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毒品滥用与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2020-11-30 03:36李浩泉
法制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戒毒户籍东莞

李浩泉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不仅严重侵害人的肌体和意志、破坏家庭幸福,也严重消耗社会财富、毒化社会风气。当前,毒品滥用和毒品犯罪是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1],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40.4万名,其中滥用冰毒人员135万名。而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19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毒品犯罪案件量在全部刑事案件中,仅次于危险驾驶和盗窃犯罪,排第3位;案件高发地主要集中在华南、西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中广东近年一直是毒品犯罪高发省份。本文选取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东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毒品滥用及毒品犯罪现状,研究打防对策,以期对各地深化禁毒工作提供参考。

一、毒品滥用及毒品犯罪的态势

东莞地处珠三角腹地,与港澳台贸易往来频密,又接近重点制毒地区,加上全市人口规模近千万,人口流动频繁,互联网、物流网、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极易成为贩毒的中转站、毒品的集散地和消费市场,全市的毒品形势严峻复杂。近年,东莞主动进攻,重拳出击,打击毒品犯罪战果显著。

一是毒品犯罪案件呈下降趋势。2016年、2017年、2018年东莞市侦破涉毒违法犯罪案件分别为1560宗、1212宗和883宗,缴获各类毒品数分别为1002.38公斤、444公斤和533公斤。从毒品犯罪案件的规模来看,以零包案件、合成毒品案件为主,贩卖毒品仍是毒品犯罪主要形式,东莞两级法院受理的毒品犯罪案件中,80%以上是贩卖毒品案件,青少年被告人正成为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的主要人群,90%以上的被告人处于17至48岁之间,其中以20至38岁居多,需要引起社会重视。

二是毒品中转集散情况有所缓和。近年全国(除当地外)缴毒50克以上案件毒源指向东莞的案件数量在广东省占比虽然仍在12%以上,但随着外省破获毒品源头指向广东省的案件从2014年最高峰的6527宗降至2019年的200余宗,东莞输出型毒品案件数实际上也在明显下降。同时,全市毒品供应明显减少,毒品交易难度加大,毒品价格上扬,冰毒、氯胺酮等主流毒品价格比2013年最低价上涨30倍以上。

三是吸毒人员滋生持续减缓。新发现吸毒人员总量同比显著下降,2016至2018年查处吸毒人员分别为17764名、12221名和7481名(占全省的11.0%、9.7%和7.6%),强制隔离戒毒分别为5034名、3607名和2490名(占全省的8.0%、6.9%和5.7%),人数及其占全省的比例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合成毒品滥用仍居首位,2014年至2018年,东莞新发现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占新发现总数的比例始终在60%以上,35岁以下青少年是滥用合成毒品人群中的“主力”,占比超七成,而且人数仍在增加。

二、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毒品对外来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十分突出

东莞作为本地户籍人口和外地户籍人口倒挂比例较高的城市,非户籍人员吸毒问题突出。近三年,在东莞刑拘的35岁以下涉嫌涉毒犯罪青少年中,非东莞户籍的超过八成,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非东莞户籍的超过七成。

通过访谈戒毒人员,与禁毒专职人员、一线民警、社工、志愿者等深入交流,发现涉毒外来人员中过半是被采取强制措施后才得知合成毒品危害。一些外来青年精力旺盛却无所事事,很容易聚到娱乐场所、网吧或老乡朋友处,往往不经意间染上毒瘾。因为整体上收入不高,“毒友”们更倾向于聚在一起在毒源上、经济上相互“支持”,当无经济来源时,也容易导致共同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他们当中,不少是来莞务工人员子女,他们过早辍学来到东莞,因家庭监管不力、家庭教育缺失以及成长环境人员复杂,容易受人唆使而沾上毒品。此外,还有一些非东莞户籍吸毒青少年被责令社区戒毒后,没回社区戒毒的执行地(一般为户籍所在地),继续在外工作、生活,导致社区戒毒超期未报到而成为脱管失控人员。当前加强外来青少年群体的毒品预防教育、关爱帮扶显得尤为重要。

(二)吸贩毒日益隐蔽诡秘给打击处置带来更大挑战

本次调查了解到,进行毒品交易的地点选择、交易方式等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吸毒场所从传统的KTV包厢、迪吧、歌厅等公共娱乐场所向宾馆、网吧、出租屋、会馆、休闲山庄、药店、便利店,甚至地下室、汽车、船只、废弃厂房等隐秘性强的场所转移。藏毒方式更为隐蔽,如公安机关破获的快递涉毒邮包案件,多藏于鞋盒、纸箱、木箱夹层,甚至LED灯、摩托车排气管、鞋柜夹层空压机、真空泵、桌面、太阳伞底座等特殊物品,发现难度大。贩毒者进行毒品交易时往往使用暗语进行,买卖双方互不接头。付款方式多采用手机转账、红包支付等私密方式进行。

梳理分析东莞近年的毒品案件还发现,“互联网+物流”已成为贩毒活动主要方式。毒品犯罪向网络空间、物流行业延伸,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或通过物流寄递等渠道运毒,收寄不用真名。互联网与毒品的结合与互动,降低了吸贩毒被发现的风险,使得毒品的获得更加容易,增加了毒品亚文化在人群中的传播,强化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毒品的滥用,不少“90后”“00后”青少年身陷其中,成为主要受害者。这些新的变化给打击处置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三、防控毒品滥用及毒品犯罪的对策

一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目前禁毒宣传面向在校生的居多,但对于闲散青少年、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涉毒问题高发人群的禁毒宣传偏少。采用的宣传方式还集中在印派宣传册等传统方式上,手段滞后、效果欠佳,很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宣传资源对这一群体的精准投放和有效覆盖。东莞可以探索配备一批有东莞特色的“反毒大篷车”,将其开进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的在城中村、工业园以及众多民办学校,以参与互动的方式,更好地向娱乐场所、易制毒化学品、物流寄递行业人员和务工人员子女等重点人群普及禁毒知识,提高工作成效。

二是指导外来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合成毒品的流行从根本上是源于现代人物质丰足之后的精神空虚。需重视“过度闲暇”对外来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对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要注重将其纳入市民文化生活服务的范畴,广泛组织发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减少文化上的匮乏,减少合成毒品借娱乐方式之名对青少年的诱惑。指导民办学校和来莞务工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社会活动进行适当监控,避免孩子放纵自己的行为,减少他们混迹于酒吧、夜总会、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时间,避免染上吸烟、饮酒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沾染毒品的机会。

三是将非户籍常住吸毒人员纳入社区戒毒康复体系。为最大程度避免非户籍吸毒人员脱管失控,建议东莞依据国家禁毒办、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工作的通知》,考虑将有合法稳定就业或合法稳定住所的非户籍常住吸毒群体纳入社区戒毒康复体系,由专业社团和专业禁毒社工进行服务和辅导,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恢复生活信心,重新回归社会。同时,可参考深圳的经验,围绕吸毒人员出所对接、市内跨镇街移交、非户籍人员在莞执行等各个重要环节,制订机制办法,以有效破解非户籍实有吸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难题。

四是破大案与打零包并重提高缉毒效能。破大案与打零包是缉毒的两种主要传统模式。在当前禁毒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将破大案与打零包有机结合能更有效打击合成毒品供给。因为大量的零包贩毒案件信息能有效分析和破解大宗贩毒动向,支撑破大案工作;大宗贩毒的动向信息同样也能释放大量的零包贩毒案件线索,带动打零包工作[2]。情报信息是整个缉毒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破大案和打零包相结合的关键。目前全市禁毒情报信息分析深度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二者的有机结合。各级禁毒部门需进一步发挥好毒品情报枢纽的作用,积极主动加强情报信息交流工作,协助发现提升不同镇街、不同警种、不同层级的缉毒信息共享水平,将破大案与打零包的信息进行高效的传输、科学的分析,实现二者信息上的互动。实践中更要善于利用大数据资源,破大案带小案,破小案追大案,通过把握毒品的供需规律、流通规律,吸毒“圈子”规律,主动进攻,精准打击,切实提高缉毒工作的实效。

五是网上网下联动打击网络贩毒。近年来,“互联网+第三方平台支付+物流邮递”逐渐成为制毒的原料、工具、技术购销以及毒品交易的常见方式。禁毒执法部门需高度重视这一新动向,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化运行,两个战场同步推进。一方面,建议为物流寄递企业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帮助其提高发现和堵截毒品的能力,并鼓励物流寄递一线的“快递小哥”踊跃检举涉毒犯罪线索,通过物流来追击毒贩,实现上下窝点一锅端。另一方面,禁毒部门、网监部门、银行反洗钱部门应建立涉毒资金交易检测协作机制,认真分析已破或者在侦互联网涉毒犯罪案件中毒资在网络便捷支付软件或银行间的流向、规律及特点,发现毒品犯罪线索、追缴毒品犯罪收益、惩治毒品犯罪洗钱,以彻底打击毒品犯罪[3]。

六是日常监管与监测预警相结合管控重点场所。要加强对新型毒品多发场所的监管,加强对租赁房屋、娱乐场所的巡查,完善群众举报和社会监督制度,向社会公布涉毒举报电话,明确举报奖励制度,曝光公共场所的涉毒违法行为,形成公众舆论监督。同时,针对毒品案件细碎化、零散化等新趋势,充分用好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建立毒情监测体系。探索污水检测应用,开展地表水和城市污水中毒品成分检验检测,评估地区制毒及毒品滥用程度。重点监测公共娱乐服务场所贩毒、容留吸毒、聚众吸毒和新型毒品滥用行为,通过对公共娱乐场所尿液进行采集,分析其中的毒品原药或代谢产物的浓度监测毒品滥用情况,为开展制毒窝点查缉、毒品犯罪打击和新精神活性物质预警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戒毒户籍东莞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论自愿戒毒:法规范、定位与制度创新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