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菁葆
柯尔克孜的民间乐器有库姆孜、奥吾孜库姆孜、曲奥尔、吐图克、克雅克、杜吾勒巴斯等。
是一种用红柳或其他木材制成的弹拨乐器,历史上亦称火不思、浑不似、和必斯等。库姆孜音箱呈切开葫芦状,一侧置三轴,以琴杆为指板,无品,张三根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拇指、食指弹拨,或用五指轮奏。一般用于自弹自唱,也用于独奏与合奏。清朝乾隆年间,柯尔克孜入朝进贡时的库木孜有两种形制,一种为三弦库姆孜,琴首扁平,长约63公分;另一种是四弦库木孜,蒙皮革,长约63.33公分。三弦库姆孜的定弦为g、a1、g1或g、a、d1,音域为g~c2(图1)。
图1 柯尔克孜男子集体演奏库姆孜
此外,柯尔克孜人把3支形制相同的库姆孜连缀为一体,这是改良的乐器。人们称其为调西库姆孜,因3个琴体大小不同,故演奏出的音乐效果大为增强。
一些资料表明,库姆孜历史悠久,最早流传于叶尼塞河流域,随着交往的扩大,逐渐传如其他民族和地区。其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兵。据记载,库姆孜早在汉代以前就传入匈奴。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远嫁匈奴时,库姆孜被带回长安,当时人们问其名称时,昭君回答说:“浑不似”。在新疆吐鲁番的西边招和屯古高昌地区发现的一张9世纪初的古画中,一小孩所弹乐器即是火不思(库姆孜)的前身。唐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将这种乐器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唐王朝又将库姆孜作为大唐乐器赠送给日本。日本人林谦三氏认为,日语中表示弦乐器的“库托”一词,即源于唐代输入日本的“库姆孜”。库姆孜成为日本弦乐器的始祖,这种乐器至今尚可见于日本。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把这种乐器传到了巴达克山、克什米尔、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南征时,又进入了我国西南的云南等地。清朝乾隆平定回部叛乱后,柯尔克孜族人朝贡给清廷的礼品中,有两种库姆孜,一种是三弦库姆孜,另一种是四弦库姆孜(见《大清会典图》)。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清乾隆年间的《塞宴四事图》之一的蒙古乐队演奏的《什榜》乐曲,其中就使用了柯尔克孜族四根弦的蒙革库姆孜。
从叶尼塞河到天山南北,从伊犁河谷到帕米尔高原,从唐王朝到日本,库姆孜琴随着柯尔克孜人的脚步流传于各民族和国家。库姆孜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方言或译音,有不同的叫法,如“库吾孜”“火不思”“胡拔四”“和必斯”等等。清《津吕正义·皇朝礼乐图式》这部权威性的中国乐器大典中,称库姆孜琴为“火不思“,并把它列入“回部乐”(回部是清朝对居住在我国西北边疆的维吾尔、柯尔克孜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总称)中。它表明清人认为库姆孜琴(火不思)是柯尔克孜族乐器,而不是匈奴乐器。从库姆孜在历史上的传播可以看出,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对世界音乐宝库的一大贡献。
1.形制
库姆孜琴在长期的流传中,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最早的库姆孜是蒙革的三弦琴,据说,是用红松制作的,形状与现在的大体相同,即琴箱呈椭圆形,琴颈细而长。到今天已发展成为全木质三弦琴或改革的四弦高音库姆孜。另外流传至今的还有一种铁制三弦弹拨乐器“吐木尔库姆孜”、口奏弹拨乐器“奥孜库姆孜”、两弦拉琴“克雅克”、竖琴“秋吾尔”等。库姆孜的琴型很多,达七八种。经过改进的有全木制的三弦弹拨琴“亚克其库姆孜”,木制铁三弦弹拨琴“帕米尔库姆孜”,以及各种质地的四弦琴等(图2)。
图2 柯尔克孜少女演奏库姆孜
库姆孜一般用整块杏木、柳木、槐木、榆木、柏木或松木挖制,全长90厘米,琴头无饰,一侧置三轴,较长的琴颈即为指板,不设音品。音箱宽20厘米,面板用松木,上部开直径1厘米圆形音孔,下置梨木琴码。各地库姆孜形制略有区别。天山南部的库木孜音箱扁平,呈葫芦形;帕米尔山区的库姆孜音箱为长六方形,上宽下窄。正面胶以薄木制的共鸣板。琴头一侧安置3个琴轴,面板中间支有琴码。张3条琴弦,其定弦方式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按四度、五度或五度、四度关系定弦,还有五度、五度关系,四度、二度关系,四度、八度关系,三度、五度关系。声调既和谐又丰富,在演奏时可以出现三和音。
2.表演方式
柯尔克孜人的一生都有歌曲相伴。祝贺婴儿诞生有“祝诞歌”,青年人用“爱情歌”来表达感情,举行婚礼有“哭嫁歌”“劝嫁歌”等一系列歌曲,老人去世用“哭歌”来告慰亡灵。无论婚、葬、嫁、娶、节日聚会、亲友聚会或平日牧归后的个人消遗娱乐,都离不开库姆孜乐声的伴随。正是这种喜欢歌唱的习性,形成了柯尔克孜族以库姆孜弹唱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库姆孜是几乎每个“阿克维依”(即白毡房)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品之一。由此可知库姆孜在克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库姆孜被视为柯尔克孜族的一个标志。演奏时,人们将琴置于胸前,左手持琴颈按弦,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弹拨琴弦,或用五指轮奏。库姆孜除了作歌舞的伴奏乐器,还有独奏、对奏、二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民间艺人经常用它自弹自唱。一般由男性弹奏;与之相和的是铁质的口簧类乐器“吾胡孜库木孜”,一般由妇女弹奏。
独奏:一人弹奏,演奏者一般为老年人,以柯尔克孜族古典乐曲为主,如著名的古典库姆孜名曲《康巴尔汗》。也可以弹一些新乐曲和即兴弹奏。演奏者在弹奏时正襟危坐,肃穆庄重;表现形式庄重、严肃。
对奏:二人或多人分成两组弹奏,表演者多为青年男子。一般以即兴弹奏为主,无一定的乐谱,似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有呼有应。时如二人对话,互诉衷情;时如二人口角,唇枪舌剑。旋律急速变幻,动作快如闪电。风格以热情奔放见长,而且千变万化。
二重奏:以高、低音库姆孜琴各为一组,密切配合,弹奏出如同男女声二重唱的音响效果。
合奏:多把库姆孜琴同时演奏,除舞台演出外,一般出现在盛大的节日、婚礼等喜庆活动中,以增强热烈、隆重的气氛。
弹唱:是库姆孜琴最主要的演奏形式,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边弹边唱。可以弹唱固定曲目,也可以多人即兴弹唱。表演场地可以在舞台上,一般在民间(草地上或毡房里),要求琴手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出色的即兴赋歌才能,既可以弹唱民歌、史诗、叙事诗,又可以随时改编和创作乐谱和唱词。歌唱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热烈奔放。
弹舞:边弹、边唱、边舞,是库姆孜乐器演奏的一个特殊形式。表演者多为年轻男性,现也多见女性演出,可一人,也可多人。库姆孜琴在他们手里既是乐器,又是道具。男性弹舞形式多样,活泼风趣,引人发笑。女性则柔美绮丽,轻盈大方,婀娜多姿,独具美感。
库姆孜演奏的乐曲主要有《康巴尔汗》《夜莺曲》《库尔满别克的远征曲》《苏勒交勒》《凯尔别孜》《布托依》《沁格拉马》《喀奇肯》等。“阿里木沙巴克”(即两人对唱比赛)最受欢迎。这种形式为随场应景,即兴编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一问一答、一来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体现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气氛风趣、幽默、欢愉、紧张,充分体现了柯尔克孜族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的那种既乐观豁达,又争强好胜的民族性格。柯尔克孜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参与这种竞争,几无例外。甚至连平日见面,也采用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来互致问候。
是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形制与哈萨克族的霍布孜近似。形似短把汤匙,琴体用整块木头挖成,音箱上部外露,下部蒙骆驼皮或羊皮。琴杆较短,上窄下宽,琴头左右各置一轴,张两束马尾琴弦。演奏时,左手持琴运指按弦,右手执马尾弓拉(图3)。
图3 柯尔克孜的可亚克
一种小型吹奏乐器,人们亦称口弦,类似古代的簧。其形如钳,由一根夹在铁环中的薄铁簧片制成,随口吹并用手拨动簧片发音,流行于妇女儿童之中。奥吾孜库木孜是一种独特的弹拨吹奏乐器,演奏时需要同时用嘴吹和手弹,汉语多译作口琴或口弦,它具有弹拨乐器和吹奏乐器的双重属性。这种乐器由器身和簧片两部分组成。器身用铁或黄铜锻造,钢簧片紧紧卡固于器身中部,在头部弯曲成直角,簧柄端是圆形小勾,用于音准的微调:夹角大,簧音可调低;夹角小,簧音可调高。发音原理是用手指拨动簧柄小勾,或者将簧片倒置于口中,用舌尖拨动,通过簧片的震动与口腔内的空气产生共鸣而发声。乐器的长度有5~6厘米,一头为弧形,一头为直形,能置于手掌。声音弱小婉转,主要用于独奏(图4)。
图4 柯尔克孜的口弦与手风琴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