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明, 王艳芳, 王延谦, 何国振, 严珍, 杨春勇, 张丽霞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西双版纳州傣药南药重点实验室,云南景洪 6661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砂仁为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也是药食两用之品。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砂仁为来源于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属(Amomum)多年生草本植物阳 春砂Amomum villosumLour.、 绿 壳砂Amomum villosumLour. var.xanthioides(Wall.exBak.)T. L.Wu & Senjen 和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T. L.Wu 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行气调中、化湿开胃、温脾止泻、止痛安胎的功效,主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呕吐泄泻、妊娠胎动等[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砂仁还有降脂、降糖、抗氧化、促进雌激素分泌等作用[2]。3种正品砂仁(阳春砂、绿壳砂及海南砂)以阳春砂的品质最佳,为国产砂仁药材的主流品种,国内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目前均为栽培品种。
近年来在生产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发现一种叫 “香砂仁(或建砂仁、土砂仁)” 的药材大量混作砂仁使用。经调查发现,香砂仁(或建砂仁、土砂仁)来源于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植物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etSmith。艳山姜主要种植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是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习用的民族药材,被收录于2003年版《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标准》。由于其特殊的香味,民间常将其作为香辛料和火锅底料使用。调查发现各地超市以及药材市场上经常将艳山姜标注为 “砂仁” 出售,极易产生混淆。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一些论文中也将阳春砂和艳山姜混为一谈,这给研究人员在参考引用时造成极大混乱,也给药材生产造成负面引导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艳山姜所含化学成分与砂仁不尽相同,功效也有所差别,不宜代替砂仁使用[3]。鉴于此,本文对阳春砂和艳山姜进行鉴别描述,并对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出现的两者误用情况进行举证分析,以期正本清源,为两种药材的规范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 1形态鉴别阳春砂为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株高1.5 ~3.0 m,茎散生。花序生于由地表面根状茎发出的花葶上;穗状花序椭圆形,白色。蒴果椭圆形,成熟时紫红色,干后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种子多角形,有浓郁的香气。花期:5-6月;果期:7-9月(如图1 ~3左图所示)。
艳山姜为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株高2 ~3.0 m,茎丛生。花序生于茎的顶端;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 cm。蒴果卵圆形,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条纹,顶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有棱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如图1 ~3右图所示)。
图1 阳春砂(左图)和艳山姜(右图)植株形态比较Figure 1 Comparision of plant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图2 阳春砂(左图)和艳山姜(右图)花的特征比较Figure 2 Comparision of flower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图3 阳春砂(左图)和艳山姜(右图)果实特征比较Figure 3 Comparision of fruit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1. 2性状鉴别阳春砂蒴果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1](图4左图所示)。
艳山姜蒴果类球形,长2~3 cm,直径1.2~2.1 cm,具10 余条隆起纵棱,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带有果梗。表面土黄色、红棕色、灰绿色,果皮薄而软,种子不集结成团,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分成3 瓣,每瓣有种子3 ~15 粒,排列疏松,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暗褐色、假种皮膜质、白色、气微、味淡及微辛[4](图4右图所示)。
图4 阳春砂(左图)和艳山姜(右图)药材特征比较Figure 4 Comparis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 features of Amomum villosum Lour.(the left)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the right)
1. 3化学鉴别挥发油是砂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其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砂仁的临床药用价值。《中国药典》规定,砂仁挥发油含量应大于3%。砂仁药材挥发油的成分含乙酸龙脑酯、樟脑、樟烯、柠檬烯、β-蒎烯等成分,以乙酸龙脑酯含量最高[5-6]。
艳山姜药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以4-松油醇、桉油醇含量最高,不含乙酸龙脑酯[7]。其挥发油含量低,仅为1.18%[3]。
1. 4分子鉴别韩建萍等[8]通过ITS2 序列的二级结构对阳春砂及其混淆品进行鉴别分析,发现阳春砂和艳山姜ITS2 序列的二级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螺旋区的反转角存在差别,两者对应的每个螺旋区中环状结构的数量和位置均不相同。
查阅文献发现多篇论文存在将阳春砂和艳山姜混淆情况,主要表现为论文题目为关于砂仁的研究,前言中介绍砂仁基源、产地、主治与应用及药理作用等信息为阳春砂,而正文实验部分阐述及图片却是艳山姜,存在混淆的文献[9-16]例析见表1。
表1 文献所用药材混淆分析Table 1 Illustration of the misuse of Amomum villosum Lour. and 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 et Smith in the research papers
(续表1)
综上,阳春砂和艳山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两者从形态、性状、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等方面都易鉴别,但因 “异物同名” 导致了其在生产和实际应用中的混淆。一些公开发表论文和网站平台将阳春砂与艳山姜混乱引用,对药材生产和应用及后续研究都易造成错误的引导,如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4篇论文误将部分学者对艳山姜的研究纳入到了阳春砂[17-20]的研究。为避免产生更多的药材基源混淆,建议今后论文发表时附上基源植物照片以便区分判定,同时应加强对艳山姜等民族药药材名称的规范使用。
阳春砂为常用中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阳春砂与艳山姜两者的有效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艳山姜挥发油含量低,且挥发油成分与阳春砂不一致,混作砂仁使用,必然会影响中药砂仁的临床疗效。而艳山姜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习用的一种民族药,也具有温中散寒、温脾通脉、燥湿消痰等功效,且艳山姜为常用香料,目前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种植产业逐渐规模化,仅在云南的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量达5 000吨;在贵州种植面积约0.2 万亩,年产量在50 吨以上。长期将艳山姜冒充砂仁使用不利于砂仁和艳山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应加大对艳山姜作为食品香料使用的正面引导,开展艳山姜作为民族药的研究与开发,正确合理应用两种药食两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