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春
高校图书馆中有着数不胜数的图书和文献资料,是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地点。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将知识和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转变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减少人们对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依赖,从而推动电子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接下来,文章将对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具体探究[1]。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出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校图书馆中有着大量不同种类、不同样式的书籍,这些书籍对高校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或其他感兴趣的知识的需求。历史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历史是可以被记录下来的,图书馆中有关历史的书籍,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些文化底蕴较深的高校图书馆中拥有着文化名人的手写文稿,这些珍贵的手写文稿既是高校图书馆的财富,更是整个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财富。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在积极改变形式,为培育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查阅资料和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校图书馆中文化知识的不断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2]。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和敏捷的时候,此时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潜力,极富创新精神。而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创新作用,要不断更新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因为大学生在创新知识的同时,需要借助大量的文化书籍去参与,去研究。只有大学生不断地在高校图书馆中汲取新知识,才能够保证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里加入了大量电子图书,此时就需要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具有高效便捷的查询电子图书的功能,然而,有的高校图书馆由于设备设施不够完善,计算机自动化水平比较低,对大学生查阅图书资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这方面首先就是一个限制,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等原因,他们身上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有些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够,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也并不高,这些不仅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限制了管理人员的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
有些高校不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投入图书馆的资金不足,导致图书馆内的书籍种类有限,且数量较少,再加上图书的数量和高校学生的人数相差较大,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使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有些学校不及时掌握新书的发布信息,而且也不及时采购需要的图书,导致图书馆的图书数量增加速度缓慢,大学生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内容。
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是由学校内部统一管理,而不向社会大众开放,这样就无法实现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当高校图书馆中的图书足够丰富,而大学生又不能充分利用到图书馆的全部图书,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为我国文化保存和传播做出贡献。
高校图书馆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创新管理服务理念,力求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想要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理念,首先要营造安静的读书氛围,让大学生可以高效地阅读各种书籍,其次要由独立的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现代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在收藏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建立电子图书馆,增加电子图书信息的数量,以开放的心态向大众提供借阅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这些都需要在信息管理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们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同时人们对信息搜索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坚持信息一体化,将图书馆管理工作和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帮助高校图书馆进行优化管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自己的图书资源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搜索能力,掌握筛选图书信息的技能,以此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坚持使用信息自动化管理,可以让大学生自主搜索需要的知识信息,使搜索效率更高效。通过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模式,可以让大学生运用计算机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知识,还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大学生的检索需求。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顺应时代趋势,充分发挥信息自动化管理的作用,快速搜索所需图书资料,整理和汇总文献资源,根据大学生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进而增强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量及品质决定着高校图书馆的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信息共建共享管理模式。高校可以建立共享信息阅览室,在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共享。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建设离不开共享化的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运用网络技术的特点,帮助学校师生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信息检索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其他高校的图书馆建立共享关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宽信息渠道,促进知识利用率最大化。各个高校的师生也可以将自己学习的知识信息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传播和交流,与此同时,高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为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管理而努力,在此基础上,高校要继续不断增加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购买数量,让学校师生都能够不断阅读新书并获取新知识,培养师生爱看书、看好书的习惯,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积极向高校师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高校的教师在研究一个课题之前,需要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通过资料的整理汇总和分析,最后可以有效开展课题的探索。高校的大学生在对专业知识进行一些延伸时或是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往往也需要到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知识检索。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满足不同高校师生的需求,并教授高校师生检索知识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逐步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变。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如图书管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高校图书馆必须完善管理人员的奖励机制,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质量。一方面,高校在图书馆的人事制度方面进行优化,通过绩效评估等方式选拔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并进行相应激励。另一方面,高校要关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需求,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适当地给予政策性支持。高校需要统一规范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让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总而言之,要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高校,还需要图书馆管理员和社会一同努力。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时代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大学生为主体,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坚持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信息自动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共建共享管理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