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古代寺观、会馆遗迹综论
——以古浪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为例

2020-11-29 08:49李慧国李柱
关键词:古浪古建河西走廊

李慧国 李柱

一、河西走廊古建遗迹概述

河西走廊的中东部地区是佛教东传途中由西域经敦煌而东入关陇地区的必经之地,自然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历程中的一个中转站,留下了大量的佛教美术遗存。不仅有丰富的中小石窟遗存资源,而且还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遗存,这些古建筑涉及寺院、祠庙、楼阁、会馆等宗教与民俗建筑形式,与石窟寺共同构成了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独特而丰富的宗教美术遗存体系。

古代寺观、会馆是集建筑、雕塑、彩绘、壁画为一体的综合性宗教艺术形式。河西地区遗存的宗教和民俗建筑以明清寺观、会馆居多。建筑样式与关中、陇右地区略有差异,木作不似后者精细,风格上略显粗犷雄健、敦厚质朴。彩塑以观音、罗汉、天王、龙王、二郎神、药王、“刘关张”、仙姑、三霄、城隍、财神、三官、魁星等题材居多,塑绘一体,风格稳健古朴,以明代泥塑最具艺术价值,但遗存并不多见。彩绘厚重古朴,以庄重、明妍的冷色调为主,风格上深受河湟彩绘的影响。壁画题材多见三国人物、西游记故事、宝卷故事、观音普门品等,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根据近十年来笔者田野调查的结果,地处河西走廊中东部的武威、金昌、张掖三市现共有古代寺观、会馆遗存63 处,其中有古代壁画遗存的16 处,如表1 所列。其中天祝东大寺大经堂西游记故事壁画、古浪山陕会馆与民勤东镇大庙关帝殿的三国人物壁画、张掖大佛寺卧佛殿的西游记故事及观音救难壁画和山海经故事壁画都是河西走廊寺观壁画中的璀璨明珠,俟后将有专文研究。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的寺观、会馆遗存多为单体建筑或小型院落建筑,规模都不是很大,罕见大型古代建筑群落。年代上皆为明清建筑,以清代居多,晚晴、民国以来多有修葺,民国十六年大地震和“文革”期间多有损毁,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又原址重建。其中,汉式寺观、会馆以古浪县和甘州区遗存最多,藏式佛殿多在天祝、肃南两地。具体遗存状况详见表1。

二、古浪县明清古建筑概貌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靠景泰,南依天祝,西北与武威接壤,东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邻,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古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块美丽、富饶、神奇的土地,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有原始先民刀耕火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民们为生存而奋斗,为文明而求索,为生活而拼搏,修城堡,筑长城,守疆土,兴水利、植五谷、育子孙,世代不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汉代开始,中原王朝就十分重视这里的经营和开发。古浪峡俗有“金关银锁”之称,山石突兀,地势险要,自古就因“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古浪对外交流,中西融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留下了许多绚丽璀璨的文化遗产,其中古浪的古建筑艺术亦是精华,一批批久负盛名的古代遗迹,经岁月磨砺至今雄风犹存。

古浪古建筑分布广泛,在各乡镇均有分布,伴随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衍化,宫观庙宇及建筑相继而起,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形成了格局考究、新老交错的庙宇建筑群。因明清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古浪县境内的佛教殿堂层出不穷。并且绝大多数沿着丝路贸易路线分布营建。历经时代的兴衰起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有遗存或确切记载

的典型建筑有古浪镇境内的杨家牌坊、燃面佛楼、清真寺;土门镇境内的玉祖殿、三义殿、山陕会馆、罗汉楼;大靖镇境内的青山寺、财神阁、马庙、火庙大殿、马家祠堂;裴家营的观音寺等。这些建筑与古浪淳朴、浓郁的传统民风民俗及许多历史传说,共同营构出苍松大地深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现代人抚今追昔的文化参照。现就其中保护较好的典型建筑作以综论如次。

表1 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明清寺观、会馆遗存统计表(“新建”是指方志所载或实地调查所知的大规模原址重修或历代大修,不包含当代新建寺观庙宇;寺观、会馆建筑内多有彩绘壁画,此表统计仅为民国以前的古代壁画,当代新绘壁画不在统计之列)

图1 玉祖殿

图2 山陕会馆

图3 罗汉楼

三、古浪县古建筑遗存个案

(一)玉祖殿

玉祖殿又称“玉祖台”(图1),位于现土门镇农贸市场,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具有典型的明代河西建筑风格,造型独特。其台高3 米,东西宽30 米,南北长27 米。台上是一座四面出角带彩有卷棚的三间大殿,进深2 间,歇山顶,前后出廊,补间铺作,当心间斗拱两朵,次间一朵,活斗活开,拱下设短昂。大殿中塑玉皇大帝像,上悬“仙灵总范”“万圣朝礼”两块匾额。整个殿宇雄踞高台,玲珑而稳健,气宇轩昂,是河西走廊不可多见的明代古建遗迹。

(二)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图2)本地人简称“会馆”,位于土门中心街道北面巷内,清康熙年间修建。大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气势雄伟。东西两侧各有厢房5 间,大门西侧建有门楼,门楼两侧建有2 座小楼,均为单间,呈平面方形,周围有绕廊,二层重檐,上下两层,下层为四面带彩戏台,均为四角翘头,顶为悬山式,出檐较深,结构严谨。正面悬“碧落云横”,北面悬“韵叶宫商”匾额,正殿卷棚下悬挂张美如书写的“天地同流”和牛鉴书写的“日在天上”匾额。正殿内两侧有彩绘壁画,构图别致、画工精湛,内容有“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绘画线条流畅、笔韵融通、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殿西侧马神殿三壁有马神为主题的壁画,西侧脊檩有“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午月山西汾州府汾阳县广贞里四甲弟子□□□□”墨书间夹朱书题记。1927年,古浪大地震而受损毁,后经地方乡贤义士筹资修缮,存幸至今。

(三)罗汉楼

罗汉楼(图3)原名菩萨楼,当地人称“罗汉楼子”,位于土门古城东城门上,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面西朝东,占地面积137.9 平方米,楼体三层,高20 米,单檐歇山顶,底部以东西向拱门相通,两侧南北夯土起台,井架式木架构,宽三间,进深两间,中层四周有绕廊,边设1 米高的木质围栏,中心开门,南边有土阶梯可上三层。城门内南侧原立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石碑一块,现已移立至城门外北侧角落处。整个建筑由檐柱、角柱、擎柱构成一体,结构合理,布局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楼阁内供奉有十八罗汉瓷像,造型生动,釉彩绚丽,应该是当代所造。

(四)三义殿

三义殿(图4)又名“柏台”,位于土门中心街道东端北侧的漪泉村,该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顺治五年(1648年)复建,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河西明清古建典范。此殿为一高台建筑,重檐歇山顶,气势巍峨,建筑风格与唐长安建筑一脉相承。殿内的刘、关、张塑像,以“桃园三结义”故事得名,人物衣着线条流畅,面容造型丰满,体态典雅端庄,饱含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河西走廊不可多见的明代彩绘泥塑精品,在地方雕塑史上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气势巍峨,风格厚重,殿内塑像保存完整,是明清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清代诗人徐思靖的《柏台春暮》曾描写柏台的景色:“柏台之春春已暮,桃花烂漫罂花吐。暮时谁晓柏台春,柏台知春春早沦。岁寒正是春时节,无奈人间并不识。但言柏影何青青,怪煞人酣我独醒。”三义殿在清代被称为“土门八景”之一,清代修缮沿用至今。

(五)财神阁

财神阁(图5)当地人称作“财神楼子”,位于大靖镇西关村东200 米什子中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1817年)修缮。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阁底平面呈正方形,高21 米,边长12.8 米,占地面积250 平方米,底层为砖基高台,正中四面辟十字拱门,贯通东南西北四面街道。二、三两层为楼阁式砖木结构。二层面阔三间(8.1 米)、进深三间(8.1 米),明间内收,平面呈方形,次间凸出,周围有绕廊,廊宽1.5 米。三层为回廊式,面阔三间(4.2 米),进深三间(4.2米),明间施六格扇,北面辟门。二三层明间柱子上均施柱牙,雕刻缠枝花纹。顶为单檐歇山顶,脊顶东西、南北起脊,相交成十字形。三层飞檐檐角上翘,下垂风铎,殿内文财神塑像栩栩如生。整个建筑造型奇特,被收入《中国古建筑》一书,同土门镇“三义殿”“罗汉楼”“玉祖殿”均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靖镇的标志性古建筑。

图4 三义殿

图5 财神阁

图6 火庙大殿

(六)火庙大殿

火庙大殿(图6)又叫“火庙”“火祖殿”,位于大靖镇南关村北街,古浪三中校园内,由台基和大殿组成。据当地人讲此殿址原为关帝庙,火庙原在三中校园东北角。此殿台基为黄土夯筑,条砖包砌,东西长26 米,南北宽13 米,高1 米,占地面积318 平方米。大殿建于台基中轴线上,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26 米),进深二间(13 米),单檐歇山顶,周有绕廊,脊檩有“建于乾隆元年”墨书题记。柱廊呈“回”字形,由16 根金柱组成,藻井为八卦样式,格子门,檐下施攒五彩斗拱,屋面青瓦覆盖,屋脊中间有子牙楼1 座,两端有脊兽1 对,屋面有吻兽4 对。火庙原有100 多间建筑,于1958年拆除,现仅存大殿。其间的塑像亦毁。古浪三中曾将大殿作为教研室使用,现为校史展厅。火庙具有典型的河西地方建筑艺术特征,建筑整体朴实、稳重,檐下铺作是建筑的点睛之笔。建筑构件之间相互连接承托,使整体建筑的结构严谨、古朴,且建筑用材规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古浪古代建筑是在丝路驿站繁荣与商贾云集的历史背景下,也是在民俗文化信仰普及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历史演变脉络清晰,代表了明清时期的古建风貌和艺术成就,是古浪一带宗教、民俗生活的直接见证和物化形式,对研究武威地区坛庙祭祀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是宗教文化在当地传播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中,“陕甘会馆的设立,既表现了陕西商人汇纳百川的开放性经营思想和竞争意识,又表现了陕西商人在甘肃的本土化过程。因为设立陕甘会馆,说明陕西商人开始将自己整体溶入甘肃的社会氛围之中,形成对甘肃的文化心理认同,集中表现出明清甘肃客帮商人的本土化倾向。”[1]这些遗存下来的寺观、会馆等古建遗迹为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范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古以来,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云集,宗教文化鼎盛。散布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的这些寺观、会馆遗迹见证了丝绸之路宗教文化的盛衰兴替及经济贸易的繁荣与衰颓。同时这些寺观、会馆遗存中的造像与壁画又丰富了甘肃宗教美术的图像宝库,为学术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散布在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的这些寺观、会馆古建艺术及壁画遗存的关注并不多。本文也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河西走廊古代寺观壁画的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散布于河西走廊的这批古建资源缺乏合理的保护与修葺,正在日渐萎缩。有些遗迹虽被县、省级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常年缺乏有效的看护和必要的维修,塌漏现象渐多,消防设施缺失,周边摊贩及流动贸易现象随处可见,安全隐患甚多。还有一些遗迹早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破败不堪、坍塌多年而缺乏修葺重建,近年来虽也有地方乡贤募资重建翻修者,但缺乏文物及专业古建部门的指导与辅助,重修建筑未能做到修旧如旧的文保标准,建筑构件及风格也粗陋不堪,缺乏明清古建的艺术美感,新妆、新塑神像及重绘壁画也是拙陋粗劣,大失艺术水准,根本无法与明清原作相比。因此,地方政府及文博单位对遗存在河西大地上有限的古建遗迹引起高度重视及投入切实的保护修缮措施当迫在眉睫。期望当地政府和相关文博部门能够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采用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修缮方法,将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上丰富的寺观、会馆等古建文化遗产保护完好并发扬光大,真正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地方文化建设应有的贡献。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有限的古代寺观、会馆遗迹同样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宣传好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为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增强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古浪古建河西走廊
与己书组诗
古浪香瓜钢架日光温室标准化栽培技术
古建军
在河西走廊聆听
古浪明代水陆画
古建抗震有绝招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