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军
茶陵县是一块红色热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模范县,毛泽东亲手缔造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诞生地。茶陵为革命牺牲了5万余人,在册的革命烈士达5000多人,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县(市、区)中列居第三;茶陵也走出了25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人数在全国排名第十二,居湖南省第三,是当之无愧的“将军之乡”。茶陵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革命文化,是无数革命先辈追求信仰、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历史见证,更是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生动教材。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始终对党绝对忠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茶陵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仰、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政治品格。1928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挨户团的一个排包围了尹宁万家乡毛冲村,以“血洗毛冲”相威胁,尹宁万挺身而出,为保护群众,舍生取义。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中共湘赣省委主要负责人投降变节、部队被打散的情况下,谭余保不折其节,砺志弥坚,主持召开棋盘山会议,整饬队伍,重振革命旗帜,巩固了湘赣边游击根据地。刘端仔、刘鸿陵、刘悔余三兄弟先后投身革命,为革命前仆后继,英勇牺牲,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人称“兄弟三英烈”。谭民觉、杨绍震、颜克俊等一大批茶陵优秀儿女,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慷慨就义。茶陵老一辈革命家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不惧艰险、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革命大浪淘沙的事实表明,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对党忠诚,就会愈挫愈奋、愈挫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首次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当年10月13日在酃县水口首次付诸实践,建立了人民军队史上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奠定了“党指挥枪”的重要组织基础;12月27日,毛泽东又在茶陵湖口力挽狂澜,抓捕了企图带领部队投敌的陈皓一伙,在关键时期挽救了艰难初创中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和红军种子部队,首次验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重要性。
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把对党忠诚融入血脉,做到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领导14亿人的大党,正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业,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见,维护核心、对党忠诚的品质,是刻入我们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也是我们无往而不胜的最高原则。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始终践行为民宗旨。茶陵的革命先辈大都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目睹和体验了旧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压迫,他们情系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了给人民求解放、谋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有着茶陵“农运王”之称的李炳荣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带领农民开展“打土豪、减租减息”运动,开仓放粮,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7岁。1969年,共和国开国少将李俭珠离休时,主动放弃组织上安排的在桂林、长沙等地安度晚年,申请回到家乡洮水村安家落户,与家乡人民同生活、同劳动,带领干部群众改农田、兴水利、发展生产,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老红军马松生,二级甲等伤残,新中国成立后主动放弃团级干部待遇,回到家乡,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老红军陈宗德,60岁高龄时仍走遍井冈山的村村寨寨,跑上海、赴北京、上东北争取物资援助,为井冈山建设呕心沥血。茶陵革命先辈赤心为民,为人民勇于牺牲、敢于担当、勤于工作、严于律己,生动展现了党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鱼水关系。
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牢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初衷,继承革命遗志,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及时了解掌握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始终敢于担当作为。“茶陵的同志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这是毛泽东对茶陵人民的最高评价。在革命战争年代,茶陵共产党人为革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为人先,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事迹。李雪瑞在抗日战争反“扫荡”战役中,亲自率部冲进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在激烈的拼杀中,他5次负伤,鲜血染红了裤子和鞋子。警卫员劝他退出敌阵,坐镇指挥,他大声喝斥警卫员:“我是指挥员,怎么能临阵脱逃!”边喊边冲进敌兵密集的地方,继续战斗,牢牢守住了“大本营”,挫败了敌人的大“扫荡”。被誉为“保尔”式指挥员的李改,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在战斗中,他从不留在指挥所,不是出现在战场,就是深入到连队,即使负伤也不下火线。在四保临江战役的108天中,他身患肺结核,同时并发胸膜炎和结核性脊椎炎,疼痛难忍,却坚持亲临前线,依靠“钢筋背心”的支撑,坚持在战斗第一线。开国少将谭善和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时期,不管任务多重、多艰巨,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吃苦耐劳,被称为“勇挑重担”的将军。茶陵革命先辈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战斗、无所畏惧、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为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树立了标杆、做出了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发扬革命先辈敢打敢拼、敢于挑战、敢于担当的“茶陵牛”精神,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心县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始终做到清正廉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茶陵革命先辈们都实事求是、坚持正义、清正为官、廉洁奉公,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革命本色和严守纪律、严以律己的高尚情操。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中将,战争年代经常睡门板,蚊帐破了不让换、补了又补,新中国成立后还穿着打补丁的裤子看望战友,生活十分节俭;组织上送点橘子慰问因车祸受伤住院的妻子,他特将橘子钱交给党组织。颜金生将军身为高级干部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搞特殊化。在西安工作时,省商业厅送给他一张名牌单车(时为紧俏物资)票,但他坚持不要,让给了急需单车的同志;下部队检查工作,凡是超标准的接待,他一律“罢吃”;两个女儿大学毕业,想留在西安工作,儿子的对象大学毕业想留在北京工作,他不肯为孩子们讲一句话;每个孩子结婚,他都不给钱,却经常把省吃俭用、长期积攒的钱捐给家乡办学,家乡为表感谢而送上的土特产,他坚持把款项付清。谭家述、龙开富、周则盛、陈希云等一大批茶陵革命先辈从不搞特殊化,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树立了共产党人从严律己、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学习茶陵革命先辈们正直、廉洁、节俭、朴实的优良品德,坚定正确的价值追求,涵养崇高的道德操守,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管住自己,管住小节,管住身边人员,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中涵养清正之气。
红色基因中有信仰,红色基因中有初心,红色基因中有力量。我们要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注入灵魂,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在“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心县建设”的壮阔征程上绽放红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