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51)
民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社会历史活动中薪火相传而形成的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方式,它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优良民俗包含着许多强大的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一种特别的教育资源,不仅仅可以培育大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解决各种日常冲突与矛盾,也为各个民族的友好、团结、平等、共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义非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许多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发与更新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变得尤为重要。要毫不动摇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引领向前,同时要赋予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的时代内涵,使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贴近实际,促进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陈出新。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俗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视,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优良民俗两者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使两者有机融合,寻找发挥优良民俗功能的多种途径,实现优良民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民俗是一个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宝藏,在生产生活中,优良民俗与人们的关系紧密相连,不论是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上,还是思维习惯与心理上,它都对社会成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优良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功能。
优良民俗之所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因为优良民俗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优良民俗的传承和沿袭,即使有些没有在法律的条例之下,但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人们会自觉的形成约束,自觉回避,拒绝触碰。因此,优秀民俗是一本鲜活素材,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之一,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影响人的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处理矛盾,来达到施行规范化的社会思想品德活动行为。
人们的经验和思想归集形成民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的变迁,一些民俗的思想在现代环境之下成了糟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剂“催化剂”,同样也是糟粕民俗的“照妖镜”,为人民衡量美丑善恶给予了积极鉴别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优良民俗传承的“主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和优良民俗的有机结合,首先,上面提到的优良民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又对民俗的优质与糟粕具有筛选、削弱和加强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良民俗相得益彰、互相推进,在教育过程中融会贯通,从而使教育效果更加显然。
思想政治教育和优良民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一种特别的教育资源。持续地开发优良民俗的特别的育人功能,对于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民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推动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是维护统治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凝聚力所在。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样态,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有着强大的凝聚与吸引力的优良民俗,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华民族的优良民俗是历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散发出无形的魅力,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能将人们的心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即使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民俗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也还有一种无法抵挡的无形力量,它有维护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优良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公民爱国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的优良民俗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体现,能够规范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这体现出了优良民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因此,它作为一种特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对人们起到有效的社会管理作用。民俗是社会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与道德和法律相互联系,能够起到在社会生活中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民俗作为社会制度隐形的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礼仪、禁忌、戒律等,从吃、住、穿、行、用,到信仰、礼仪、心理、语言、习惯等方方面面,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道德层面上都有着约束作用,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这些民俗能够培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得薪火相传,顽强不息。优良民俗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具有广泛的道德约束能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优良民俗,蕴藏着道德教化、价值引导的功能。这些优良民俗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文化,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虽然是变化发展,没有一个固定文本的,但是在模式上却是稳定的。优良民俗是最贴近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对人们进行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影响,能扎根到人们的心里,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它作为一种广泛而又接近人们的教育方式,能够起耳濡目染的育人作用。优良民俗蕴含的道德教化作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优良民俗的价值引导,是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航标灯,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优良民俗的价值引导使人们坚定不移地理解和支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它能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现代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还有利于人们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培育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观念等。
优良民俗还具有激励功能,它能够利用一定的物质精神手段,通过外部激励而引起人们思想动机的转变,增强人的内在动力,激发和引导人行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指引人们自觉地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优良民俗在精神层面上对民众的激励比物质需求对人的激励作用更加影响深刻。中华民族优良民俗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道德激励作用,可以受到优良习俗和外在舆论约束力的影响,规范和纠正人们的实际行动,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在是非善恶面前坚持正确的标准,做出正确的抉择,增强自控能力,坚持正确的行为,摒弃错误的行为,将外在的道德教育和内在的道德反省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责任意识。因此,优良民俗对促进人们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民俗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从多视角对我国优良民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优良民俗同样如此。优良民俗的保护与传承要做到有机统一。面对中国的优良民俗,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发展优良民俗文化的时候,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民俗文化,要继承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另外,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良民俗,我们也要采取一种学习借鉴的态度,加强交流与学习,吸收接纳他们民俗中的优良成分,紧跟时代步伐,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良民俗与当代社会与文化生活紧密结合。总之,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内涵加以补充和完善,增强优良民俗的活力。
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为优良民俗的传承与保护营造机会。政府的政策扶持能优化民俗的发展环境,对优良民俗的传承与保护产生积极影响。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第二次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做出了修改,比如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有利于那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优良民俗文化活动得以恢复和发展。但目前我国现有的优良民俗保护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还不能更好地为优良民俗保驾护航。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调研,建立健全更完善的与时代相适应的优良民俗保护法律体系,比如相关的调查体系、评审体系、监督体系、奖惩体系等;还有优良民俗传承奖励办法等,提高优良民俗传承与保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对现行的优良民俗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使之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明确优良民俗保护的法律责任,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要通过法律的保护维护优良民俗的地位,牢固树立优良民俗保护与传承的观念。
要弥补民俗文化的缺失,就要在学校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渗透优良民俗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优良民俗面临逐渐缺失的困境,为了提高青年一代对优良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学校更应该贴近学生的现实活动,采取更加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民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其爱国热情,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避免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枯燥、无趣,使优良民俗的传承与保护深入人心。比如,学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优良民俗传承与保护的教育中,规定学时和学分,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优良民俗继承发展相结合的机制,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同时,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利用多种渠道传播优良民俗文化。学校不仅是传播和研究优良民俗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传承优良民俗人才的地方。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趣味性,把优秀而又丰富的民俗教育资源密切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良民俗。
浓厚的民俗发展氛围为优良民俗的传承创造舞台,反过来说优良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营造更加浓厚的优良民俗思想政治教育传承氛围。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逐渐产生了视觉疲劳,优良民俗文化的保护逐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全国各地都应该立足本土民俗的发展现状,因材施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如逛庙会、踩高跷、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美丽乡村、田园小镇、采摘活动等。如果单一地让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不仅不容易熟记于心,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只有根据人们容易接受而又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选择传承载体,将优良民俗植入群众文化阵地之中,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优良民俗的熏陶和洗礼,更有助于营造更加浓厚的优良民俗思想政治教育传承氛围,使优良民俗能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优良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集体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基础。优良民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包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挖掘和认识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优良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