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建设策略

2020-11-30 17:18:04
现代交际 2020年19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校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整个国际大环境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工业4.0、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风起云涌。我们国家也在抓紧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倡议,但是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高速发展的行业(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和巨大的人才缺口,更是让新工科专业变得异常火热。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7年开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明确了新工科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内涵。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一致同意采取“天大行动”,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工科专业发展新模式。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了“北京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复旦共识”“天大行动” 和“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标志着我国“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开启。

一、工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工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4月,GUAT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导,设置了车辆工程、物联网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等应用型本科专业30个,其中工科类专业20个,非工科类专业10个,是广西高校中工科专业比例最高的院校之一。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坚持深度产教融合的发展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工科专业为主的优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实习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一是紧扣企业需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将企业的需求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人才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合作企业的需求;二是积极探索不同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构建立足高校、政府、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分类推进的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激发二级学院的动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发展。

现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类专业,培育专业特色。建设了机械与汽车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与仪器类、能源与动力类、航空航天类、经济管理类、航空旅游类、传媒与艺术设计类等8个应用型专业群,服务于广西14个千亿元产业、10大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现为教育部“承担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院校”、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无人机生产基地遥感遥测人才培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二)工科专业建设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与广西产业契合度不够

为了广西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和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全区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当中。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重点工业产业专门人才75万人,2020年达到100万人。重点培育打造“14+10”千亿元产业集群,其中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纳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此,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设置了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接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要求。能够很好地契合广西信息产业的发展,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交通等更能适应技术快速革新和产业迫切升级高要求的新兴专业尚未设置与开办。

2.产教融合深度专业覆盖面不够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共享资源、深度合作,跟企业建立五合一基地、合作开办专业、开办订单班和产业学院,现有青软大数据学院、火龙果学院和“精雕计划”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现有物流工程等广西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汽车服务工程等广西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点7个,飞行器制造工程等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个,通信工程等广西普通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依托专业。但是自治区级一流及特色专业列表中可以看出,只有7个工科专业位列其中,桂林航天工学院一共有20个工科专业,因此产教融合深度融合专业覆盖面还不够。

二、产教深度融合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与思考

(一)根据“专业布局产业化”完善专业设置和布局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一方面要围绕广西重点产业设置和建设新型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业,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革和升级,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坚持通过“专业布局产业化”融入产业,以产教融合破解市场需要什么样应用型人才问题,加强区域及行业人才需求研究,切实提高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对下游专业开展调研,整理现有资源,调整产业布局,设置广西区域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申报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

(二)以“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推进学校和企业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对接,建设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学校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采用成果导向的方法,根据产业链、创新链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形成了“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纵横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纵向上,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化设置课程;横向上,以成果为导向模块化设置课程;纵横结合上,按照纵向满足应用能力要求、横向凸显专业类特点统筹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合作办学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要求,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根据专业方向在专业限选课及专业任选课中设置10学分的企业课程或专业认证类课程。大力推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专业技术应用为主线,以企业工作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程认证和工作过程的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以“实践场景生产化”提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

新工科提倡重实践、跨学科,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产学合作,把理论课程带入实践课堂;协同育人,持续改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学校引进企业生产型工业级设施设备,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电子教学实验实训基地、车辆工程训练中心等具备对外承接生产项目的实验实训室,覆盖所有本科专业。与合作单位共建了134个校外实习基地,136个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营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环境,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企业专家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共同解决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产教融合对接平台,鼓励将企业生产真实研发项目引进专业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现真题真做,将企业项目实施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生产化、一线化无缝衔接的实践场景,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的对接度。

整个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强的课程结构特点。一是提高实验、实践课程占比,增加实践课的数量,打破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二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五合一基地,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以“企业参与全程化”为前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业界积极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途径,学校将企业资源全程化引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做到与企业“五共同育人”,即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

1.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学校每年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做好调查研究、规范制定和审订工作。邀请行业和合作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对接平台试行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自治区要求应用型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训累计不少于1学年,学校鼓励创新3+1、3.5+0.5、长短学期结合、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培养、反馈,使得培养的学生更契合行业职业标准,适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2.鼓励改革长短学期结合培养模式

试点长短学期制度,春季学期每学期16周,秋季学期18周,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暑假有14周时间对接企业分年级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展3+1、3.5+0.5、合办专业、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模式,试点增加第2—6学期的课程,调整周学时至30—35学时之间,留出第7、8学期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或其他适合企业开展的课程,为企业参与专业教育,让企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

3.实施校企教师联合教学

校企双方联合授课、共同指导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创新创业项目、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从加强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立场出发,与合作企业协定由学校和企业双教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通过校企双教师联合授课,把行业企业的需求、发展动态、行业文化氛围带入课程,推行校内教师负责理论部分、企业教师负责实践部分的做法,保证学生理论学透、实践经验增长、企业文化融入、劳动精神发扬、行业信息不封闭,使学生理论学透、实践技能炼精。同时把行业企业发展动态、行业文化氛围带入课堂。依托协同育人平台,推进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学科竞赛的模式,从理论、企业工作实际方面都能较好地实施指导。通过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促进学以致用,提高专业能力、

(五)以“师资队伍双师化”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双师化,既能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化建设,也能用好社会资源,借助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力量用于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要借助企业的力量,就需要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加大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聘任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学校方面,除了优先引进具有企业任职经历的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一是全面推行新教师深入一线实践制度,完善教师挂职学习管理办法,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顶岗)长效机制,各二级学院要积极与企业、行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和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职称评聘、职务晋级等方面突出应用型导向,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不少于20名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顶岗),引导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技术服务,并在服务企业中积累教学案例,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三是有计划地安排在职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校企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