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态、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教学内容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的适应这些改变,及时地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法使用,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强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断地探索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基本路径。文章将就新课改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索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的积累和规范、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学习中的审美与体验等,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精准感知,并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地摸索高质量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积极地改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真正地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学科素养的乐园。
一、 新课改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总结如下。其一,忽视基础。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要想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需要教师积极地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使得培养工作存在“空中建楼阁”的问题。其二,技巧缺乏。开展语言学习需要积极地教授給学生语言学习技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忽视对学生学习技巧的教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语言学习规律掌握得不够好,影响到学习效果。其三,体验较差。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口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使得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力、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影响到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体验,自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其四,学习视野狭窄。传统的语文学习一般在课堂进行,学生课外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较为狭窄,影响到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其五,参与度低。学生是否参与到培养工作中,参与的程度是高还是低,对于后续的培养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恰当,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影响到最终的培养效果。
二、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注重夯实基础,规范语言运用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要从不断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储备、规范学生语言运用做起,而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情况来看,小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厚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写错别字、读不对字音、病句连篇等突出问题,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的提升培养的效能与质量。一方面,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古诗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对壁、侧、缘等生字进行清晰的讲解,如对于壁字,可以在第一层中写出该生字,在第二层的众多分支中分别展示出该生字的读音、词组、基本内涵以及所组成的句子,让学生在清晰有条理的展示中较好的对该生字进行把握。教师还可以将该字编入儿歌中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诵唱中强化认识,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猜字游戏,进一步强化对基础性生字词内容的把握,也可以积极地为学生构建线上学习空间,如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并每天为学生推送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像关于生字讲解的文章、关于语言积累的短视频等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积累,进而在多样化的途径下不断地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后续学生更为高效地学习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写规范字、读规范音、说规范话,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纠错”,互相发现同伴语言学习与运用中存在的各种语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规范语言运用”的小活动,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运用习惯,进一步的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语言规范运用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在写作中不写错别字,并且书写认真规范、字迹清晰、字体大小适宜,并将学生语言运用是否规范与合理纳入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之中,真正的注重夯实基础,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课堂用语,继而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未来的较好发展。
(二)有效教授方法,强调学以致用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流和沟通需要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教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懂方法、知表达,进而做到学以致用,助力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这则寓言时,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寓言的有效叙述方法,如在叙述寓言过程中要让学生将关键点讲述出来,像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起因、经过与大结局又是怎样的,并对人物性格进行提炼,较好地对寓言进行梗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寓言叙述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寓言讲解的艺术性,如在叙述高潮情节时语速要急切、语调要高昂,并且还要适当加入一些手势等肢体动作,当所讲解的内容不是高潮部分时,要适当地调低语调,降低语速,让学生知道这里是铺垫,而不是侧重点,进一步提升寓言复述和讲解的质量,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些有效的方法,将课堂上所学习的这些寓言更好地讲述给自己的同伴、弟弟妹妹听,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教师还要积极地向学生讲述有效写作的方法、一些文学常识内容,引导学生合理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有效的方法指引下更为高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进而全面的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三)重视情境构建,给予良好体验
语文教学除了肩负着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外,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良好教学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融入语文情境中,更好地体验语言之美、情感之美,进而给予学生较好的学习体验,全面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在学习《观潮》文章内容时,语文教师不妨向学生播放展现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视频,如在视频中对大潮来之前、大潮来时以及大潮过后的情境进行展现,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迈情怀。又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文章内容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带有感情的故事讲解,如让不同的学生登上讲台怀着浓厚的感情来叙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最终结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一起感受盘古雄伟与高大的英雄气概,学习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助力学生健康地成长。
(四)开展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要想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单纯的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开展课堂阅读学习,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全面地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而助力学生文学综合素养的培养。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挑选和推荐阅读刊物,如在选择阅读刊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①契合教学内容,所选择的课外读物要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较好地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内容向上性,所选择的阅读读物要内容积极向上,给予学生正向的感染,让学生目之所及都是积極向上的内容,继而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助力学生健康地成长和提升;③契合学生认知特点,所选择的刊物要能够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性的形式为主,如绘本资源、注音刊物等等,为后续的课外阅读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在阅读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做到略读、浏览和精读相结合,切不可贪图数量,并且要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深刻感悟,品味古圣先贤,感悟百态人生,并做好积累,进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和文学综合素养。
(五)引导丰富活动,强化感同身受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往往喜欢参加有趣有味的小游戏和小活动,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积极地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引入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游戏活动,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活力,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来感受语文、感受生活,继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升。例如,在学习《秋晚的江上》诗歌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活动”。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特质互补”的基本原则,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朗诵小组,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对朗诵的技巧、方法进行讨论,为后续的朗诵活动开展和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每个小组的学生派出代表登上讲台进行朗诵比赛,并在朗诵过程中让学生字正腔圆,并注重感情抒发,积极地表现作者融入诗歌中的情感,而教师可以给予有效地朗诵指导,调拨学生的朗诵思路,并较好地维持课堂的朗诵秩序,进一步地强化学生朗诵学习,引导课堂的朗诵活动有序有效地推进。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地对朗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如在评价中要选择出朗诵最好的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还要积极地纠正不同小组在朗诵活动中存在的补足,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指引朗诵方法和感情抒发的技巧,进而深化学生对该首诗歌的理解和学习。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这条主线,积极地研究教法和学法,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夯实基础,规范语言运用;有效教授方法,强调学以致用;重视情境构建,给予良好体验;开展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引导丰富活动,强化感同身受等,进一步把握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实现路径和基本规律,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盛泽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1):136-137.
[2]杨万明,王海梅.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和解决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44.
作者简介:
林澜瑛,福建省漳州市,福建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