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鹏程
2019年的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沿着既定的学术道路发展,在基础理论和学术史研究以及各文类研究上均有所建树。本文从学术史、基础理论、神话、故事与传说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并对年度发展趋势做出总结与反思。由于作者所见有限,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未能收入其中,请著者与读者见谅。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共和国70年的学科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史进行梳理,成为本年度的一大学术热点。本年度,有一系列著作和论文聚焦于此。首先要说的是叶涛主编的《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①叶涛主编,施爱东、毛巧晖副主编:《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该书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两编,上编分文类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间文学发展史,全面总结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小戏、曲艺、谚语的研究得失,并对各文类的学术思潮、搜集整理情况、传承人相关研究等核心话题进行分析。下编的民俗学亦采取了分门别类的方式,列举了节日、民间信仰、人生仪礼、民间游戏等领域的成就。总体而言,这本书立足当下,回顾70年过往并检讨发展得失,站在学科本位,直面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议题,对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在这本集体性的著作之外,还有一些文章也聚焦于新中国70年来的成就,如袁瑾的《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七十年综述》②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七十年综述》,《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3期。、高有鹏的《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间文学事业发展问题》③高有鹏:《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间文学事业发展问题》,《天中学刊》,2019年第4期。、王萍的《民间文学对民间小戏研究的理论贡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为主要讨论对象》④王萍:《民间文学对民间小戏研究的理论贡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为主要讨论对象》,《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等,对新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展开或概观、或专题的回顾、反思和整理,为学科发展脉络留下清晰的印记,可谓恰逢其时。
除了对新中国70年学术史的研究外,本年度还有很多对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对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情况的总结,如万建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40年》①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40年》,《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对40年来民间文学学术史的书写展开考察,分析学术史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王霄冰、王玉冰的《从事象、事件到民俗关系——40年民间信仰研究及其范式述评》②王霄冰、王玉冰:《从事象、事件到民俗关系——40年民间信仰研究及其范式述评》,《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以《民俗研究》刊发的论文为考察对象,探索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基本走向,认为40年来民间信仰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民俗事象到民俗关系的转变,提倡民俗学学科的追求方向应该转向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祝鹏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③祝鹏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界的热点,指出学科正逐渐从纯文学、溯源式的研究转向民族志式的阐释性研究,并更加注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学科的伦理意识;也指出学科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重个案而轻理论、囿于旧范式的窠臼、重当下而轻历史等问题。施爱东的《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④施爱东:《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在梳理了美、日等国的学科发展后,聚焦于当下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语境,认为社会需求与政策影响依然是中国民俗学发展最强大的外部因子,内部建设的关键是健全的结构,以及自由学术生态下的自然生长。
其二是专题性的学术史梳理,学者在具体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围绕着民间文学的一些核心话题展开学术史的研究。林继富的《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⑤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民族艺术》,2019年第3期。梳理了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历史和相关成就,并指出研究可以在传承人的讲述与当代意义、与听众的关系等方面继续深入。廖元新、万建中的《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⑥廖元新、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5期。聚焦于文本与语境的纠葛问题,勾勒出歌谣研究从去语境化的文本中心主义到回归生活本源的转向,倡导将歌谣置于生活的深层语境中加以阐释。朱婧薇的《中国鼠婚故事研究90年》⑦朱婧薇:《中国鼠婚故事研究90年》,《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则探究了中国鼠婚的研究史与论争史,指出故事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构建类型学体系的标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症结、历史地理学方法的不足等。类似研究还有李传军、罗含的《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⑧李传军、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张多的《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⑨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高艳芳的《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⑩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等。
其三是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学术机构的考辨。如毛巧晖的《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⑪毛巧晖:《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通过对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及相关的学术活动的梳理、总结,阐述了它对“十七年”民间文艺的建构及“人民性”“思想性”等基本话语形成的作用。车振华的《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人民口头创作”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实习”》①车振华:《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人民口头创作”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实习”》,《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开设的“人民口头创作”课程,对伴生的采风实习、出版成果等相关实践进行细致梳理。侯姝慧的《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②侯姝慧:《人民性·民间性·大众化:20世纪60—80年代<故事会>理论栏目与价值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以20世纪60—80年代中期的《故事会》理论栏目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栏目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如人民性、民间性和大众化,在历史语境中分析了这些概念的意义与价值。
其四是对代表性学者成果的梳理述评。如《民族文学研究》推出的“纪念巴·布林贝赫诞辰90周年专栏”③该专栏包括道日那腾格里《内蒙古文学界纪念巴·布林贝赫诞辰90周年座谈会述评》、额尔敦哈达《巴·布林贝赫蒙古文学教学与蒙古诗学研究述评》、乌·纳钦《国际视野下的巴·布林贝赫史诗学与诗学思想研究述评》3篇文章,载《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俞为民的《钱南扬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与<谜史>的学术价值》④俞为民:《钱南扬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与<谜史>的学术价值》,《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黄永林的《追踪民间故事建构故事学体系——刘守华民间故事研究评述》⑤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刘守华民间故事研究评述》,《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等。
无论是对70年的长时段梳理,还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辨,都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些整体倾向:学界对民间文学学科的认知经历了从“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到“民众生活实践”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的民间文学是以其“人民性”获得学科存在的合法性的,学科的使命是发掘民众心声、开展“移风易俗”的改造,故当时的研究侧重于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内涵分析、艺术赏析、改编利用。21世纪以来的学界则将民间文学视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不仅使诸多曾经被忽视的领域,如形式研究等得到了复兴,而且在“语境”“表演”等概念的影响下,更注重研究的整体性与当下性,研究的方法也更多元。学者们也更注重研究的实践与伦理价值,在主体间性的关照下,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转型的愿望。不过,不少研究也指出学科存在的诸种弊病,如发展受到教育部学科体制的掣肘;范式的转换造成传统研究的式微,民族志研究压倒了文本本位的研究;基础理论薄弱,民间文学研究的衰落呈不可阻挡的趋势等。在回顾往昔的历史时,我们既需要认识到成就,又需要认识和正视困境。
本年度同时也是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探讨的丰收年。在经历了70年的发展后,中国民间文学面临着新的生存语境,如何在新时期定位学科的属性、使命成为讨论的焦点。刘锡诚的《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⑥刘锡诚:《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强调关注、深入研究民间文学的定位、内涵、价值、现状等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首要任务。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社会条件下,民间文学研究者应该继承传统,也要关注新出现的都市传说,探求民间文学发展、演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探索。
高丙中的《发现“民”的主体性与民间文学的人民性——中国民间文学发展70年》①高丙中:《发现“民”的主体性与民间文学的人民性——中国民间文学发展70年》,《民俗研究》,2019年第5期。则代表了青壮年学者的思考,在梳理了过去70年历史的基础上,他认为中国民间文学一直是国家事业,是发现“民”“民间”的主体性,从而把民间文学纳入国家的公民教育和共同体认同的文化工程。在当下,民间文学学科在记录、见证之外,还要发挥公共性,反思、参与设计对待民与民间的制度。该文体现了新一代学者试图连接民间文学的传统、当代学者的理想与国家主流话语的努力。而户晓辉的《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进程》②户晓辉:《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进程》,《东方论坛》,2019年第4期。则把这一学科理想说得更加直白: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应该是以实践民俗学为本体论、以维护每个民俗之“民”的自由意志能力和文化权利为目的论的“现在学”。
那么,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如何成为“现在学”?“实践民俗学”成为学者展开视角转换和理论重构时的利器。本年度也有部分文章探讨这一话题。王杰文的《“实践”与“实践民俗学”》③王杰文:《“实践”与“实践民俗学”》,《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指出,“实践民俗学”应该有一定的超越性,不能单纯停留在对民众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解与阐释上,在抱持一种面向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的前提下,学者有责任把普通民众未加反思的常识提升到系统地反思与批判的哲学层次上来。萧放、鞠熙的《实践民俗学:从理论到乡村研究》④萧放、鞠熙:《实践民俗学:从理论到乡村研究》,《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则致力于发掘实践民俗学的本土资源,认为中国古代风俗论中的物我整体观、观风知政论与政治行动特征有力地补充了实践民俗学的研究,学者需要接续本土资源,在坚持多元主体的前提下进入社会现场、设计研究路径、跟随行动者的本土逻辑、促进沟通理解,达到知行合一。
民间文学如何在“实践”的关照下参与公共文化?刘铁梁近年一直致力于对个人叙事的研究,本年度他和弟子的思考便集中于个人叙事如何与公共文化实践对接等方面。刘铁梁的《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关于实践民俗学的一些思考》⑤刘铁梁:《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关于实践民俗学的一些思考》,《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认为个人叙事是以个人身份进入社会文化再生产过程的话语形式,它与集体叙事是相互建构的关系。在“实践”的推动下,学科的研究必将由实证民俗志向交流式民俗志转变,并注重研究者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践。毛晓帅的《民俗学视野中的个人叙事与公共文化实践》⑥毛晓帅:《民俗学视野中的个人叙事与公共文化实践》,《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认为要在日常交流与公共文化实践的视角下来理解田野访谈获得的个人叙事,不仅要看到其资料意义,而且要从中体会出讲述者参与当地社会的公共文化实践的作为与感受,从而使得民俗学者能够进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当中去做研究。李向振的《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⑦李向振:《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重提叙事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将叙事学作为研究策略引入民俗学,借助叙事学相关理论反思民俗学学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民俗学实践主体的建构过程,有助于推进实践民俗学的研究进路。
对于如何在当下展开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刘晓春的《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⑧刘晓春:《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敏锐发现,当代民俗呈现为传承、消费、意识形态等不同形式,因此学者应该在流动的、意向性建构的“共同体”中重新把握民俗的意义。作者尝试提出“民俗性”的概念,即实践主体在意向性生成的语境中运用“过去的经验”民俗化地感知、表象世界,认为民俗学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表象中发现“民俗性”,进而解释其社会文化意义。
安德明的《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①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则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家乡民俗学”的理论方法,认为家乡民俗学蕴含着多种维度,它既是研究视角与方法,包含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等特征,同时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引导学者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推动学术朝向未来。此外,这个概念往往涉及“他者”与“自我”的视角,使研究者能更好认知自我,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除了这些研究外,还有不少文章对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展开有深度的探索。胥志强的《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②胥志强:《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分析了民俗学重要概念“本真性”与“异化”的关系,对这一概念有所反思。岳永逸的《“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③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将五方杂处的杂吧地儿视为一种方法,试图发掘重新评估世界范围内类似地方与其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王子涵的《结构与过程:集体记忆视域下民俗的能动性探源》④王子涵:《结构与过程:集体记忆视域下民俗的能动性探源》,《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尝试借助集体记忆理论,在主客体交融的语境下重新界定民俗的能动性根源。
“实践”的学术追求昭示着民俗学应该直面当下社会。这就涉及如何面对民间、与民众相处等一系列问题。陈泳超组织的“田野调查伦理原则研究小辑”便是围绕《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出版后引发的社会回应展开。学者在地方精英罗兴振的《〈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读后感》⑤罗兴振:《〈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读后感》,《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刊发了陈泳超的《理智、情感与信仰的田野对流——兼覆罗兴振来信》⑥陈泳超:《理智、情感与信仰的田野对流——兼覆罗兴振来信》,《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吕微的《“日常生活—民间信仰”自觉的相互启蒙者——对“罗兴振—陈泳超公案”的康德式道德图型论思考》⑦吕微:《“日常生活—民间信仰”自觉的相互启蒙者——对“罗兴振—陈泳超公案”的康德式道德图型论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施爱东的《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⑧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刘倩的《诚与真:田野情感和学术伦理》⑨刘倩:《诚与真:田野情感和学术伦理》,《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和王尧的《“女性调查者”:学术共同体中的性别他者?》⑩王尧:《“女性调查者”:学术共同体中的性别他者?》,《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等研究。其中尤以吕微和施爱东的文章观点鲜明,施爱东认为田野关系不能影响研究的公正性或妨害学术的责任伦理,进一步提出了“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的论断。吕微则提出了田野关系的更为终极的命题:通过民众自觉的自我启蒙,以及民众与学者之间自觉的相互启蒙,建设“人格权”社会。尽管观念不同,但讨论遵循着共识:学术研究应在和当地人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以求同存异为基础。
在学科回归日常生活的学术理念的推动下,“朝向当下”成为学科的共识,整体性的生活文化,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实践、感受与言说成为研究的核心。在本年度的各项成果中,我们既能看到萧放的《岁时记与岁时观念: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研究》①萧放:《岁时记与岁时观念: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邵凤丽的《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②邵凤丽:《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等历史性的研究,更多的则是立足当下的成果,如董晓萍的《跨文化技术民俗学》③董晓萍:《跨文化技术民俗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年4月。、王德刚的《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④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等。其中,“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书系出版的周星著作《道在屎溺——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⑤周星:《道在屎溺——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11月。《生熟有度——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⑥周星:《生熟有度——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10月。《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和汉服运动》⑦周星:《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和汉服运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11月。尤具代表性。三书从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的变化、日常生活的“生/熟”分类范畴、民众的服饰文化等角度入手,透过国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习俗,探究中国日常生活里包含的文化逻辑、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建构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等话题。三书虽是个案研究,但并未停留于个案,而是倡导了全新的学术观念:让普通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学者的话题。
神话是民间文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本年度,在学者的努力下,神话学的方法与理论继续深入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上,文学人类学学者谭佳推出了由其主编的《神话中国:中国神话学的反思与开拓》⑧谭佳:《神话中国:中国神话学的反思与开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4月。论文集,集合了王仁湘、叶舒宪、吕微、陈连山、刘宗迪、吴晓东、杨利慧等学者,表现出了以下的特点:首先是跨学科,汇集了考古学、人类学、民间文学、古典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其次是反思性,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反思了中国现代神话学术史的建构,以此重建中国神话学的观念与研究路径;最后是整体性的视角,神话不仅被视为文本,更是重识中国历史文化、理解当下中国的一条线索,体现出了学界在神话基础理论研究上的新高度。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神话学的基本理论,王宪昭的《口传神话研究应关注的几个维度》⑨王宪昭:《口传神话研究应关注的几个维度》,《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4期。从时间、传承空间、叙事等维度讨论了口传神话的价值;胥志强的《论现象学的神话观》⑩胥志强:《论现象学的神话观》,《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则引介与评述了美国学者柯罗利克和斯卡伯勒等人的现象学神话理论。
从文献学角度展开的神话研究有杨栋的《夏禹神话研究》⑪杨栋:《夏禹神话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3月。,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重在考证夏禹神话中的历史性因素,通过考古发掘、出土材料和文献记载,梳理与夏、夏禹有关的历史传说;下篇探讨夏禹神话传说的演变发展,论述社会变迁、学术思潮、哲学理念、文献载体等对夏禹神话情节、内容的影响,同时客观评价古史辨派神话研究的得失。
在《山海经》研究上本年度有多项成果。最为典型的《民俗研究》中的“昆仑文化研究”专栏。刘宗迪的《昆仑何在?——<山海经>昆仑地理考》①刘宗迪:《昆仑何在?——<山海经>昆仑地理考》,《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在考辨了《禹贡》与《山经》的先后关系后,推定《西次三经》所记皆为鲁中山区西北外缘诸山,其所记载的昆仑即泰山,泚水即淄水,泑水即济水,昆仑所出的赤水、黑水、青水即为出于泰山之阳的泗水、汶水、沂水。高莉芬的《神圣空间的想象与建构:“昆仑”多重空间形态及其象征意涵》②高莉芬:《神圣空间的想象与建构:“昆仑”多重空间形态及其象征意涵》,《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以《山海经》为主,回归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在文本语境中重新探讨“昆仑”的概念,认为“昆仑”经历了从《山海经》中的“丘”“墟”“山”,到纬书的“柱”,再在汉魏之后呈现为“山”的形貌变化。钟宗宪的《昆仑文化意义的递变》③钟宗宪:《昆仑文化意义的递变》,《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梳理了昆仑意义的演变,认为其在《山海经》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在后世的传播中,与神仙思想与佛教观念混合,有了混合宗教崇拜与地理认知的新理解。沈婉婷的《昆仑龙脉观念溯源》④沈婉婷:《昆仑龙脉观念溯源》,《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则考察了唐宋时期地脉观念、宋明时期堪舆学等对昆仑龙脉观念形成的影响。刘宗迪的《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⑤刘宗迪:《执玉帛者万国:<山海经>民族志发凡》,《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则对《大荒经》展开研究,认为其是民族志编纂传统的最初源头和思想原型。《大荒经》对各方国的记述已具备后世四裔志的雏形,充满了古人的异族想象与认知。这些研究是神话学、文献学与人文地理学对话的成果。此外,李牧的《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⑥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和吴洪斌的《<山海经>插图再探——兼论与<尔雅>插图的比较》⑦吴洪斌:《<山海经>插图再探——兼论与<尔雅>插图的比较》,《民族艺术》,2019年第2期。则从图像与色彩的角度研究《山海经》。
在神话的中外比较研究上,郑在书、崔丽红的《东西方创世神话的文化转型比较研究——以巨人尸体化生神话为中心》⑧郑在书、崔丽红:《东西方创世神话的文化转型比较研究——以巨人尸体化生神话为中心》,《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3期。比较和分析了东西方巨人尸体化生神话的意义,由此上升到形而上的文化哲学比较,认为从东方神话可以看到儒家文化与整体性思维,从西方神话可以看到辩证法、分析性思维与基督教仪礼。刘勤、南基守的《韩国古巫歌<门前本解>译介》⑨刘勤、南基守:《韩国古巫歌<门前本解>译介》,《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则对传述了韩国灶神、厕神和门神的由来及相互关系的古巫歌《门前本解》进行了译介,倡导与中国民俗和神话中的相关形象进行比较分析。陈孟莹的《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⑩陈孟莹:《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文化学刊》,2019年第8期。对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进行了初步比较。
对神话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上则有以下成果。叶舒宪的《创世鸟神话“激活”良渚神徽与帝鸿——兼论萨满幻象对四重证据法的作用》⑪叶舒宪:《创世鸟神话“激活”良渚神徽与帝鸿——兼论萨满幻象对四重证据法的作用》,《民族艺术》,2019年第2期。继续发扬了对神话的四重证据法,该文突出证据的互阐作用给神话比较带来的方法启迪:从萨满幻象的人鸟合体意象入手,重新解读良渚文化人鸟合体神徽和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意象,强调萨满幻象作为催生神话想象的第三重证据,其对神话的文献叙事和文物图像叙事有着再语境化的“激活”作用。此外,叶氏主持了“‘玉’与‘彩陶鱼纹’神话研究专题”,包括了他的《“玉”礼器:原编码中国——<周礼>六器说的大传统新求证》①叶舒宪:《“玉”礼器:原编码中国——<周礼>六器说的大传统新求证》,《文化遗产》,2019年第5期。、吴玉萍的《“诛”“玉”与“德”:王权的神话历史建构——<墨子>非攻说新释》②吴玉萍:《“诛”“玉”与“德”:王权的神话历史建构——<墨子>非攻说新释》,《文化遗产》,2019年第5期。、柴克东的《仰韶“彩陶鱼纹”的神话内涵新解——兼论中国古代的女神崇拜》③柴克东:《仰韶“彩陶鱼纹”的神话内涵新解——兼论中国古代的女神崇拜》,《文化遗产》,2019年第5期。等文,推进了对大小传统理论和文化编码理论的思考。
在对神话的历时性流变的考察上,本年度的成果也值得一说。陈刚、刘丽丽的《神灵变迁与谱系重构——西王母收女记之瑶姬篇》④陈刚、刘丽丽:《神灵变迁与谱系重构——西王母收女记之瑶姬篇》,《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探讨了西王母与其他神灵不断接触、整合的过程,重点考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灵互动方式——认女儿。认女儿是西王母与瑶姬双向互动的结果,周、秦的政策激励,西王母的巨大影响,瑶姬的深入人心,道教的谱系化,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因素促成了这一行为,扩大了两神的影响。于玉蓉的《<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⑤于玉蓉:《<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4期。则聚焦于《史记》的八则感生神话,认为其既有史前图腾崇拜的遗存,又有对《诗经》感生神话原型的继承与改造,共同反映了西汉“究天人之际”且追求大一统的精神特质。刘惠萍的《世俗化的神圣叙事——“日中有鸡”神话传说探析》⑥刘惠萍:《世俗化的神圣叙事——“日中有鸡”神话传说探析》,《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等相关材料,认为日中有“鸡”之说的出现受“日中有乌”之说的影响,而这一现象与早期原始初民以乌鸟的暮去晨来解释太阳的朝出夕落有关。这些文章是从文化史角度展开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影响文本生成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的分析。
对神话文化内涵的研究则有以下成果:吴晓东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与夸父逐日:闰月补天的神话呈现》⑦吴晓东:《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与夸父逐日:闰月补天的神话呈现》,《民族艺术》,2019年第2期。发挥缪勒的太阳神话说与语言疾病说,认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与夸父逐日三则神话具有共同的历法来源,即补天、正日是对古人用闰月的方法来补齐历法不足的艺术性描绘,“娲”“羿”“夸”都是从日月拟人化演变出的制历之人。陈刚、刘丽丽的《浑融思维与心灵抚慰——女性太阳神话的思维结构和动力》⑧陈刚、刘丽丽:《浑融思维与心灵抚慰——女性太阳神话的思维结构和动力》,《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结合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探析女性太阳神话形成原因与思维结构,认为其中存在着自然层、社会层和精神层的层次差异。王宪昭的《赫哲族<长虫兄妹>的神话学分析》⑨王宪昭:《赫哲族<长虫兄妹>的神话学分析》,《满语研究》,2019年第1期。分析了《长虫兄妹》神话中的文化内涵,考察神话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原始神话思维和民俗信仰,阐发了叙事中蕴含的教育功能。张劲夫的《被吃掉的文字:拉祜族文字神话与书写的人类学分析》⑩张劲夫:《被吃掉的文字:拉祜族文字神话与书写的人类学分析》,《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将文字放置在西南边疆区域社会变迁中观察,考察了拉祜族被吃掉的文字神话,认为其反映了历史上拉祜族在边疆族群政治结构中的边缘性地位。刘艳超、毛巧晖的《试析人类起源神话中的造人母题——以布努瑶神话史诗<密洛陀>为例》①刘艳超、毛巧晖:《试析人类起源神话中的造人母题——以布努瑶神话史诗<密洛陀>为例》,《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分析了《密洛陀》中蕴含的造人母题,讨论了史诗造人母题隐喻的文化意义。
神话不仅是人们口头传颂或典籍记录的文本,它还有其他多种表现形态。在对神话的多元表现形态的研究上,本年度也有一些成果。李祥林一直关注神话与俗文学,他的《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傩戏神灵崇拜》②李祥林:《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傩戏神灵崇拜》,《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着眼多民族中国社会,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就女娲信仰与傩神崇拜的关联进行考察、透视和解析。他的另一篇《中华戏曲舞台上的女娲戏》③李祥林:《中华戏曲舞台上的女娲戏》,《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则通过回顾戏曲史和考察地方戏,对女娲戏进行了专题性的学术梳理。赵艳的《神树神话叙事的嬗变与多重语境——从生命树到如意宝树再到佛像摇钱树》④赵艳:《神树神话叙事的嬗变与多重语境——从生命树到如意宝树再到佛像摇钱树》,《民俗研究》,2019年第5期。考察了中国神树神话的来源与谱系,认为中国的“佛像摇钱树”是在神树崇拜基础上,结合佛教信仰演变发展形成的神圣之物,兼具“生命树”永生不死与“如意宝树”所求皆遂的多重象征语境与神圣功能。
神话与族群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它是特定族群的独特言说,对族群整合、认同与族群区分、识别有着重要的作用。王艳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⑤王艳:《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聚焦于白马藏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认为白马藏人把神话与历史、地方与空间、仪式与物象通过时空关联与记忆对接,使记忆在历史中不断重构,以此维系和加强身份认同感。周翔的《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⑥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5期。分析了盘瓠神话是如何在传承中被改编,从而与各民族所生活的环境相一致的。柳倩月的《廪君神话的历史内涵与现代表达》⑦柳倩月:《廪君神话的历史内涵与现代表达》,《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则综合各类文献以考古发现、民族志等分析廪君神话,讨论了土家先祖廪君巴人族群的形成和迁徙历史。
神话并没有离现代人远去,它仍然存活在当下社会,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鲜活存在着。学者们对这一话题多有讨论。近年兴起的“神话主义”与神话资源的当代转化研究便强调了神话的当下性,《长江大学学报》为此还开设了“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专栏讨论相关问题。如刊登在2019年第1期的“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研究”笔谈,收录了杨利慧、张多的《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之路》⑧杨利慧、张多:《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之路》,《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田兆元的《神话的三种叙事形态与神话资源转化》⑨田兆元:《神话的三种叙事形态与神话资源转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王宪昭的《数据建设与神话创造性转化》⑩王宪昭:《数据建设与神话创造性转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吴晓东的《神话: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的切入点》⑪吴晓东:《神话: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的切入点》,《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孙正国的《激活认同:神话资源现代转化的关键路径》⑫孙正国:《激活认同:神话资源现代转化的关键路径》,《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等文章,分别从文化产业、数字化、当代文化建设、文明探源等角度讨论了如何进行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杨利慧在《西北民族研究》上组织的专栏则更具学理性,她的《“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路径、视角与方法》①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路径、视角与方法》,《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建构路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指出新取向的神话学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展现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神话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黄悦的《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②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则考察了网络文学运用神话的现象,将对神话的利用与转化分为镜像化投射、补白、探奇求异三类,总结了中国神话在网络文学中的转化规律。
在“神话主义”的映照下,传统神话从封闭的符号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生产机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相关的研究。本年度还有不少同类成果。毕旭玲的《当代鲧禹神话复兴现象初探——基于民俗叙事理论的分析》③毕旭玲:《当代鲧禹神话复兴现象初探——基于民俗叙事理论的分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从语言叙事、行为叙事、景观叙事以及媒体叙事四方面考察鲧禹神话在当代的复兴,认为复兴与文化寻根思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等相关。夏楠的《规范·认同·升华:大禹治水神话的资源化与遗产化实践》④夏楠:《规范·认同·升华:大禹治水神话的资源化与遗产化实践》,《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通过田野调查,认为地方大禹神话资源的打造过程中有两种形态:一是地方精英不断按照正史文献的记载对神话进行规范;二是在遗产化实践中形成了以认同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遗产化形态格局,总体而言,神话形态不断向国家靠拢并日益标准化。段友文的《论山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⑤段友文:《论山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则挖掘了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背后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涵,揭示了神话传说之于民族发展的重要价值及对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意义。此外,对神话当下价值展开挖掘与思考的文章还有孙伟伟的《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⑥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王京的《论“文化祖先型”神话的传承与创新》⑦王京:《论“文化祖先型”神话的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冯秀英的《云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以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为例》⑧冯秀英:《云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以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为例》,《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陈杰的《豫南盘古山文化产业开发研究》⑨陈杰:《豫南盘古山文化产业开发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等。
本年度,传说故事研究领域亦有不少值得一说的成就。在故事学基本理论的介绍上,有贾放的《普罗普的故事诗学》⑩贾放:《普罗普的故事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4月。。该书由作者博士论文增订而成,主要研讨普罗普的三部专著《故事形态学》《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和《俄罗斯故事论》,分析普罗普在故事形式研究、历史研究与艺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对普罗普故事学的核心概念,如可变项、不变项等进行辨析,并着重探讨他如何将结构形态研究同历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为故事学和叙事学研究做出贡献。
在故事传说的类型学研究上,漆凌云、万建中的《“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①漆凌云、万建中:《“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反思了当下母题研究的问题,指出存在着术语界定的模糊、功能与母题等术语未能有效勾连、术语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在反思了汤普森与邓迪斯母题界定的得失后,提出应结合故事类型学和故事形态学的视角,重新界定母题,厘清母题位、母题和母题变体三者间的层级关系。
在叙事学的研究上有以下成果。施爱东的《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②施爱东:《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民族艺术》,2019年第4期。将故事视为限定在密闭时空、特定关系之中的虚拟语言游戏,从故事的封闭特征、游戏目标、故事的最简结构、情节的核心设置、游戏规则的设置及打破规则6个方面论述了一个理想故事存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驱动设置”“解铃方案”与“系铃方案”等概念。作者设计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故事结构分析法,以此揭示民间故事的结构规律及其逻辑法则,尝试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叙事理论。孙艳艳、周波的《结构、形式与意义:民间叙事的结构主义研究》③孙艳艳、周波:《结构、形式与意义:民间叙事的结构主义研究》,《河池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聚焦于学界对民间叙事的结构与形式、共时形态与历时意义研究的争论,认为形式、内容与意义始终是不可分割性的,中国学者借鉴结构主义理论对民间叙事进行分析时,始终面临文本与语境、共时形态与历时意义两种研究范式如何兼顾的挑战。
还有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思考了传说故事的基本理论。如顾希佳的《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④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民族艺术》,2019年第1期。对民间故事在口头和书面不同媒介中传播的特点,以及如何使用文本进行故事研究进行了探讨。高荷红的《“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⑤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4期。则对民间叙事“满族说部”的概念、分类、文本及其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考察特定文类的相关问题对探索民间故事的一般性理论不无裨益。詹娜的《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⑥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则分析了民间叙事与历史的关系,认为民间叙事以其边缘化、微观政治的口述历史特征而存在,它既不断强化正史上曾经涌现的事件或情绪,又通过不断删减不被底层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历史事件和族群情感,两者共同完成了区域文化史的整体建构和感性传承。张琼洁的《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对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的理论反思》⑦张琼洁:《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对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的理论反思》,《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则对民间故事的研究价值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既有的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往往忽视了价值发生过程,研究者应站在将民众和自身都还原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双重身份的立场上,从传统的外在的实体论研究转向内在的生存论研究,从追询民间故事“是什么”转变到追问它“如何存在”。
在传说故事的源流研究上,本年度有不少成果。乌罕奇的《<史集>所载蒙古祖先传说的文献学研究》⑧乌罕奇:《<史集>所载蒙古祖先传说的文献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从《史集》涉及的蒙古祖先传说入手,讨论了《史集》的成书过程,体现了利用传说进行历史研究的可行性。胡静的《传国玺传说在十六国时期的流传与书写》①胡静:《传国玺传说在十六国时期的流传与书写》,《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则探讨了政治正统观对传说的型塑,认为流行于十六国时期的传国玺传说,是僭居中原的胡人为了强调政权正统性而制造的。季中扬、马海娅的《龙母传说的北向传播与“秃尾巴老李”故事的来源》②季中扬、马海娅:《龙母传说的北向传播与“秃尾巴老李”故事的来源》,《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探讨了龙母传说的历史流变与地域传播,认为山东的秃尾巴老李传说来自于岭南龙母传说与江浙龙母传说的合并,故事中的“黑龙”之名来自东北地区,黑龙战白龙故事也可能来自东北民间传说。贺滟波、刘光洁的《“白毛女”故事源流考》③贺滟波、刘光洁:《“白毛女”故事源流考》,《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则考证了近世颇有影响的“白毛女”故事,认为歌剧《白毛女》来源于20世纪40年代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传说,这一传说沿袭了历史上的毛人、毛仙、秦宫女、仙姑、烈女传说,同时又有着时代性的特色,体现了传说的延续与断裂。
在传说故事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上有如下代表性论文:斯钦巴图的《<阿尔塔希迪王子传>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及其与<尸语故事><罗摩衍那>的关系》④斯钦巴图:《<阿尔塔希迪王子传>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及其与<尸语故事><罗摩衍那>的关系》,《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1期。对五世班禅所著《阿尔塔希迪王子传》在蒙古族民间以书面和口头方式流传情况作了梳理,探讨了佛经故事以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传播和以民间故事和史诗两种体裁演述时发生的规律性变化,论证了该传与《尸语故事》受《罗摩衍那》影响的可能性。苏永前的《移植与借用:中国西北民间故事在中亚地区东干人中的传播》⑤苏永前:《移植与借用:中国西北民间故事在中亚地区东干人中的传播》,《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关注于中国西北民间故事在中亚地区东干人中的传播。王丹的《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以新疆“凡夫寻仙妻”故事为例》⑥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以新疆“凡夫寻仙妻”故事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比较了汉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和锡伯族传讲的“凡夫寻仙妻”故事,分析了这一故事的跨民族共性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董晓萍的《大工匠神鲁班故事新论——从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角度切入》⑦董晓萍:《大工匠神鲁班故事新论——从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角度切入》,《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陈嘉音、毕雪飞的《多维视阈中的中日画中妻故事研究》⑧陈嘉音、毕雪飞:《多维视阈中的中日画中妻故事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3期。亦为同类研究中的代表作。
对传说故事文化内涵的阐释与解读上,本年度的成果也颇丰。程梦稷的《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近世中国的西人食人传说谫论》⑨程梦稷:《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近世中国的西人食人传说谫论》,《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对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末西人食人传说的案例展开讨论,梳理了有关异族食人的传说形态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的历史层累过程,并揭示了传说背后的社会心理及民间诉求,揭示了传说折射的传统中国的文化观念与自我认同。龙圣、李向振的《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⑩龙圣、李向振:《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活变”和“死变”两种变婆故事,认为分别隐喻着现实生活中被驱赶和被活埋的两类病患。这些隐喻一方面表达了民间对疾病的恐惧,另一方面折射出病患与家人邻里在病患去留问题上存在的矛盾与张力。杜靖的《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在空间中国生成中的文化意义》①杜靖:《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在空间中国生成中的文化意义》,《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5期。分析了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内涵,认为其包含着摒弃父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而偏向姻亲和乡亲交往的集体意识。孙正国的《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②孙正国:《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分析了悦城龙母传说三大母题(龙母母题、龙子母题、济世母题)的内涵,发掘其中蕴含的母性精神和济世品格。此外,李义芳的《荆州“息壤”传说的文化解读》③李义芳:《荆州“息壤”传说的文化解读》,《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刘春艳的《中国民间故事中另类的男性形象——从傻女婿故事中看民众的价值观及女性的择偶心态》④刘春艳:《中国民间故事中另类的男性形象——从傻女婿故事中看民众的价值观及女性的择偶心态》,《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等也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故事的文化内涵。
传说故事多是地域性的口头传统,关于它们与地方社区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门。本年度这类研究也有不少佳作。刘先福的《个人叙事与地方传统:努尔哈赤传说的文本研究》⑤刘先福:《个人叙事与地方传统:努尔哈赤传说的文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从传说文本的形成入手,围绕个人叙事与地方传统交互影响的主题,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口头传统中的一系列问题,作者试图打破固有文类思维的局限,提出以个人叙事为突破,贯通地方传统,从而阐释民间文化的研究进路。
王旭的《民间笑话的民族志研究:以万荣笑话为例》⑥王旭:《民间笑话的民族志研究:以万荣笑话为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采用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方法,深入调查研究万荣笑话的历史演变、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和当代传承。该书将对笑话的考察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和文化场域中,考察了作为地方文化传统的笑话如何在万荣产生、传承和变迁,揭示了笑话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对笑话本体论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在论文方面,蒋帅的《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基于“盗泉”地名历史记忆的考察》⑦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基于“盗泉”地名历史记忆的考察》,《民俗研究》,2019年第5期。分析了历代地理志中的盗泉传说,发现其中有不少盗泉不可考、不外流的说法,背后体现了地方官绅、民众避谈盗泉,为地方去污名化的行为,目的是维护地方的文化形象。盗泉传说传递了不同群体对地方历史记忆的取舍态度和地理志中的政治意图和精神诉求。马光亭的《层累的“地方”——以青岛即墨小龙山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在地化为例》⑧马光亭:《层累的“地方”——以青岛即墨小龙山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在地化为例》,《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分析了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关联方式,认为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在地化,既是地方与地方之外互相促生的层累过程,也是动态建构地方历史的过程。邵凤丽的《太公祭与刘伯温家族传说的互构性关联研究》⑨邵凤丽:《太公祭与刘伯温家族传说的互构性关联研究》,《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考察了浙南地区祭祀明朝国师刘伯温的仪式活动,认为家族传说为太公祭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太公祭为家族传说提供了实体依托。黄涛、徐珍的《传说中的刘伯温:民众生活愿望与社会理想的独特载体》⑩黄涛、徐珍:《传说中的刘伯温:民众生活愿望与社会理想的独特载体》,《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分析了浙南地区的刘伯温传说中蕴含的民众心态,认为其中蕴含着民众对精英伦理的普遍接受,也常体现出民间的实用主义逻辑。可见,学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地方独特的历史传统如何型塑传说故事,传说故事如何体现地方民众的心态与诉求。
除了对历史上的地方性传说故事进行研究外,还有不少学者关注传说故事在当下地方社区中的传承与变迁。梁珊珊、陈勤建的《传统智趣与当代表述:基于绍兴师爷故事活化实践的考察》①梁珊珊、陈勤建:《传统智趣与当代表述:基于绍兴师爷故事活化实践的考察》,《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考察了地方传说如何适应现代技术社会,认为绍兴文化人立足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对师爷故事采取了情境叙事、行为叙事和活化演绎三种活化策略。这些策略是民间故事恢复行为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郑土有的《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②郑土有:《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民族艺术》,2019年第2期。则关注的是一项上海新兴的故事讲述活动,认为在当今都市中面对面的故事讲述仍有需求,同时涉及民间故事的口传与书面,及其与现代都市、新媒体的关系。上述研究主要聚焦于传说故事与地方社区的互相建构,王卫华与霍志刚的《现代化语境下满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危机与契机——以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个案》③王卫华、霍志刚:《现代化语境下满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危机与契机——以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个案》,《满族研究》,2019年第2期。则关注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民间文化的生存境况,认为满族民间叙事传统面临着农村空心化、现代娱乐方式和现代价值观念冲击等影响,但也指出在当代旅游、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语境下民间叙事有新的发展契机。
在故事传承人与讲述者的研究上,本年度也有不少成果值得介绍。江帆的《民间故事家》④江帆:《民间故事家》,《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4期。以“关键词”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民间故事家,对故事家的特点、讲述动力、记忆方式、与观众的关系、讲述能力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展望了在当下社会中拓展这一概念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胡兆义、林继富的《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⑤胡兆义、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对故事家孙家香进行立体分析,认为其故事注重情感和家庭伦理秩序,这与她的个人经历、土家族身份相关,进而考察她如何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的方式。高荷红的《讲述还是书写——非典型性的满族民间故事家》⑥高荷红:《讲述还是书写——非典型性的满族民间故事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关注当下故事传承中的新现象,即出现了一批不仅可以讲述故事,更擅长笔述、书写故事的故事家,认为他们的出现有独特的价值,其故事亦具有值得分析的内在特质。雷娜的《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故事研究》⑦雷娜:《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故事研究》,《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2期。则对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基于社会与个人成长二者关系的角度对其讲述的成长故事进行分析和论证。
此外,一些传说故事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的新现象,如媒介化、新文类的生成等,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朱婧薇的《媒介变迁与民间叙事的现代传承——以木兰传说为例》⑧朱婧薇:《媒介变迁与民间叙事的现代传承——以木兰传说为例》,《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分析了木兰传说在多元媒介语境下从《木兰诗》到《Mulan》影视,再到《花木兰》游戏的动态传承机制,探讨了现代媒介、叙事实践主体与传说之间的关系。陈冠豪的《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①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则关注于当代的民间文学新文类——鬼传说,梳理了当代鬼传说和传统鬼传说、都市传说、鬼故事、谣言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鬼传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
总体而言,2019年的民间文学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在学术史回顾和基础理论的探讨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者立足既定的学术传统,积极思考民间文学在当下的定位与出路;研究不再停留于对“朝向当下”与“实践”等口号的呼应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实现这些理念的途径与方法,表现出了学术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其次,在具体的研究中,呈现出了跨学科的视角和多种方法参与的特点,研究方法得以扩展,在传统的民间文学以外,还有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既打开了民间文学研究的思路,也对传统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学者去思考学科属性与边界等问题。
最后,在具体文类的研究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其一是重个案而轻理论,研究往往停留在对具体个案的描述与阐释上,缺乏理论探讨的深度。其二是重外部的文化研究而轻文本形态学,对民间文学与社区文化、历史政治的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对类型学、形态学、叙事学等领域的研究略显不足。在新的形势下,扩展学科视野、夯实基础研究、提出更多的原创理论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