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潮
(国家文物局,北京 100009)
水下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近现代沉舰则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
1928年,有感于水下文化遗产之于人类文明史的价值,法国著名学者、考古学家萨洛蒙·雷纳克(Salomon Reinach)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东地中海的海床,是人类最大的博物馆”!1966年,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先生批准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水下考古专门机构—法国国家水下考古所(DRASSM);同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George Bass)在土耳其的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海域发掘拜占庭沉船,首次将田野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由此开始,世界水下考古事业迎来了超乎预期的发展。
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发端于1987年“南海Ⅰ号”的调查与发掘,迄今已走过30余年的历程。在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倡导下,国家文物局组建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后来正式将水下考古中心建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开启了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工作,先后取得了“绥中三道岗”“南海Ⅰ号”“南澳一号”“华光礁一号”“小白礁一号”沉船等重要水下成果。2014年6月国家文物局又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水下考古研究部门与国家博物馆考古中心合并,成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独立建制,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水下考古专门机构。2020年11月经国家编制部门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名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增加机构编制,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表决通过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成为全球范围内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第一个国际性公约。自2003年生效以来,该公约组织就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近现代沉舰的调查、保护和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濒临破坏的“一战”沉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沉没于各个海域的近现代沉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审时度势,决定把北洋海军沉舰的调查与保护工作提上日程,由此持续发力、成果迭出,揭开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新篇章。
早在2014年,国家文物局即已着手规划北洋海军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并决定从多年搜寻而未获踪迹的致远舰入手。2016年5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海南召开“南海与水下考古工作会议”,笔者在会上明确强调,近期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要以南海考古和北洋海军沉舰调查为重心。2017年11月25日,在广东阳江海陵岛举行的“‘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在会议致辞中再次强调:“我们要以南海考古与甲午沉舰为抓手,系统开展全国水下考古工作,并适度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水下考古国际合作”。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工作部署,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山东、辽宁两省的考古机构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发现多艘甲午战争期间沉没的北洋海军战舰:2014—2016年,在辽宁丹东海域发现著名的致远舰,出水带有“致远”隶书的制式餐盘和副管带陈金揆的望远镜等一批珍贵文物;2017—2018年,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发现并确认经远舰,在深埋淤泥中的船舷上发现鎏金的“”舰名,并出水带有“”字样的木签牌;2018—2020年,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海域精准定位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遗址,发掘出水重达18.7 t的重型装甲;2020年,在青岛搜寻到一艘曾经参与甲午海战,在“一战”时期沉没于胶州湾大公岛海域的军舰残骸等,真可谓成果迭出、精彩纷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致远舰、经远舰项目分别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致远舰项目还获得了一贯偏重学术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新发现奖”。毋庸置疑,北洋海军沉舰水下考古新成果,为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相关机构和学者,还对威海、旅顺、天津等地的近现代海防要塞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对收藏在英国、德国、波兰、奥地利、日本等国的北洋海军船史档案进行了收集整理;对孤悬海外的北洋海军官兵墓葬、被劫掠至日本的北洋海军军舰实物以及散藏于民间的北洋海军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相信,北洋海军沉舰的水下考古成果、北洋海防设施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北洋海军军史档案,一定能够为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史乃至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新的学术源泉。
不仅如此,为加强水下考古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展示,国家文物局还支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设立了出水文物保护研究部门;在山东青岛、海南琼海、宁波北仑港等地设立了专门的水下考古基地和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系统开展舰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相关机构还在北京大学赛格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组织了“致远舰出水文物”等系列展览,观者云集、好评如潮,这也是水下文化遗产走向校园、走向公众的有益尝试。凡此,均大大提升了公众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广泛传播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
长眠于海底的北洋海军沉舰和“一战”沉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所提倡保护的重要水下文化遗产。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所取得的考古成果,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精彩案例。高兴之余,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现代沉舰的水下考古调查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将是一个旷日持久、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沿海区域,还有万年清号、里斯本丸号、阿波丸号、伊丽莎白皇后号等著名的近现代沉舰,留待水下考古人去逐梦、去追寻。
近现代沉舰犹如一颗颗散落在海底的遗珠,见证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拥抱海洋、迈向工业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的最初尝试,是不可多得、无与伦比的珍贵遗产。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手与共、风雨同舟,为祖国的水下考古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