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学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该掌握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将这个含义融会贯通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现在的情况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篇文章根据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小学生应用意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策略;应用意识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倡,小学数学课堂也开始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任务正在渐渐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成为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最终目标和最本质的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讲授的时候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具有使用价值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可以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深刻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下进行数学课程的授课,要深度了解核心素养内在的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探索和学习,帮助学生挖掘发散性的思维模式,来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一、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滞后
大部分老师在接受新教学授课方法的时候,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直接进行使用,把别人的经验方案不做改动直接运用,不能科学合理地改革创新出符合自己学习的教学授课模式,学生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先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老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困难。现阶段很多学校教学中都在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只会根据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教授数学知识。不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喜爱上数学知识,让学生主动跟随數学教师学习数学知识。但是以往的教学方法比较无聊,长时间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在课上不跟着教师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老师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足,学生的发展空间较小
老师在课堂中保持着绝对地位,往往追求高效的学习效率,大量压榨学生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少,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思维扩展空间较小,老师往往只顾自己讲课,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培育工作基本忽略,这样的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思维活跃性不足,不能良好地思考问题。小学教师要想良好地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法,就应当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具有科学性的强化,但是现阶段还是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个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尽管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教学活动了,但是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与探索,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使用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个别小学的数学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使用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和喜好进行分析调查,不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从而缺少针对性。再比如,有部分小学的数学教师没有把互动教学、游戏、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导致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的使用中缺少拓展性。
(三)教师数学课程教学缺少创新性
都说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一定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但是,现阶段的一部分教师在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面的能力还是有些差,例如,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还没有把科学合理的教学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法有效地进行融合,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缺少设计。还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学生兴趣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引导,没有有效地借助学习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提出的要求
(一)设立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目标的设立不会拘泥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的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应具备综合性。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等内容进行完美的融合,形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堂。
(二)设立动态化的教学评价
小学生数学教学目标的改变也在督促着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之下,小学数学评价方式将不应该局限于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更应该拓展到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去,要考虑到学生能否终身受益,做出动态的教学评价,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问题去做出相对应的调整。
(三)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变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应该在新的概念带领下做出全新的改变,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育理念里跳脱出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寻找一些具有乐趣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察觉问题,并学会运用学校教授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
(一)设计好数学活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活动时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和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可以感觉到数学活动的乐趣。此外,学生和学生间有一些差别,而且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不相同,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对课堂中较为活跃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多一些自己操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相关数学教具,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知识。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要适当地和这些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给学生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经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之中,老师要切实强化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充分地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主要就是在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后,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讨论,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讨论行为,在课程结束后,老师可以更加亲切地融入学生之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并且与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充分强化学生的能力。
(二)借助小组活动学习,培育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学生自身在合作探究方面的能力,也是其以后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一项主要能力。所以,老师在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时,需要根据现阶段较为热门的一些教学形式:小组式学习,借助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活动,持续的培育学生在合作探究方面的能力,推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比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这一课程中,老师需要让学生分别认知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并且在带领学生认知图形时,要提问学生你最喜欢哪种图形,进而让学生能更好认知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把世界上的各种形状的建筑展示给学生,要不断地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利用学校周边的建筑和学校本身的建筑形状,让学生探究,并且还要让学生结成小组学习观察。老师在组织学生观察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并且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列举事例,让学生进行联系,比如小学传统的追赶系列问题,老师就可以变通一下,利用当下热门的游戏举例,用游戏中的人物,代替小明、小红,用追击打败代替“送东西”,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会突然发现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三)联系生活实用例子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猜想
引起学生自己进行问题假设、大胆猜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活动探究式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天马行空,在这种基础上,他们更容易对事物产生不同的联想,对大千世界有着很多的好奇心。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帮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建立创新型的思维。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联想和假设,而不仅是照本宣科。学生的猜想没有局限性,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举出生活中出现的例子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联想,比如,有一个超市在进行抽奖活动,商场的工作人员让顾客在箱子里摸球,箱子里有4个黄球和3个白球,摸到黄球则意味着中奖了,顾客在摸球的时候会有哪些可能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同进行猜想和实验,并制作出摸球情况的记录表。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和猜想假设之间的不同,进行讨论,得出摸球颜色可能性的结论。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代入角色,想象自己是其中一个顾客,那么自己中奖的概率有多大?让学生探究如果抽獎收费,中奖的概率高低?值不值抽奖?进而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融入生活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增加学生的综合实力,让学生健康成长。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能力大小,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去设计综合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例子去将不易理解的数学问题变得具象化,并将晦涩难懂的语言变成容易理解的话去传授给学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提出教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高效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梁瑞.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分析[J].教育革新,2019(9):63.
[2]杨玉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创新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43.
[3]魏巧璐.初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65.
作者简介:
林艺琳,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