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020-11-30 14:07李红松
桂海论丛 2020年6期
关键词:立场观点总书记

□李红松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8)

目前,学界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无论是总体性研究,还是仅限于每个领域的研究,无论是理论阐释,还是实践应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却很鲜见,鉴于此,本文拟在辨析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下,在这方面做些探讨,以期对推进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界是做了较为深入研究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看法,虽然表述不尽一致,但对其实质学界是有共识的,概言之,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劳苦大众立场、人民立场。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看法,却由于缺乏更为合理的考察视角或划分依据,看起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显得比较杂乱。除了分别讨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外,多数学者都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来看待,也都较为一致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三者之间的深刻内在关联。概括来讲,立场是观点和方法的立足点,观点是立场和方法的支撑,方法是立场和观点的实现路径。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肯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意在强调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是否定分别从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的必要性,恰恰相反,实质上,也只有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鉴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认识仍存争议,也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这里有必要对此略作探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两者之间是很难严格区分开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所讲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但是,另一方面,观点和方法毕竟不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应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即自然、人、社会的根本看法,而方法着重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可以从领域上,即从自然、社会、人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分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观点,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这四个基本观点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又涵盖了自然、社会、人,能够有效克服从其他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观点所导致的含混和错乱。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第7期发表了《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文,在此文中他虽提到了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许多观点,但也只是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这四个基本观点,这更充分说明了这四个观点的根本性和重要性[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坚守人民立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于人民民主、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社会建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关于世界历史、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九个方面的思想[3]。关于这九个方面的思想或观点,在前七个中,除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本文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立场部分)外,其余六个方面的思想与《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文中所论述的四个方面的观点实质上是吻合的,这样,相比而言,这里就增加了关于世界历史及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这两个方面的思想或观点。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着重关注的是社会结构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主要关注的则是作为领导力量的执政党建设。如果说前面四个方面的观点是着重讨论社会内部发展的话,那么再加上这两个观点,这六个方面的观点在逻辑上也是自洽的,也就是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上,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结构体系逐步发展,同时处理好国内与国外的关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相对地从四个方面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别进行探讨,因此,马克思主义方法也就可以相应地分为实事求是方法、实践与理论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从这样的视角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丝毫没有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反而更利于从总体上深刻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更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把握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应该从这种视角出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4]189。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从理论角度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根本使命就是让每个人都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人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履行马克思主义根本历史使命的集中体现。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的根本要求。与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的正义观念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义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是公平的;1789 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官方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5]与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观念、进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不同,社会主义的核心正义观念是“公平”,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与唯心史观所坚持的英雄或精英创造历史的看法不同,唯物史观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价值的根本诉求。

第四,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执政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就要求党始终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2012 年上任伊始,他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32014年2月7 日,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专访时向全世界宣告,“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6]1012015 年9 月22 日,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演讲时,他又强调,“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4]2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7]44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还屡次强调要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动力。同样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6]5。2013年3 月,他在谈及中国梦时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6]40;两个月后,在接受哥斯达黎加等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他又对此做了强调,并且指出:“我们要用13 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6]57同年6 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现在,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367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号召全党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领域里,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使一个民族掉队,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大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强调“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4]10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96。政治领域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四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文化领域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4]314,把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反映好人民心声。民生领域里,坚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力度改善就业环境,更加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和困难职工等群体;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重点扶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4]367,阻止房地产大起大落。生态领域里,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4,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始终要求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动力推动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进程也是“以人民为主体”推动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伟大历程。实质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4]103,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2013 年1 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9];2017 年9月29 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又明确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4]6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不断演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单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虽然可能出现曲折甚至是暂时的倒退,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基于这种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了强大活力,拓展了现代化新路径,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样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我们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踏上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二)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观点和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之所以提出并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一方面是因为理念来源于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有其深厚的现实依据和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4]197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理论的深化和高度浓缩,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推动形成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4]19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在高铁、数字经济、天宫、蛟龙、天眼等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7]21,并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个坚持”中的“第四个坚持”予以重点强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三)关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协调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领域在内的完整的结构体系,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结构体系的整体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鲜明地昭示了我们所推动的发展是“五位一体”的发展。早在2010 年3 月1 日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必要保障和更强大动力,经济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2]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研究的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的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其实都是立足于“五位一体”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相互协调发展的。比如,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注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注重“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6]75“提高全民法治观念”[4]135,从而使各领域更好地相互协调起来;为促进社会其他领域和生态领域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10]153理念,努力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当然,除了“五位一体”这个角度,从其他角度讲,我们同样也在致力于推进协调发展,比如,为促进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促进国内与国外联动发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重要任务。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是为社会各领域发展创造适宜的主体条件;另一方面,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人的发展是终极目的,社会各领域发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2]。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注重社会各领域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和素质能力的提升。人的素质是一个包括身体素质、专业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素质、法治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在内的复杂结构体系,是人的发展状态的体现,能力是素质的外化。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人的需要被满足的状态,而要满足人的需要,必须提升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在前现代社会里,人的身体素质较好,但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却比较低;在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人的技术素质、民主素质、法治素质,甚至审美素质等,都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提升,但这种提升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仅就民主素质而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宁德工作时所指出的那样,“对民主素质的培养、民主管理的训练,也有一个阶段性。……我们提任何问题都不要离开它的前提,不要离开一定背景,不要离开一定的条件。否则,就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结论。”[11]82提升人的素质的途径,除了个人通过实践活动予以提升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依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6]191,要“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365。包括我们所推进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各方面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各方面素质提升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了生产方式、交往和不同民族间分工的日益发展所导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做了更为具体的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动力,详细描述了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时代,并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但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度空前提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12],日渐成为命运共同体,并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上,他再一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包容、普惠、共赢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拒斥文明冲突、提倡文明共存和交流互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竭力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不断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不附加任何条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而且推动构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活力。中华民族的观念里存在的是“天下大同”“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更没有殖民主义基因。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各国人民都应打破狭隘的眼界,在“类存在”的意义上,积极面对人类的共同风险挑战,努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新冠肺炎——这次人类整体所经受的巨大灾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抗疫重大胜利,而且还倾尽所能向世界各国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中国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写照。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是关于党的使命、宗旨及先进性的精确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党的组织形式、党的纪律建设以及在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方面也阐述了一些重要原则和观点,比如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13]。恩格斯也曾经说,德国社会民主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它在斗争中有冷静的头脑、严格的纪律和蓬勃的朝气”[14]。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和观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推进“四个伟大”,推进自我革命等一系列新论断,这些新论断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而且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保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从而大大提升了执政本领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党也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决定主观认识,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的基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两个没有变”。我们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在日常工作中,如果脱离了这个实际,盲目拍脑袋决策,就会导致主观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根本来讲,就是把握住了这个客观实际。比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都是依据当时的实际做出的科学决策。

但是,另一方面,客观实际又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做出决策,不能刻舟求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制定决策和推进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不容易,因而必须要解放思想,使思想符合变化着的实际;同时还要切实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找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注重把握客观实际,并不是要否定主观意识和精神的能动反作用,相反,在把握客观实际的同时,我们还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统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实践第一,要求做到知行合一,以行求知,以知促行,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正确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推动现实实践的不断发展。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容易导致教条主义;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人骑瞎马”,容易导致经验主义。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早在1990年5月,他就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讲:“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11]210-21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谈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15]54在谈及改革方法时,他不仅强调“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引,而且也重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15]71。具体来讲,近几年所取得的司法体制改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贵州农村的“三变改革”等各项成果,也都是在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前提下大胆探索的结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要求做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实践,这就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适应并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从这个角度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样离不开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只有广大干部做到真学、真知、真信,真抓、真行、实干,模范带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照辩证法办事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按照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方面都强调要照辩证法办事,比如,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要处理好“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等等。马克思讲,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列宁说,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毛泽东认为,矛盾的法则是自然、社会、思维的根本法则。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16]。其实,早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同志就非常注重问题导向,认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10]23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办成了许多过去难以办成的大事,就是因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和矛盾打开了突破口。坚持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处理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善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深刻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除此之外,战略辩证法也明显贯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同样是在主政浙江期间,在浙江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形势的发展变化。所谓形,就是事物存在的状态;所谓势,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物的发展规律,指示事物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形势:必须学会从全局看‘形’从长远看‘势’。”[17]2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国家安全观、“新三步走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四个伟大”等等,无不彰显着战略辩证法的运用及魅力。

(四)走好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具体体现了唯物史观,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的重要性。“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6]367保持党和国家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切实做到心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甘苦。“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话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同群众打成一片。”[17]525但在实践中,我们有些干部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6]369,“这里面既有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也有方法问题、能力问题。”[2]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党员干部的立场和感情问题,广大党员干部逐步深化了认识,更加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网络等新技术的日渐发展与普及,对领导干部走好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强调,“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去”“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4]336。把挑战变成机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一方面要制止和打击网络不法行为,弘扬正能量、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则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网上广泛听取群众声音,汇聚民智民力,发扬人民民主,拓展群众监督渠道,提供数字化民生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还要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做到线上有人看、线下有人办,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4]335。

总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鲜明体现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治国理政实践当中。掌握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立场观点总书记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观点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