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性维权的教育对策研究

2020-11-30 04:20
法制博览 2020年36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大学生

冯 芾

淮阴师范学院审查调查处,江苏 淮安 223300

一、大学生非理性维权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养投入不足

高校对于法律教育的投入不足,缺乏科学完备的法律教育体系。首先表现在法律教育时间投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大一忙于学校组织的、班级组织的、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大二大三忙于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实习实践学习,大四忙于就业和考研,在这四年里几乎没有时间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此外,在法律教育的形式上高校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普法的侧重点只限于制作法制宣传栏进行简单的防骗知识宣传,或者是班主任、辅导员在班级QQ群发布防骗提示,辅导员大多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自身法律知识有限,面对学生受骗问题,也很难提供有效解决方法来帮助学生挽回损失。在教育内容上更是十分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只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内,缺少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这种求职实践急需的法律普及教育,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通过法律武器来理性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过激情绪下中了对方的陷阱,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最终只能默默忍受自己的损失。这也就是近些年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押金陷阱、培训陷阱、使用陷阱等屡屡中招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信息传播便利性的促进

高校大学生热衷新鲜事物,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熟悉并且拥有丰富的互联网知识技能。在新媒体时代下,他们经常通过QQ、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媒介,随时随地表达自己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这种每人都拥有平等的网络表达的权利及机会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反映学生心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网络虚拟环境具有匿名性、弱道德约束的特性,同时对于网络信息的监管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弱很多,导致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价值引导的良莠不齐,因此作为身处网络环境的信息接收者,大学生在正常的查询资料的过程中,还会接受大量色情、暴力、极端、错误的不良信息。近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唯钱是图,唯利是图,非法经营、钻营等带来的一夜暴富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成为人们眼中成功的典范,以上种种现象,给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的法治道德观产生极大的冲击,因此容易表现出偏激、情绪化,甚至是错误的一面。遇到问题将法律和道德抛置脑后,只想着以牙还牙打击报复回去。

(三)学生个体心智发展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长期以来娇生惯养,自我中心严重,又处于大学生青春期,情感上敏感冲动,导致交际不畅,人际关系紧张,表现在高校生活中,有众多学生和舍友闹矛盾,想要调宿舍。但学校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当学校未能满足他们的诉求时,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在进入大学后,不同于高中时期在家有父母的监管,在校有老师的督促,大学中更多是靠自觉,自我管理差的就会造成习惯性逃课,多门考试挂科,学业红色预警。此外,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较弱,在新环境中,自主处理各类问题时,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融入全新的环境中去。从小受到父母众星捧月的保护,很少经受挫折,而到了大学校园后,离开了父母的保护壳,一旦遭遇挫折时,经常会表现出悲观、焦虑、自暴自弃、偏执、害怕等消极情绪,所以当面对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时,会出现默默忍受、极端宣泄的两极方式。

(四)缺乏对法律知识学习时间

大学的课程内容特点是新课程多,要学的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大多涉及学科的前沿领域。同时大学的教学相比于中学,不再是细致讲解、总结题型、归纳方法,注重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大学教师讲课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讲究教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强调学科的体系框架,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剖析及其在不同情境中应用的条件,教师讲课速度快,提纲挈领,侧重于讲方法和思路。与中学的说明性理解、重复模仿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会比较不适应,需要自我调整。除此之外,随着每年的就业更难季,就业压力大增,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时期会选择考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等,以期在将来求职的时候更有竞争力,来获得更满意的职位。还有的学生对于自身的专业不满意,会选择报第二学历,这样很多学生下课就去图书馆,每天都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各种课余活动能推就推。在这种就业的压力和学业负担下,学生更愿意把时间放在能让自己求职更有竞争力的事情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系统的学习法律知识。

二、大学生理性维权的正向引导和教育对策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改革,设立维权机构

随着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众多高校已经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根据授权,精准把握和行使监察权,不断提高派驻监督全覆盖的质量,使得高校学生的各项评比评优工作更加的公正透明化。高校应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形成校内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学生、调节学生纠纷,维护学生权益,培育浓郁的校园法治文化气息,最终构建管理者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受教的法治化高校。

(二)学校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法律教育

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多设置一些分析各种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更具实操性的实例来帮助学习运用。比如在网络上买到假货后应该如何维权、求职时有哪些陷阱、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鲜活的生活一部分。除了与生活相关外,也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如会计专业的可以开设会计法、企业会计条例等。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正确理解法律知识,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理性有效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同相关部门合作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法制理念、权利观。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所给予的权利,行使法律规定的义务,加强对法律的认同,从而遵守法律。

(三)运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社会热点案件一旦发生,就会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开来,同时各种各样的评论和虚假信息也随之而来。面对来势汹汹各类信息,大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专业性质的知识,很难做出正确的筛选判断。这时,学校应及时利用第二课堂,搭建专业化的团队,组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立一支“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各类信息的发布缺少标准的限制,因此会产生各类偏激、错误的分析解释,这种情况下建立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通过客观辩证的理性分析,对校园内发生的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件等做出法律专业性的解读,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告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哪些方法能够有效的捍卫自己权利。长此以往,用专业的态度来取得学生的信任,用学生熟悉的信息获取方式,既让学生学习了法律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养成理性看待问题的习惯,辩证的看待网络热点事件,能够冷静思考,做出理性的行为。

(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将法治思维融入生活

在培育孩子的法治思维过程中,家长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也尤为重要。家长需要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往往更加愿意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家长,遇到困难也不会一个人憋在心里,可以与家长共同面对。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着遵循法治规则、坚守法律底线、维护合法权益的观念,形成依法依规办事的法治思维,避免了许多大学生,一旦脱离了家庭,缺少约束后,放纵自己,当同学的言语或行动触及自己痛处后,做出偏激事情,甚至触犯法律。当子女犯错时,循循善诱,带着孩子一起理性分析原因,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往往能实现良性循环,取得较好的培育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父母长辈,在日常行为中,体现法治规范,为子女做出表率,在这种“近朱者赤”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法治观念。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大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之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