上实施帮扶。同时,基于“滞育生”的个体差异,转化过程定然是参差不齐的,跟进方式要因人而异,教师要对实施效果不好的学生进行二次分析,单独跟进。
(二)注重“三关”突破,提高帮扶效率
“三关”即“课堂关”“活动关”“假期关”。
1.抓好阵地“课堂关”
课堂是转化“滞育生”的主阵地,对于学习方面滞育的学生,学科教师应降低其学习门槛,放宽要求,制定符合其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过程中获得参与感、成就感,以此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尽快入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布置作业的时候有明确的分层意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将基础目标和能力目标部分的处理与“滞育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发问,让其在课堂上充分参与,体现出主体的作用。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同样要分层,课后练习是复习巩固及拓展课堂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应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结合“滞育生”的课堂表现,以减少数量、扣准目标为方向布置作业。
2.关注催化“活动关”
活动是转化“滞育生”的催化剂,很大一部分“滞育生”有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合群等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要协调好这一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以分组、比赛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并让其与学生干部或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形成团队,通过团队活动增强其班级凝聚力。在设计活动时引导“滞育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目标的确定,比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将一些便于表演的篇目设计为舞台剧的形式,让“滞育生”参与舞台布景、角色扮演等环节,积极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对于一些巧妙的构思可以在做活动总结时进行专项的点评。点评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参与者自评、教师总评的方式展开,让“滞育生”在他评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在自评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突破拓展“假期关”
假期是转化“滞育生”的拓展面,学生每学年将近有一半的时间是周末或假期,而通过对“滞育生”的滞育原因分析,不难看出有的“滞育生”家长在周末或假期时间很难监控或者帮扶孩子的学习。因此,在周末或假期抓好“滞育生”的跟踪管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周末或假期时间可利用就近原则让“滞育生”帮扶结对,由班干部或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与“滞育生”建立结对帮扶小组,对于思想上懈怠的学生可以让其帮扶其他学习上较为后进但思想积极的学生,并建立激励机制。结对不便的学生通过其家长加强监管,建立家校联系群,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成果或作业的上传时间,由家长按時通过联系平台发送给教师,透明假期阶段性学习成果,随时做好过程性评价,以大群体带动小部分,推动“滞育生”的转化。
(三)坚持“鼓励”策略,巩固转化成果
1.注重作业评语“鼓励”
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应景性较强而影响时间较短,加之每天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的增加或其他心理因素的干扰而逐渐淡化。因此,科任教师要抓好作业评语评价这个鼓励的切入点。以每次作业相对于上一次作业的进步点或者亮点为突破口,不失时机地给予“滞育生”鼓励。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激励性的话语让其有目标感。抓好了作业鼓励,就是抓好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与运用,对提高“滞育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新利用周记“鼓励”
一部分“滞育生”表现出的性格内向和交流障碍使得他们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很难完整准确地表达内心想法。班主任作为转化“滞育生”的主要力量,应该抓住学生周记这个教育契机给予此类学生心理教育和情感鼓励。班主任要通过周记与“滞育生”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布置定向的周记,以每次的周记内容为主要的突破点,分析“滞育生”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应该改进的方向等。教师要多用体贴的话语,营造一种温馨的语境给学生以鼓励。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把握好循序渐进的次序,以阶段性的帮扶侧重点为导向,在周记上以对话的形式跟学生探究其存在的困惑,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并且实时恰当地给予学生表扬鼓励,让学生产生幸福感,从而不断进步。
(四)融入“爱心”教育,优化转化效果
心怀仁爱之心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也是做好“滞育生”转化工作的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滞育生”,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和他们交朋友、多谈心。谈心时教师要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打开“滞育生”的心扉,让他们多表达、多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同时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将需求表达出来,这样教师才有帮扶的方向和抓手。在与“滞育生”交流过程中谈及的他们需要保密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否则一次意外的泄露可能会使该生本来脆弱的心灵遭遇重创。
总的来说,“滞育生”的教育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在“滞育生”的转化过程中一定要认清人、知其因、明方法、重过程,以博爱的情包容、以独到的方法教育、以关爱的心感化,这样每一个“滞育生”才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获得进步和转化。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新然. “有父母的孤儿”问题学生的干预[J].辽宁教育,2017(4):44.
[2] 雷红星.“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J]. 甘肃教育,2019(23):49.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