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当务之急。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全面了解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及时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高其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改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全面了解广州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课题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选择了1500个对象展开了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452份。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4.6%,女性占45.4%,分别来自在校大学生、各行各业的办事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等。其中,18—30岁群体占49.6%,31—60岁群体占48.6%,60岁以上群体占1.8%;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占3.9%,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占71.7%,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8.4%;中共党员占10.3%,民主党派占1.7%,共青团员占42.3%,群众占45.7%。
基于实证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课题组全面梳理了广州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对策。
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当今时代不可超越的地平线,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应大力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让更多民众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等内容的认识上,只有3.7%的调查对象表示很了解;18.9%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了解;58.2%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19.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在关于平时是否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上,只有21.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平时会主动学习;有7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是被动学习。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仍未被大部分民众全面了解,相当多的民众缺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新时期,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全体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认识,从而增强其学习和践行的自觉性。在对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认识上,调查显示,只有21.2%的被调查者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时代问题解决的价值;在学习动机上(多选),36.7%的被调查者选择出于关心国家大事;31.8%的被调查者选择出于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55%的被调查者选择出于考试的需要或上级的要求;28.1%的被调查者选择出于入党需要;19.6%的被调查者选择出于可以为升职、找好工作或评奖带来好处的需要。可见,大部分民众尚未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时代价值,学习动机也不够纯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广大民众在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指导实践。在对中共党员信仰宗教的态度上,只有8.7%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反对,27%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64.3%的被调查者持中立态度。在问及“遇到问题会选择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多选),只有37.2 %的被调查者表示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49.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出发;55.6%的被调查者表示习惯依靠感觉或直觉。可见,相当一部分民众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指导自身实践活动。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以来,广州地区积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深入贯彻这一重大任务部署。在有关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调查上,3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52.2%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具体情况。在对“您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上,50%的被调查者表示内容不够通俗;44.6%的被调查者表示大众化手段、形式单一;33.5%的被调查者表示理论与现实脱节;31.3%的被调查者表示宣传者素质有待提高;22.2%的被调查者表示宣传者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不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宣传普及的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意识形态的先进,更取决于有一套合理的制度[1]。从当前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由于缺乏健全的组织领导、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导致大众化工作中出现走形式,不注重效果,覆盖面小,重实用轻理论学习,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等问题,并且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反馈、监督和改进。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是进一步改进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与途径。
理论作品要吸引大众,必须照顾民众心中所需和接受习惯,坚持内容为王,形式为圣,创作满足民众需求的理论作品,采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民众、抓住民众、影响民众。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直面现实、直面生活,紧密结合民众的具体生活、工作,围绕民众日常关注的问题,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通俗的语言,把难懂的理论用民众的话语进行诠释[2]。长期以来,许多理论创作者不注重与广大民众真实生活中的需求相结合,通常采用简单的概述性语言、“经院化”的学术语言,抑或是“高大上”的文件语言,使理论内容过于学术化、政治化,抽象性、深奥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签,使得他们潜心研究出来的理论对民众缺少吸引力,也不能很好地指导民众的实践活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中,网络成了一种了解各种资讯、知识必不可少的渠道。当前,专门致力于通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媒体阵地,尤其是新媒体阵地还偏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没能有效借助各种网络新兴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普及,导致其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相当一部分宣传普及工作者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受众对象的年龄、教育背景、文化层次的不同而区分方式方法,简单采用“填鸭式”“上传下达”的模式使大众化工作严重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不少民众对抽象、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敬而远之,效果自然不理想。
当前,有的主体工作人员科学理论素养不高,不能够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不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有的主体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观念,对理论宣传工作不重视、不主动,开展工作时不能够脚踏实地,只是浮于表面,做面子工程;有的主体工作人员因为能力有限,不能够正确认识民众的主体地位,站在民众立场,选择民众需要的理论、语言、形式开展理论创作与宣传普及;有的主体工作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够忠诚,或者根本不信马克思主义,说一套做一套,引起群众怀疑,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主体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健全的制度,持续推进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建设高素质的工作队伍[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党委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党委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和管理职责,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加以推进。第二,建立责权清晰的考评机制。通过制定责权清晰的考评机制,对部门和个人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可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无人管,工作人员少,工作力度不够、覆盖面小等存在的问题。第三,建立监督反馈机制。通过畅通监督反馈的渠道,让相关工作人员、部门、团体和组织明确职责,按时按质执行、考核、信息反馈等任务,做到权责一致。第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提供必要经费,明确专款专用,可以更好地保障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为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头脑和指导群众实践的作用,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坚持用反映群众需要的理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我们应紧扣国内国际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群众视角切入理论创作,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和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不断创作大量讲政治、有规范、接地气的优秀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同时,要积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言简意赅的语体风格来表述,改变过去晦涩难懂的文风,形成具有中国风格、民族特色、通俗易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民族性和通俗性,让广大群众在易懂、易记、易践行的情况下更好地学习理论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已成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各种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创新宣传普及手段。应在把握和巩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理论宣传载体的基础上,开辟新媒体平台,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传统和新型传播媒介的跨界整合,延长传播链条,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坚实的阵地保障。通过有效整合网站、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微视频、App客户端等多样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将通俗的理论呈现在民众面前,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对象的理论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综合采用多元的方式方法,借助专题报告、演讲、讲座、论坛、人物评选、讨论、故事、视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样活泼的方式方法吸引对象,让抽象的理论更好地被民众了解和认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建设一支理论水平较高、信仰坚定、综合能力比较高的专业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和理论创新推动者,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理论指导群众实践,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只有做到自己真学、真信、真用,热爱马克思主义,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科学的政治信仰,相应的研究能力和宣讲能力,才能肩负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的重任。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着眼长远,负责牵头和组织,采取课题研究、学术交流、问题探讨、项目培养、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队伍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