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真理问题上不能让步

2020-11-30 04:23:04
湘潮(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吴晗马寅初郭沫若

★ 翦 甜

翦伯赞,湖南桃源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主任和教授。

1924年7月,翦伯赞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求学,在那里接触到一种令他终生追寻、至死不渝的新思想——马克思主义。读完《共产党宣言》,翦伯赞在日记中写道:“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

1926年7月,翦伯赞首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936年又多次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翦伯赞入党,但为便于开展工作,党员身份不公开。直到取得全国政权后,党组织才正式公布翦伯赞的共产党员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知识界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翦伯赞作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积极倡导史学界“百家争鸣”,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领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当时,翦伯赞与郭沫若、范文澜被誉为“新史学”三大家,但三人在中国历史研究问题上有些不同看法。郭沫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是学术界的泰斗。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郭沫若秉持“战国封建论”,而翦伯赞则认为是“西周封建论”(即中国从哪个时期由奴隶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布展,在“中国通史陈列”中怎样布置成为棘手问题,经过通盘考虑,布展方最终采用“战国封建论”的观点来布展。

1961年,北大历史系编写《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为主编。他撰写了《关于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提出自己的思路,也为《中国史纲要》奠定了基本框架。“古史分期”在中国历史学界争论了很长时期,也没有定论。翦伯赞认为学术问题,理应百家争鸣。这事儿上报到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那里,甚至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也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让中宣部不要管。最后,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采用了“西周封建论”,这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之处。

有一段时期,毛泽东号召青年要“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多次向人介绍自己锻炼身体的经验:爬山和淋浴。同时,他还将经验写成文字,表述细节、诀窍,总结提炼,如从颐和园万寿山脚下爬到佛香阁,淋浴时变换水温,由热至凉,再转热等。马寅初校长将健身经验文章送到北大学报编辑部,主编翦伯赞婉拒说北大学报是要同外国著名大学交换的,这篇稿子学术性不太够,发表后影响不大好。马寅初听后也只得作罢。

“‘逆风而行’是要冒风险的,有时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但是在真理问题上,不能让步。”这是“文革”前,翦伯赞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的话。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对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政治诬陷。当记者采访翦伯赞时,翦耿直地说:“吴晗同志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姚文元的文章非常粗暴,这是抓辫子、打棍子,给吴晗同志扣政治帽子。如果这样整吴晗,所有的进步知识分子都会寒心。”随后,翦伯赞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点名要打倒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日夜被批斗。因翦伯赞1936年曾参与国共两党南京谈判相关事宜,1968年底,中央“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对翦逼供,诱导他诬陷刘少奇、出具伪证词。面对专案组的威逼恫吓,翦伯赞不屈不挠:“我不知道的事,不能随便乱写,我要实事求是。”“坐监牢狱,我不怕。”“我死都不怕,还怕坐监牢狱吗?”1968年12月18日夜,翦伯赞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自杀。为了心中的真理,翦伯赞至死不渝,无怨无悔。

北大燕东园28号,翦伯赞夫妇在此住了近20年,翦伯赞亲手在小院里种了十几株蜡梅。每到冬天,梅花傲雪,凌寒愈香,正如翦伯赞的精神风骨!

猜你喜欢
吴晗马寅初郭沫若
吴晗未刊发言稿《当前史学界争论的几个问题》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学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学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郭沫若佚诗一首
郭沫若学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马寅初巧喻教子
中华家教(2018年7期)2018-08-01 06:32:40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反七步诗
文苑(2016年2期)2016-12-08 11:51:19
首次全面披露了中央对马寅初平反的内情
吴晗借钱的故事
书屋(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