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原则探微

2020-11-30 09:10刘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可谓是其教育思想的一面旗帜,朴素的语言中渗透着强烈的现代意识,为无数教师提供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直以来都被后世所推崇沿用。本文拟以叶圣陶先生语文阅读指导原则为出发点,将叶老的“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不孤立地教语文知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以及“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等四条阅读教学原则进行剖析,从细微处探究,以期还原其阅读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叶圣陶 阅读教学 指导原则

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先驱,在其生平笔耕不辍的努力下,给后世留下了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以及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从叶老的诸多文章中可以看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刻地折射到了阅读教学方面,并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他在《<文章例话>序》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的受用。”[1]教学生阅读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结论可以说是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教学这方面结出的硕果,贯穿其整个阅读教学理论。本文旨在以小窥大,从叶老阅读教学思想中的指导原则入手,以求揭开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全貌,为当今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曾在发出“少慢差费”之问,但历时几十年,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这一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他们在阅读教学中通常以精细剖析為手段,将单篇课文分成一个个知识点列在学生面前,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堂堂毫无生机的分析课、练习课、讲演课。在老师讲风盛行,练题不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自我尝试解读的机会,学生所学会的只是阅读的流程,并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从叶老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练习阅读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预习、讨论和练习。在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预习是学生尝试自我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老师课前可以抛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目标去自行翻阅、查找、思考、体会,也就是叶老所说的“动天君”。“动天君”能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所在。如果老师不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上课又只会逐字逐句的讲解,学生觉察不到自我咀嚼文章的乐趣,养成了什么都由老师代劳的习惯,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就无从谈起了。在讨论阶段,教师所起的就是“集中会主席”的作用,在这阶段里,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寻求差异,改善不足。学生在这种集体讨论中是能收到切切实实的益处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练习,也是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预习和讨论的最终落脚点就在练习。那么怎么练习呢?叶老在其《精读指导举隅》中为我们指明了练习的条目。一是吟诵,吟诵的目的不在于能早点背会,而在于求其语调,寻其规律,一遍一遍地读,自然愈发熟稔,倍感亲切了。二是参读相关文章,通过老师课堂上所教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在多篇文章中进行拓展迁移,这样不仅能积累学生的阅读量,还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三是应对教师的考问。这更像是一个检查环节,通过老师的问题,我们能核查自己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若能全部掌握,对自己的知识是一种巩固,若半生不熟,也能为自己查漏补缺。

正如叶老所说:“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2]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将一本本的教材装进学生的脑子里,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为“行走的书橱”,我们要期望他们成为“贪吃的书虫”,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动手查阅分析的技能,要达到叶老提及的“靠自己的力”,发展自己独立阅读探究的真能力。

二.“不孤立地教语文知识”:加强课内外阅读的关联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能被考试所裹挟,而是在于开阔自己的眼界,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提到:“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3]尤其在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的当今时代,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意味着只是学习文学这么简单,还要辐射到课外视野,加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联。

受制于老师和家长的管控,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面是非常窄的,他们没有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文本的自由,只能被迫去背诵一些考试复习参考书,这样的学习养料增多之后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反感。阅读教学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帮助师生回归到阅读本身最原始的一个状态,由师生来共同构建模拟真实阅读情状的阅读场。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收录了一篇改编自《红楼梦》第七十回内容的课文《红楼春趣》,讲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在课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教材安插了林庚先生的散文《风筝》,这就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引子,或许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引子,给学生引进另外两篇同名的作品,鲁迅的散文《风筝》以及现代诗人白灵的短诗《风筝》,这四篇作品虽然同是写风筝,但表达的心境与感情是全然不同的。老师可以通过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切入相同的主题,构建一个独特的群文阅读场域,使课堂内外的阅读相结合。然后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自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自身的价值,再通过老师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以参与者的身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以这种思维的碰撞,集体的建构解开限制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镣铐,达成师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共识。这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可以将课外知识有效移植到课堂上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启发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王荣生将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分为了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其中“例文”就是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某些共同法则和共同样式的例证。学生学习例文,应当从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言语规范。[4]王荣生的这一提法,与叶老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相契合的。知识是教不尽的,文本也是读不完的,唯有将教材中的单篇短什作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经验,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要让语文教材的例子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确切落实叶老“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这里的“一”就是教材选文,“三”就是学生自己所要去阅读的文本,由“一”到“三”就是一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启发学生阅读能动性的过程。学生的头脑不是无底洞,老师教多少就能装多少。大多数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倍感疲惫,丧失阅读兴趣。所以,我们要重视单篇课文教学的价值,精选篇幅不长又具有典型性的课文,老师在这种文章上做精打细磨的研读教学,学生有充沛的精力与老师互动讨论,不至于失了兴趣,学习的能动性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老师通过“举一”,可以引领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厘清阅读头绪,发现阅读规律;学生通过“反三”,可以培养阅读习惯,应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以语文教材的选文作为例子练手,假以时日,学生自己以后再去读长篇巨著,难度自然会小很多。所以,在这一过程老师重在点拨,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要主动启发能动性,学会迁移,学会变通,学会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阅读的真能力。

四.“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建构学生阅读的知识面

在信息泡沫化时代的影响下,如今的大多数中学生很难静得下心来阅读一本经典名著,背诵一段佳作美文,更不用提在高中必修阶段完成150万字的文本阅读量了。出现在中学生阅读视野里的大多是充满信息时代气味的微博推送、公众号小文章以及电子刊物等等,他们很少接触到整本书的原生态阅读。中学生对于这种短快浅的文章接触多了以后,他们会逐渐丧失阅读耐力,久而久之,甚至连一篇两三千字的短文都会觉得繁杂冗长,难以读懂。他们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大多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伪阅读,无法构建一个系统的阅读体系。所以,在当今时代,呼吁“整本书阅读”回归中学课堂是有充分依据的。

要扩充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建构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体系,“整本书”的书目选择是重中之重。“整本书”选择的标准一定要紧扣四点:一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程度。倘若我们给学生推荐的全是艰深难懂的学术性著作,学生读起来味同嚼蜡,自然提不起兴趣,那么“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就无从谈起了。二是内容要积极向上。整本书阅读的指向在于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与价值取向,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5]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所以整本书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健康文明。三是所选篇目是已有定评的名家名作。书是读不尽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古往今来的作品无数,但只有经得住时间淘洗和世人传诵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我们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正是要收录这些作品,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名作的熏陶,体味名家的创作魅力,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四是选篇要门类齐备,体式多样。在我国,一直固有的一个学习倾向就是坚守于学科中心,语文科就只仅仅抓住语文课程倾向。其实,在大多数欧美国家非常注重跨学科学习,他们主张打破学科壁垒。所以我们整本书的阅读书目也应当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也去尝试涉猎一些历史、哲学、科学和艺术类的书,这对学生各学科知識的融合运用是有很大助益的。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就是要在信息化的阅读泡沫时代打开一个缺口,弥补学生所缺乏的生活经验、视野见识以及文化知识积累,增强他们的阅读耐力,使读书真正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只有当学生学会主动接近文本,真正融入文本世界,与文本进行交流时,他们才会获得一种全息性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有利于他们抱着愉悦的心情去阅读,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知识面,从而爱上读整本书的体验,爱上阅读。

五.结语

叶圣陶先生许多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提出距我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但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叶老阅读教学思想的精辟性和前瞻性,他的思想仍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让我们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能受用无穷。叶老的语文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界一份不可多得的思想遗产,无论是他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哲学,还是“精读略读”的阅读方法,抑或是“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都值得我们后辈细细推敲,深度揣摩。努力继承这份思想遗产,认真习得这种教学艺术,对改善今后语文课堂的阅读现状,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68.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0.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1.

[4]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作者介绍:刘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叶圣陶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霜的工作
一首37字的小诗
37字小诗 20年酝酿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燕子,住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