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贽,金炳镐
(1.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2628;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中民族工作的实践要求,围绕“怎样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民族国情和民族问题”,“怎样正确评价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我国民族工作实践”,“怎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民族理论与政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1]。该理论与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基础上,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如何做好民族工作、解决好民族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我们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
在宏观理论层次上,习近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认清和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础理论;在中观原则层次上,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中国化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在微观途径层次上,从政治制度、社会团结、小康建设、共同文化等不同角度具体探索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的实践途径,与时俱进地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
该层次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情观和统筹兼顾的民族问题观的相关内容上。这两个方面的基础理论构成的理论基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正确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的民族国情和民族问题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为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基石。
1.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情观
主要是在考察中华民族各构成民族共同开发祖国河山、共同创造中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从民族杂居分布、经济文化联系、民族心理感情等方面阐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结构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点;正确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历史定位及其与各构成民族的相互关系,讲清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体性、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性、“大一统”政治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和必然性等民族工作的“家底子”。这也为新时代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华民族建设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民族国情理论基础,指明了民族工作的努力方向。
2.统筹兼顾的民族问题观
主要是在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我国民族问题所具有的存在长期性、内容复杂性、地位重要性、矛盾敏感性及影响国际性等基本特点和规律,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认识民族问题,牢牢把握解决民族问题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既强调要围绕民生需求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又强调维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重要性;既强调民族平等要体现在“一个不少”的全面小康上,又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和大力加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既强调要抓住未来,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又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个关键问题。这些认识和思考着眼于民族发展的阶段性和全面性、民族关系的结构整体性和内部平等性、民族与国家、阶级关系的本质性和法治性,牢牢把握住新时期民族问题诸多方面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是党对新时期民族问题主要内容的正确总结。
该层次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八个坚持”①的道路内涵观的相关内容上。从具体内容来讲,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不同时期对“八个坚持”的道路内涵观中某些相关原则的内容提出、强调和坚持、丰富过,但把这些基本原则作为整体,有机合成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遵循,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创新。这是从民族自身发展、民族间相互关系、民族与阶级及国家之间关系(也即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各民族的政治领导的角度,集中体现为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等不同角度,对民族基础理论和民族纲领政策理论进行拓展的科学结论,全面包括和充分反映了民族问题“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和国家怎么样看待和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回答。
1.“八个坚持”是对新时代中国民族政治发展问题的全面阐释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观来全面把握民族发展问题,其中经济是根本,政治是保证,文化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是基础。“八个坚持”的基本内涵既是民族发展的政治目标,也是民族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政治保证。能否坚持并实现这些政治目标,是衡量各民族政治发展程度的核心标准,也是对各民族能否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政治考验。缺少“八个坚持”中任何一项的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各民族群众全面发展的小康梦想就是镜花水月,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就会形成缘木求鱼的政治困境。
2.“八个坚持”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的创新论述
在“八个坚持”中,“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三个“坚持”全面规范了我们处理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中前两个“坚持”是解决中华民族56 个构成民族间关系,即“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体现和反映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基本纲领和原则来规范社会主义祖国中不同民族成员关系的基本要求;后一个“坚持”则是处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体现了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生命线的共同认同和维护。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把“大家庭”内部利益关系理顺了,让“家庭成员”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他们在大家庭中的主人翁地位,体会到大家庭对他们一视同仁的温暖和关爱,才能使他们对大家庭充满认同和支持;只有积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意识,摆脱划地为牢、自我封闭的民族本位主义心理和思维,积极维护和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利益,才能使家庭成员真正找到无愧于国家和本民族根本利益的精神家园和根本归属。
3.“八个坚持”是对中国各民族的民族性与阶级性关系问题的精辟概括
“八个坚持”中的“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及其56 个构成民族间关系的精辟概括。社会主义道路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保证[2],也是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质所在。这两个基本保证在学理、法理和工作实践上都有坚实可靠的根据和支撑,所以,不容质疑,不容否定。否则,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同时要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阶级性能够超越民族性,但不能取代民族性,反之亦然。混淆、乃至忽视两者各自存在的必要性,甚或妄图使两者彼此代替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和危险的。在这两者关系把握上,我们要坚决避免片面强调民族或者阶级优先性的错误。
4.“八个坚持”是对当代中国各民族与社会主义祖国关系问题的精准规范
民族是国家建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要素,国家反过来也为民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八个坚持”中的“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这三个“坚持”就是对当代中国处理民族与国家关系原则的精准规范,说清了国家与民族间彼此的政治责任、担当和利益保障协调方式、事务治理途径。依法治国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就包括对民族问题治理的法治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反国家分裂法》等法律,既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利器,又是对民族与国家相互间权利与义务关系问题的基本规范。
综上所述,“八个坚持”的基本内涵“集中回答了在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这个民族工作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深刻解答了当前关于我们党民族理论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是对我们党民族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发展。”[3]52,既构成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的理论支柱,又是联结基础理论与民族工作与政策实践的桥梁,是新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重大发展和理论创新。
该层次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为:“源头”“法治”的区域自治观,“生命”攸关的民族团结观,“一个不少”的全面小康观,“五个认同”的共有家园观,“未来”“关键”的民族工作观等五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在明确第一、二层次上“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怎么样”正确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这两个根本问题基础上,对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和新任务,民族工作要“如何做”才能破解面临的困局、化解复杂矛盾、完成伟大使命、达到事业目的的工作探索和具体回答,是第一层次的基础理论和第二层次的基本原则在新时代具体民族工作层面的延伸和运用。
1.“源头”“法治”的区域自治观
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源头”说明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功能定位和原创性。民族区域自治在内涵上是由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三位一体共同构建起的完整体系,其中,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有原创性的制度创新和伟大创举,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是对“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它既有广泛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有全面而现实的国情依据。其次,“法治”说明了坚持和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要求。按照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落实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保持民族识别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既有格局稳定,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使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制度优势。
2.“生命”攸关的民族团结观
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明确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4],其重要意义体现在民族团结的战略性地位、基础性作用和长远性特征等方面。其次,充分肯定了正确认识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重要性。这样的主流团结观既符合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发展基础,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的条件和民族团结的纲领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就是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自强,“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5]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最后,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为此,要求我们一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奠定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二要善于团结群众,抓住争取人心这个最管用的办法,夯实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三要尊重差异,缩小差距,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民族团结的社会条件;四要抓实、抓小、抓日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交流活动,丰富民族团结的创新载体;五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促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为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3.“一个不少”的全面小康观
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明确认识,内容、主体、区域的全面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标志;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重难点;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积极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业②,明确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现途径。主要体现在:一要把握创新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引领发展动力;二要把握协调理念,解决关键难题,释放发展潜力;三要把握绿色理念,找到特色优势,增强发展能力;四要把握开放理念,推进互联互通,激发发展活力;五要把握共享理念,抓住民生重点,实现发展目的。
4.“五个认同”的共铸族魂观
主要内容包括:首先,解决好民族问题,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民族工作发展观,要抓好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其次,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6]56。他还强调,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悖,要反对和克服“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6]63这两种狭隘的民族文化观。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256。最后,抓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项战略任务。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多元一体的族体结构认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统一起来;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要让爱国主义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3]261。
5.“未来”“关键”的民族工作观
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才能赢得民族工作的未来。“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两个大局,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7]其次,在城市民族工作上要避免犯关门主义和放任自流的错误,要大力促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等目标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实现。在治理途径和方式上主要有:一要以合法权益保障为核心,实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网络化治理;二要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多民族社区的社会化治理;三要以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为方向,促进城市民族事务的民主化治理;四要以涉民市场主体的服务管理为重点,实现涉民纠纷矛盾的法治化治理。要通过有效治理,实现“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8]的治理目标和工作任务。再次,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3]299。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普遍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民委委员制度,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格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各族群众服务的能力,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9]。
新时期民族工作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支撑与关联、相互渗透与影响,构成了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新目标,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各有侧重,旗帜鲜明地就解决和回答新时期民族工作重大领域的影响深远的关键性和专题性问题“如何做”来进行相关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10]。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就是可以带动民族工作面上的重点工作,是民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新时期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响应了新的时代特色对民族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要求。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基础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改革和发展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迈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为标志,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0]。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民族工作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民族理论和政策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理论结晶,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民族工作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动权,要在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理论追求和时代精神。
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的历史统一。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求真务实、重抓落实,这成为他鲜明的执政风格和工作作风。他在《之江新语》中专门引用古人“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箴言,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之人”[11]240。这样的执政品质也体现和反映在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创新上。该理论与政策涉及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却没有无病呻吟,没有空话连篇,没有无的放矢。每个观点和论据的提炼都是针对我们民族工作或者相关工作中存在着的倾向性问题提出来的,并且都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工作要求;相应的工作原则和要求,不仅仅是面向地方和部门提出来的,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示范。这样的务实求真精神不仅体现在他深入贫困民族地区研究扶贫措施,以促进其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以及他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厌其烦的多次强调和具体指导上,更体现在他与时俱进地提出减少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公共服务政策的差异及对城市民族工作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上。善于发现重大问题,敢于直面关键问题,长于解决实践问题,这就是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求真务实理论品质的重要体现。
注重把握事物发展间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坚持全面系统而不是片面孤立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11]62这样的思维特征和工作要求同样也体现和反映在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上。从定位上看,该理论与政策坚持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正确理念,把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全面小康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内涵统领民族问题各方面、各层次内容。从发展导向上看,该理论与政策始终不渝地把加快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发展导向,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从内容上看,该理论与政策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主要工作领域作为重点,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工作中,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与发展繁荣、“五位一体”发展和“四个全面”战略、“两个一百年”目标与“两个共同”主题、城市民族工作“未来”与党的领导“关键”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统筹兼顾,从而为最终实现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筹兼顾奠定了基础。上述内容充分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对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民族工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全局视野、系统思维和历史抱负。
依法治国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民族事务治理的基本原则。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局中来考虑,把民族工作法治化纳入依法治国总战略来部署,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坚定的法治理念在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中主要体现在:首先,不仅重视法治对民族团结的保障作用,更重视其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作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仅强调,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3]123,而且指出,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3]86。其次,不仅强调民族法制体系本身的建设和完善,更强调对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方面强调,必须以加强“四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民族法治体系发展完善③;另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和推进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执行情况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监督检查。再次,不仅明确要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更明确要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既明确提出对于涉及民族因素的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依法处理和解决的原则,强调“三个不能”④;又明确要求要加大普法教育和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信法、用法,提高其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解决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中,体现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汇聚各族人民的发展梦、团结梦的全面小康梦想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念兹在兹、初心永存的执政情怀和工作理念。一是中国梦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各民族人民都是构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荣辱与共、祸福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12]二是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最关键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是争取人心。只有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感情上、心理上真正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一家亲”,才能在行动上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才能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才能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样的工作情怀、理念和思路,正是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体现。
理论语言的生动活泼程度,不仅能够体现理论探索者的思想广度和深度,而且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理论能够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和范围。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勤学善用的语言能力与极富现代感的语言风格,使其宽广开阔的理论视野、博大精深的知识素养、丰富卓越的治理经验、谆谆教诲的沟通艺术直指人心且引人入胜,切中要害又要言不烦,含蓄内敛又耐人寻味,平易近人又质朴清新,不拘一格又活泼灵动,并且都在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内容上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善于运用简单类比方法和形象比喻方法把复杂的道理给干部群众讲清楚。比如用在引导干部群众重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他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等[13]。其次,关于运用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话语来阐明复杂道理,拉近沟通距离,引起情感共鸣。比如在阐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道理时,他运用家庭与其成员关系的层次结构来说明中华民族与其构成民族的关系,运用“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的谚语说明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的道路[12],在新疆则用当地人民都非常喜爱和熟悉的“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来鼓励大家。再次,关于运用中国诗文经典来表达工作意图,启迪思想,激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稔熟于心,在阐述民族理论与政策时信手捻来。诸如“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经典名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方面深厚的学养和积淀。
1.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4]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2.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的正确回答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1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6]。毫无疑问,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就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基础上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的正确回答,就是对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展梦想进程中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的正确回答。
1.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国家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当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家层次的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的共同难题⑤。多民族国家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在中国,这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就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和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走出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引领,中国共产党着眼于解决中华民族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中的民族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最新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正确回答了在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实现“国家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难题,是对如何通过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难题的正确回答。这条道路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强大生机活力的体现,也是中国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国家民族建设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以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在当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如何处理由不同民族国家的阶级性与民族性差异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文化冲突问题,始终是困扰各国政治家的难题,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民族理论与政策中所体现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理念,同样也可以为解决该难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2015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7]这个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全面统筹和系统协调,也体现了我们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判断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方案”,而其先进性和合理性就可以从中国解决内部不同民族群体相关问题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实践经验和基本理论中体现出来。“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18]。近代以来,被帝国主义列强用枪炮强行拖进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份子,“始终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9]的中国梦。这样的“中国梦”是民族诉求与世界视野的统一,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彼此共存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
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必将为实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提供长久动力和发展机遇,必将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通往理想彼岸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即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依法治国。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第01版。
②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召开过5 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 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 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多次会议,专题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事宜。参见罗宇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民族》2015 年第10期。
③即建立完备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民族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民族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民族法治保障体系。参见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87-92页。
④即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以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都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以民族划线搞选择性执法。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125页。
⑤“民族建设”(nation-building)也被译为“民族构建”“民族国家建设”和“民族统一构设”等,指一个国家内部走向一体化,并使其居民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是近现代以来几乎每个国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这个建设。参见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