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昌 汪莎莎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有利于增强其向心力,良好的团队精神文化有利于增强其凝聚力,完善的制度建设能有效提升其执行力。面对当前突出存在的人才、观念和文化建设的短板,团队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要用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四有”好教师,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10-0120-04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进网络研究”(2019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志昌(1970-),男,陕西扶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汪莎莎(1996-),女,陕西安康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对教师的“六要”要求及对课程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在思政课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自发或非自发的各类团队。这些团队作为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的群体,在多年思政课的育人实践和教学科研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随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师团队,能否满足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更高的要求、能否在思政教育中更加旗帜鲜明地体现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有必要再次梳理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应具备的功能,剖析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更强实效性的发展建议。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的功能
1.思政课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有利于增强其向心力。一个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具备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带头人、梯队以及成员间的沟通互动关系。首先,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作为教师团队的核心和骨干,学术带头人代表团队最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凭借多年的工作积累和自身的地位优势,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凭借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好教学科研,通过学术实力疏导和整合团队。其次,合理梯队。不同的年龄、职称、学历、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等多元化的多名教师通过个人研究和协同攻关,可给团队带来更多的教学科研积累,同时在学习提升中获取更有利于团队发展的学术资源。最后,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团队成员个体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通过沟通互动,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到决策及执行的过程中,为团队效能提升提供支持保障。
2.思政课教师团队的良好精神文化有利于提升其凝聚力。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团队成员工作心理状态、士气、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团队文化则是指团队长期形成的,且为团队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总和。较强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而有着良好精神文化的团队精神能够不断地激发团队成员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让成员深感被尊重和被重视,鼓励坦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使之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而共同奉献。总之,思政课教师团队良好的精神文化应该具有四方面功能:一是导向功能,促使团队成员形成一个共同目标;二是凝聚功能,引导成员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三是激励功能,让团队成员获得认同感和尊重感;四是控制功能,通过观念和氛围的影响软性约束成员的各种行为。
3.思政课教师团队的制度建设有利于确保执行力。
通过制度建设,思政课团队的执行力能得到有力保障。其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制度,即团队所在高校对其提供的相关支持。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比如,激励机制要求管理者以人性化的观念,用理性的制度来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谋求团队任务的最终良好完成,使管理更加有效和有序等。二是内部制度,即团队自身所具备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准则。比如,一个人供应了“公共产品”,如果其他人可以免费消费此“公共产品”,此时“搭便車”问题就产生了。为了防止个别人的“搭便车”行为使团队多数人都变得懒惰,需要在内部订立合理的契约,以此来规约每个成员的行为。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面临的束缚
1.人才问题对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的束缚。
当前思政课长期处于积极性不足、主动性欠缺以及创造性乏力的尴尬境地,队伍建设瓶颈性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学科带头人匮乏。由于学科带头人起着领航作用,头雁的匮乏直接导致学科教学、研究的迟滞,甚至进入死胡同,严重影响团队的生命力。带头人是本学科中的佼佼者,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科研经验对于新加入的科研教育者而言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其影响力将会以辐射形式散播开来,并吸引、影响其周围的人才。二是育人手段单一。当前思政培养大多以课本课堂教育为主,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形式对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的提升有限。而只有丰富讲授形式,切实提升团队的教学教育能力,一对一、点对点,开阔视野,深入厂矿社区乡村,感受丰富生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提升团队成员春风化雨润物育人的手段和效能。三是引人留人机制不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引人上侧重对其他地区带头人、骨干、优秀博士生的引进,难度大、成效不足,且有“恶性挖人”的政策风险。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全国吃紧的现状,高校应根据省情校情和结构需要,重点补充在读博士和优秀硕士及有潜力的年轻苗子,在政治和业务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或组建新的个性化团队培养方案,确保既来之则安之,服务事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坚决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精神、物质、事业、感情等多重职业生涯发展举措。包括在精神上加强教师人才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培育及物质上给予较优厚待遇。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实力和资源配置很难让思政课教师在物质上真正“满足”,尤其是这类教师比之工科类教师,难以接到“横向”课题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无形拉大了发展差距,导致团队的后劲和凝聚力不足。因此,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因素的“硬核”化宜形成机制,须臾不可忽视。
2.传统考评观念对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的束缚。当前,“双一流”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航标和里程碑,但普遍存在的指标化考核让“重科研,轻教学”的顽瘴痼疾难以拔除。现实中某些高校仍然唯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论英雄而忽略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科学化,导致思政课团队方向迷茫積极性下降等。传统考核评比奖惩观念导致团队相关机制匮乏。一是考评机制。一方面,由于考评要求的存在,思政课教师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于科研而忽略教学,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评价系统只看重教师的工作结果,忽略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要言之,人事管理看大学教师是看外在、看数量,甚至只看科研,学术运行看大学教师是看内在、看水平,更多关注学术内涵[2]。然而,单纯的行政化的人事管理在评价教师学术与日常工作时,只盲目地追求量的大小,忽视了质的优劣,难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团队整体实力。二是激励机制。首先,某些高校保持对人的多头管理,很少关心在意教师激励的真正作用,导致教师教学科研双松弛,工作懈怠。其次,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缺少具体分析和个性化发展设计,使激励机制停留于简单的物质和单纯的名利表面,脱离了“以人为本”。最后,缺乏民主以及付出与奖励相符的激励机制。目前教师地位的提高取决于政策导向,学生对教师的了解、理解不足,使得教师的成就感难以获取,进步动力被无形削弱。对教师新的科学评价系统尚未建立,加之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遑论团队功能的有效提升。
3.薄弱文化对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的束缚。
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团队文化决定着团队的整体氛围和综合实力。然而,当前的思政课团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精神文化建设作用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一是集体主义让渡于个人主义。团队文化不足,团队成员追求个人利益优先,则团队将陷入分裂、支离的状态,各个成员各自为战,无法集中实力,甚至成员之间相互排挤,团队氛围便会变得恶劣,其自身内部体系形式都难以保持,其所得结果也就更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思政课团队基本都沦为“空壳”和“花架子”。二是理想主义让渡于功利主义。团队没有行之有效的精神文化,凝聚力不强,则现行的行政力量基于教师评价所主导的功利主义便会冒头,并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思政课教师是一定要有理想和情怀的,是要用春风化雨般的教学和高山仰止的人格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情怀要深”“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也只能在追求个人成绩的“名利场”中抢夺资源,有可能出现精神上“缺钙”的现象。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的路径分析
1.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思政课教学实践所追求的立德树人,单单靠一小支队伍“单兵作战”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有必要将专职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类教育力量相整合,形成力量更加壮大的团队,推动“大思政”格局落地生根。一是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形成合力。高校要按照生师比350∶1的比例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提升这支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和个人魅力,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展现课堂魅力和课外吸引力,坚持用主渠道打造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课。同时,鼓励辅导员、班主任、其他相关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补充优化到思政课团队建设中,用自身成长经历和日常细节书写教书育人靓丽风景。二是用好“课程思政”队伍。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要善于运用力量,与广大“课程思政”教师及团队有效融合,通过师资攻坚、内容整合、群智联动等措施[4],让高校各门课程的各个教师都加入到广义的思政课教师团队中,提高育人的覆盖面和感染力。三是用好社会力量。通过邀请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疫情抗击一线模范人物等榜样做现场报告,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补充实践领域的认识,能够对思政课教学起到协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团队建设实效,进而实实在在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四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信息技术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增强育人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规律和互联网的优势,加强MOCC平台建设和SPOC翻转课堂推广,将优质课程资源上网的同时主动发声和正面引导,占领网络引领青年。2020年1月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教育部组织多所高校开展的“思政战役小课堂”作为网络教学第一讲,就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优势,增强了大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思政课教师团队也在这次大考中融通网络媒体和思政育人功能,体现出了应有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情怀。
2.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评价考核体系。
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然而,传统观念所衍生的诸多僵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政课教师团队和个人的发展,使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苦思冥想查证索引的论文制造中,难以在团队中切实发挥其教学作用。针对这一现象,一是要改变传统观念,真正从教师出发、从团队建设出发制定思政课教师的相关政策。高校要切实做到关心和爱护思政课教师,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思政课教师及团队制定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合理政策,破除“五唯”,增加教学成果的权重,使评价真正向教学倾斜,引导思政课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5]。同时,注重对思政课教师工作实绩的肯定,尤其要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评价的不合理干预。二是要合理运用政策“指挥棒”,统筹更多优质资源,让思政课教师团队安心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加大对团队的支持力度,提升团队成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获得感。此外,还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避免资源过分集中,如科学地分配外出调研、业务培训、理论宣讲等机会,兼顾梯队中不同层次的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切实感受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在团队找准定位,奋发有为,形成育人良性循环。
3.聚焦文化建设:培养情怀深人格正的“四有”好教师。
文化是思政课教师团队的软实力,是团队凝聚的精神支柱。团队文化要求每个个体都具有政治自覺、全局意识和集体精神,团结成一个真正的整体,进而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理念本身是抽象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才能彰显其自身理论价值。高校要在当前工作基础上,更多地关怀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境况、发展空间等,将行政性的工作和情感性的工作有机结合,使思政课教师享有更多尊严和荣誉。二是要形成融洽氛围。团队氛围直接影响着团队综合实力,拥有好氛围的团队,其团队精神饱满,成员团结,奉献意识强,能力展示充分,则团队效率高、成果丰硕。高校有关部门和团队负责人要努力帮助团队形成“家”文化的融洽氛围,确保团队教师在“家”的精神文化氛围中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三是要注重良性互动。要在团队内部形成互相沟通协调、分工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良好氛围,使每个成员能享受到更多的对称信息,汇聚更多的正能量,进而让每个成员充分享受团队整体发展成果。
4.加强平台建设:用好学科和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
学科平台是否完善决定着学科能否顺利开展各项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也决定着以教学科研为主体的教师团队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平台水平标志着前期学科建设的水准、决定着今后的出发点。思政学科处于怎样的平台上尤其为团队和成员关注,也是后续发展潜力和团队建设的焦点。一是要用好现有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植根中国实践用中国力量和智慧,让受欢迎的好教师用好故事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把个人命运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二是建立一批有特色符合国家和行业及地方经济需求的研究中心、素质教育和科普基地,为思政教学和科研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在课程和研究上不断紧贴学科评估方向,多出有贡献有影响力的成果。“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团队要认真研究重点经典著作,丰富学科图书文献和数字资源库建设,在思考中汲取理论力量回应说服引导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中大有作为。四是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与立德树人共同发展为根本。围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固化,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克服道德迷失和认同危机,努力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沈红,林桢栋.大学教师评价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平衡[J].中国高教研究,2019(6)∶48-53.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郑敬斌,孙雅文.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逻辑前提、现实梗阻与实践指向[J].高校辅导员,2019(4)∶29-33.
[5]康沛竹,艾四林.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3)∶15-1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