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地区传统古村落的生态美学阐释及其“激活”策略

2020-11-29 08:48厉华
关键词:广府激活古村落

厉华

图1 大旗头村平面图

中国传统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整体风貌保存完好的村落。伴随着城镇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村落逐渐衰落、消弭的现象愈演愈烈。2012—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联合评选出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Catalog),近七千个村落被划拨经费予以保护。传统村落评选主要是针对年代较为久远、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且村落内有一定数量的庙宇、民居、祠堂等农耕文明景观。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村落的选址格局是否符合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村落的久远度、稀缺度、规模比例、丰富度、典型性、完整性、工艺美学价值等指标,都将以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

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广府地区古村落在营建过程中追求具有原始农业文明特色的居住环境与文化内核。就传统文化价值而言,蜀地古村落属于天人合一的“森林村居”。其环境空间形成的理念根基是“人之居所,以藏风纳水为吉”。古村落的人文意境是“山幽人不觉,村在画中居”。村落以“村落秩序,宗祠为先”为礼法根基、“主次分明,中心突出”;在居住空间环境中讲求“因势利导、随山就势”;村落巷道的布置法则是“起承开合、错落有序”;安保设施的建设注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呈现“居防结合”的建筑聚居特色,总体精神境界是“田园山水与桑织耕读”。就经济价值而言,主要集中在广府地区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产业结构调整应主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变迁。就生态价值而言,所有前工业社会农村都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古村讲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科学生态建造,“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注重微气候循环的村落营建理念。就学术研究价值而言,目前学术界对古村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人文、经济地理等层面。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艺术设计学、环境人文、生态美学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粤式古村聚落设计要素构成及其美学品格分析——以佛山大旗头村为例

三水市乐平镇南的“大旗头村”又名郑村,它是佛山地区保留较完备的集居型古聚落。该村落也是研究华南农业聚落形态与景观艺术的典型案例。这里旨在通过图像学的方法,探讨广府地区三水大旗头古聚落的历史成因、村落显现的图像视觉肌理与具象形态、粤式建筑的视觉审美构成,解析隐藏在聚落形态背后的景观设计美学观念与生态意识。对广府古村落的布局形态、地势走向、建筑装饰、里巷设置等具体景观要素,对村落的深层解读,需要我们还原特定的历史情景,立足“后图像学”的维度去解析村落所具备的深层精神语义。

这里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探究古村落视觉语义的内涵与精神。对古村聚落的阐释应该落实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阶段,此阶段主要围绕村落的基本布局,重在自然意义的阐释,重视感官视觉经验。第二阶段是图像志阶段,此阶段围绕村落深层次的内涵进行阐释,重在社会意义的阐发,重视图像文本的阐释。第三阶段是图像学分析,此阶段重在内在意义或内容,具有象征意义。前两个阶段属于演绎推理阶段,而后者则属于直觉飞跃阶段。图像研究者往往把重点放在图像隐含的哲学或神学层面上。

图2 大旗头村“三间两廊”锅耳式建筑(15 号民居为例)

古村落讲求“风水”理念及空间设计美学。农耕文明决定了村民以家族兴盛、经济发达为终极目标的建村理念,因此,古村民以堪舆术为参照,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该村聚落选址开阔,呈“傍水面屏”之势,以“笔、墨、纸、砚”的臆造形态展开景观与建筑设计营造(图1)。聚落坐西向东,池塘位于村前,是典型的“前塘后村”的布局。村落布局讲求堪舆理念,“笔”(文塔)、“墨”(紫东楼)、“纸”(广场)、“砚”(禾坪)和“算盘”(果园)齐备,“文房五宝”俱全。紫东碉楼处于村落的高地势方位,是乐平乡辖内二十一个村庄的整体防御体系,同样,它也是聚落的风水建构元素之一。民居属于典型的广府建筑体系(图2),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房屋内部属于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样,整个村落严密规整,状如“梳子”。长兴里、和善里、平安里、蟠龙、青云街巷将村落分成“长条梳状”。在大旗头村建筑群总体布局中,家庙兼备,以“祠堂”为核心,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尚书第、振威将军家庙构成了村落的礼法基础布局。粤地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样民居五列排开,村落中的15 号民居建威第相对具有特色。池塘、果园、亭台楼阁构成了村落的“梯级”人文景观审美层次。祠堂为核心,体现村落的宗族伦理秩序。村落建筑群中蕴涵着经济、历史、军事、科学、艺术多种信息,村落前的“文塔”既是风水要素,又是景观构成要素,还是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有“万夫莫开”防御之势。果园、池塘既是村落的自然经济来源,又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府地区古聚落的景观要素构成形态丰富多彩,精美的装饰设计中融入了神灵崇拜理念。村落建筑装饰的平面形态中常见云纹、拐子龙纹等,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始自然崇拜”观念。古村落丰富的视觉装饰主旨,再现了该地域先民认识与阐释自然现象与客观世界的过程。

大旗头古村落景观要素的设计审美情趣传统而质朴。古村“三雕一塑”中的图案装饰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石雕的雕刻材料以花岗石与砂石为主。大旗头村建筑石雕上的图案丰富而精美,基石刻有“双凤牡丹”“犀牛望月”“苍松文理”“双狮戏球”等内容题材。砖雕材料以青砖为主,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透雕等。灰塑是广府地区传统古建筑常用的外墙装饰构件,多用于建筑墙面、屋脊、屋檐等处,题材常见于历史典故、山水、瑞兽、花鸟等,具有浓郁的儒家教化意涵。古村落中的“三雕一塑”装饰形态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形成了特殊的图像学意义,传递出一种淳朴雅致的审美情趣。

二、广府水乡古聚落“自然永续型”生态系统的营造

所有的前工业社会农村都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古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环保低碳、切实有效的设计经验。传统民居采用高效率且环保节能的铸造技法去规避本地气候弱势,这些绿色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给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思路。古村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态发展系统建构,包括村落的池塘、田地、森林自然元素构成了村民维护村落内环境的调节体系,无不渗透出前农业社会古村落“天人合一”的观念。

图3 大旗头村排水流程示意图

大旗头古村落具备高度科学化的设计营建意识与技术,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先进的。村落有着合理有效的地下排水系统(图3)。岭南地区湿热气候,尤其是雨水多而频繁。村落在营造时,选取地势西高东低之地,是为了利用地势差形成良好的流水导向系统。如逢雨水季节,雨水在屋顶顺斜坡而下,经由院落天井下渗。村落所有雨水皆汇入暗渠,暗渠通往村前的街道,最终流向村前的池塘,再由池塘汇入河道。铺陈在麻石之下的排水线路规划合理,排水系统造价成本低廉,并且不在视觉感官上凸显,保持村落的视觉完整性与美感。建造者具有朴素的生态设计观,村落在总体布局上注重村落的微气候调节。以村落的水汽循环为例,在古村落前挖掘池塘,作蓄水、养鱼、灌溉之用,水井则是供村落居民饮用和洗涤。池塘与水井的蓄水功能有利于降低村落的地下水位,使地面保持整洁干燥。对水系地势方位的建造与把控,有利于整体调控村落局部小气候循环系统,尤其在湿热季节,村落的湿度也能得到适当改善。

广府民居在历史营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地域气候的通风、隔热技术。地处亚热带湿热气候的岭南传统民居,为了排出湿热,保持室内、室外温度的舒适性,在通风性能上考虑得比较成熟。佛山北滘碧江村金楼室内正堂采用“冷气”装置,既可储存鲜果蔬菜,又能进行室内气候局部“降温”引导。广府建筑群组能够将外界的自然风进行引导,又能通过群组布局自身产生热压局地风。大旗头村村落的街道里巷,间隔有序,地势西高东低,宏观上保证了村落居民生活空间的微气候循环。单体民居在建设时候,考虑到内部空间及其与外部空间的组合体系,能有效地引导“通风”入室内,并形成穿堂风,形成一定的热压动力通风,以缓解村落的整体“热气候”。

广府村落院落设置有“冷巷”空间系统。岭南民居通常将“天井、敞厅、屋面、冷巷”作为通风制冷的四个建设侧重点。冷巷是传统建筑中最典型的空间类型之一,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节能形制,在华南地区古村落中应用广泛。巷的高宽比大,受到太阳辐射的面积小、时间短、温度比较低而形成“露天冷巷”。岭南民居具有两套微循环通风系统,即室内、室外通风系统。冷巷是户内主要水平风压通风通道,狭窄的空间对风压通风具有加强效果。天井既可以进行风压通风又可以进行热压通风,与冷巷共同组成了户内的通风体系,门、窗和隔断等建筑细节的巧妙设计也能增强室内自然通风。

图4 佛山顺德北滘碧江村的三片古建筑群平面图

三、传统古村落“内驱力”的活化路径:基于生态景观与空间记忆的设计维度

图6 佛山顺德北滘碧江村金楼建筑测绘数据

艺术景观与空间记忆视角下广府古村落的“景观要素”结构可归纳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民俗景观三个维度。“自然景观要素”为山、水、田、园。古村落“人工设计造物景观”的基因图谱建构包括街道、民居建筑、公共设施、村落、宗祠、牌坊、院落、古庙、古井、戏台等。“民俗文化景观”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歌曲、小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在整体性与系统性视角下,对广府地区古村落景观要素的保护与激活,科学统筹乡村规划,考虑最优化组合。广府地区古村落的研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单体建筑物上,它是多个因素组成的整体,要用整体、联系、发展的思维来探讨对其的发展与保护。如果不考虑历史因素、村落氛围,势必造成孤立与激进的情况出现。古村落进行总体规划和保护,应考虑内、外因素。对外,要协调好古村落保护区与新兴片区以及各个聚落之间的关系。对内,应考虑单个村落之间的“点(单体建筑及院落)、线(街巷空间及交通流线)、面(聚落分布及地理环境)”的系统协调。民居建筑保护与修复应凸显特色且统筹有序,充分保护、发扬地方优势。广府村落的骨架结构与整体风水布局各具特色,活化策略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景观核心要素,如佛山大旗头村的“笔墨纸砚”、东莞南社村的“众水归塘(长月形)”、黎槎古村的“八卦格局”。以佛山北滘碧江村的三大片区古民居为例(图4、5),村心大街古祠堂群、泰兴大街古祠堂与金楼古建筑群之间的开发规划,应考虑到“群块链接”,虽然三个区域之间有距离间隔,但是不应独立地看待。在保持整体性的前提下,逐步考虑优势景观特色:碧江村的宅地景观(古桥、园林)与私塾、书斋各景观要素之间彼此衔接;顺德北滘碧江村,“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村落的古建筑连片,最终发展出了南山苏公祠、峭岩苏公祠、慕堂苏公祠、源庵苏公祠、楚珍苏公祠、尊明祠、何求苏公祠、逸云苏公祠、丛兰苏公祠、澄碧苏公祠为主的“公祠文化建筑群”。古建筑村落就是以“宗祠文化”为主的整体建构,发展规划时应以“宗族文化”连片、整体开展。

低碳生态视角下广府传统古村落的盘活性设计路径。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提倡绿色振兴与文化复兴下的古村落再设计,以绿色振兴为例,营造农业景观设计氛围,保护村落原生态,恢复村落荒废的生产空间,设计种植不同季相的特色农作物。在佛山大旗头村的村落景观中,应布置四时之景各异的田园景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高与升级旅游开发支撑性产业。北滘碧江村的原生态古建筑,应坚持“修旧如故、适当开发”的策略,充分维护与发扬粤式风格建筑装饰或建造特色,如“干打垒、蚝壳墙、水磨砖、镬耳山墙”“三雕一塑”等。第二、坚持隐蔽性规划下的古村落景观适度开发与设计原则,设计应规避“过度设计”。 设计应建立在“尊重历史记忆”的基础之上,碧江北滘村,无论是“金楼”(图6),还是“金木”雕刻与雕花跋步床,总体呈现出“错彩镂金、雕辉满眼”的装饰特色,并借鉴了域外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古代建筑,在维修与开发中,需要我们维持原生态原则并秉持“弱修复”的设计理念。第三、倡导在地性理念下的古村落修复与优化设计研究,金楼景点力求保留历史原貌。宅第内所有的家居用品、陈列等,悉数按照原宅第主人的布置进行复原,尊重原“历史场域”,不做过度的陈列设计。

因地制宜地选择“设计产业链”,可以实现传统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转型。“文旅融合”是常见的一种实施模式,“智慧+艺术”旅游是广府地区古村落发展的新型战略产业。将广府地区传统古村落乡间产业、景观设计资源进行元素重组,是发展与保护古村落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规划与开发,应协调“守住青山绿水”与“守住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适度发展物质文明,培养市场战略眼光。将部分村落的农田景观进行适度、适时的规划与开发,保持村落生产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不能不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致使生态破坏严重。在当代产业活化路径方面的问题上,不应以追求经济利益而缺失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如坚持村落的原生态空间格局,控制建设规模。

猜你喜欢
广府激活古村落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