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矿业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2020-11-30 04:59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矿业矿产资源吉林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行业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综合国力显现的重要标志。“矿业文化是源于矿业开发实践又反作用于矿业开发实践的艺术、知识和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矿业开发组织、制度、行为和由此产生的矿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史静:《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现状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年,第8页。矿业文化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它以矿业为依托。狭义的矿业仅只矿产资源的采掘业;广义的矿业包括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矿产品的分选与冶炼及其再加工。矿业文化在矿业发展的基础上,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矿业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矿业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矿业的发展不断演进。矿业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矿业文化的萌芽阶段

古代人类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受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和生产方式的限制,古代人类只能小规模地、极其粗放地、原始水平地利用着矿产资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远比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小得多。古代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混沌、神秘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基本隐含在对大自然的认识之中,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及其关系的朴素认识,产生了许多本能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思想。“从原始社会到工业革命前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得以增强,先后形成了石器文化、陶帮文化、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等文化类型,但在封建社会以前,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大多以小规模手工业的方式进行,资源种类也只限于金、银、铜、铁、锡、铅、锌以及少量的非金属。”②刘延明:《地质文化建设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年,第312页。刘延明:《地质文化建设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年,第314页。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同一,强调“天地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当今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传统矿业文化的阶段

传统矿业文化阶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期间,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近代矿业得以迅速发展,但矿产资源尚未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矿业活动对环境也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压力,人类在根本上没有意识到资源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大规模的矿业活动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无限资源观”占据人类意识的主导地位。“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自19世纪中叶起,中国也开始引进科学的找矿方法与地质科学理论,有目的地开展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和开采。”①刘延明:《地质文化建设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完成和频繁爆发的战争,使人类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矿产资源及其由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露出端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已被少数科学家所接受。这一时期,人本位的资源环境观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普遍盛行在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观念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三)绿色矿业文化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英、美等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关注矿山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由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所引起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资源环境意识全面觉醒。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宣言》的影响下,“绿色矿业”概念逐步由单纯的植被保护、环境美化延伸至“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逐渐形成了包含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社区与企业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国家制定了自己的绿色矿业发展计划。“例如,2009年,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正式启动了‘绿色矿业’倡议(GMI),改善矿业环境,为加拿大矿业公司创造绿色技术的机会。2011年,芬兰发布了绿色矿业计划(2011—2016),计划到2050年成为全球绿色矿业的领导者,矿业成为芬兰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②刘延明:《地质文化建设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年,第312页。刘延明:《地质文化建设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年,第314页。

二、吉林省矿业文化发展的历史

据《中国矿业开发史》记载,中国的矿业出现在春秋齐国管仲为相的时候,汉承秦制,官营矿业。“唐有官营铁矿多役使士兵、刑徒、民户的记载。宋时官营矿业采用劳役制,效率甚低,改行招募制,王安石变法时民营矿业采用二八抽分,致使冶铁业有发展。”③全哲洙总纂,贾汝颖主编,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卷22《地质矿产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金史》记载:“(世宗)大定三年(1163)制金银坑冶,许民开采,二十分取一为税”。同时,不许权要、官吏、弓兵里胥参预,防饱私囊,朝廷减益。元初以酒醋、盐税、河泊、金、银、铁六色取课于民,其次为煤,矿业由“拨户煽冶”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改成“听民煽炼,官为抽分”清初直至光绪年间,矿务尚由吉林将军奏请皇帝钦批后才能勘查开发。

吉林省的地质条件优越,有悠久的演化历史,导致形成互有差异的自然环境和各类矿产资源,为吉林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吉林探矿、采矿历史悠久,近百余年地质矿产工作经历了清朝和中华民国前期的采矿时期帝国主义掠夺矿产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俄、日等国相继到吉林勘采矿产,吉林官民曾与其抗争。晚清和民国初年,政府拟发展矿业,以充裕财政,限制外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始设吉林垦矿总局,分置珲春、宁古塔、吉林公司,分管辖区金属矿勘查和集股开发,实行官督民采,主要矿山有:珲春东沟、桦甸夹皮沟、和龙二道沟和蜂蜜沟、集安报马川(金厂沟)等金矿,集安矿洞子铅矿,浑江大栗子和通化七道沟铁矿以及永吉、舒兰19 处煤矿等。”①全哲洙总纂,贾汝颖主编,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卷22《地质矿产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全哲洙总纂,贾汝颖主编,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卷》22《地质矿产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页。年余后,公司“所得无多”或“亏折甚巨”,申报停办。1899、1905、1908年三次调整机构,1908年由农商部颁行矿务章程。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矿权又半属地主,矿业者往为其阻,特别是没有自己的地质人员和地质事业,矿业很难发展。民国二年至十九年(1913—1930)吉林省六易矿务机构,矿业改为商办。1914年颁发的《矿业条例》中把地面权与矿业权分开,至1919年采矿注册者增多,但开办较大的矿山还需聘外国人调查或联合外资经营。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始设地质科,1913年改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30年代中期改称中央地质调查所),丁文江为所长。1913年成立地质研究所。该所多次调查吉林的矿产和矿业,编有《中国矿业纪要》,收集调研吉林省煤、金、铜、锰、铅锌、银、盐碱硝、黏土等。“其主要产地有磐石石咀子铜矿,延吉天宝山银铜矿,珲春河、延吉鹁鸽砬子、和龙蜂蜜沟、梅河口香炉碗子等金矿,乾安大布苏和双辽玻璃山以及扶余伯都纳天然碱,还有永吉、双阳、舒兰、营城、长春、伊通、辽源、通化、辉南、蛟河、珲春、延吉、和龙、洮安等煤矿,并对全省煤矿进行资源预测。因当时经费不足,装备落后,没能勘探。与此同时,1915年吉林矿务监督署马超群调查吉林矿产,编录13个矿种,121处产地,著有《吉林省矿产志略》。1919年实业厅陶昌善调查收集了全省13个矿种,128处矿产地,编有《吉林省矿务纪略》。”①全哲洙总纂,贾汝颖主编,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卷22《地质矿产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全哲洙总纂,贾汝颖主编,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卷》22《地质矿产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质矿产事业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地质矿产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先行作用日益明显,为国土规划和宏观决策,为工农业和国防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为基建工程、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各方面的服务范围和效益不断扩大,为振兴吉林、建设吉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矿业文化对吉林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矿业文化具有舆论导向功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矿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竭泽而渔”还是“合理开发”,矿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现代的矿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不仅对矿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同时也在情感上、心理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其次,矿业文化具有规范制约作用。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矿业文化通过对矿业的理念、观点、制度等的传播,并获得国家层面及矿业管理部门的支持后,在思想政治、规章制度上对行业内部人员进行约束,尤其是在破坏式开采和资源浪费方面进行控制。再次,矿业文化具有社会监督功能。合理的矿业文化能够激发人们的监督意识。随着矿业文化的传播,社会公众对矿业文化了解越深入,其主动的监督意识越强。另外,矿业的发展情况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众传播,既能加强政府对矿山的监管,也能及时的监督管理部门的行为。

三、发展矿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绿色矿山”发展理念

2010年,国土资源部正式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矿山”、“绿色我国矿产资源资本化问题研究矿业”的目标和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一是以节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为建设目标,合理制订矿山建设“绿色标准”,以“绿色标准”来评估和规范矿业权审批、矿业企业矿山建设以及矿山闭坑后的验收工作,切实将“绿色标准”贯彻到矿山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二是以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为引导,激励矿业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以及落实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大力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通过新建矿山达到绿色矿业标准及改造生产矿山,以实现绿色升级为手段,给予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以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和激励矿业企业发展绿色转型与升级。三是建立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新机制。“坚持绿色转型与管理改革相互促进,研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体系。”②田野:《我国矿产资源资本化问题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年,第188页。通过树立“绿色矿山”发展理念,逐步构建吉林省“绿色矿山”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建设和谐矿业文化

近年来,矿业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工矿关系矛盾、矿业企业与当地居民利益冲突等现实问题日益突出。而由此导致的非法盗采矿井、扰乱矿山生产秩序、制造生产事故等现象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潜在威胁。因此,改善工矿关系,建设和谐矿山非常重要。一是矿业管理部门在审批矿业权过程中应增加矿地居民听证会程序,重视矿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强政府与当地居民、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良好沟通,承诺和实施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矿业生产活动,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二是矿业企业应主动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为当地居民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关注当地的民俗文化,参与当地基础娱乐设施的建设,担负起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的责任。三是在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工作环境的基础上,把环境建设由工业区向居民区延伸,发展绿色矿山,为企业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活动场所,以人心所向、和谐稳定为生产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和谐矿山”的建设。

(三)建立“互联网+矿山”矿业经营新模式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提出了“互联网+”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新模式。2016年底,国土资源部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互联网+矿业”的矿业发展新理念,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矿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的矿山建设和管理,通过加大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矿山建设和企业经营新模式。

在生产经营方面,吉林矿业企业应加快调整和适应新时代的产品需求特征,借鉴国际大型矿业企业发展经验,创新矿业企业生产组织以及产品经营销售新模式,建立互联网产品销售平台,采用“个性营销+客户定制+产品计划+生产组织”的生产与销售新模式,构建集营销服务、产品计划、生产组织及客户需求为一体的生产经营电子平台,搭建市场需求主体与生产经营者的直接定制-生产-销售的网络平台,以“互联网+”技术创新引领吉林省矿业开发新需求,提升企业发展能力。②田野:《我国矿产资源资本化问题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年,第183页。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矿业生产的一切活动要以环境保护为先导。当前国家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已经吹响。吉林省矿业的发展若要创造出不辱时代使命的业绩,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理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矿业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铸就了吉林省矿业文化的风骨。以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猜你喜欢
矿业矿产资源吉林省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登泰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矿业企业境外资源风险管理的“道”与“术”
承包地上发现铁矿石,所有权应归谁
反腐
宁夏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从供给与需求看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