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上娱,杨晓华
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博物馆旅游在旅游业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及构建文化场所文化旅游,要求充分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上海科技馆生物万象展区以云南的自然风光为蓝本,构建了一个罕见的都市内雨林,游客可以在其中领略雨林特有的奇观、丰富的生命现象以及复杂的物种与环境的关系,彰显了自然、人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展区自2001 年起面向公众开放,旅游旺季(以寒暑假及国定假期为主)日均接待量超过1 万人次,深受游客青睐,对开展全域融合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物万象展区以热带雨林区植物为主要展品,通过相关图文版加以辅助说明。然而由于展区独特的景观,参观的游客往往被表象的景象吸引而忽略了背后的科普内容,展区存在的意义被极大程度地削弱了。在旅游旺季时,由于游客众多,展区的图文版前较为拥挤,多媒体等电子设备也无法满足游客人数需求,传统讲解模式略显不足。
展品,是博物馆教育的媒介。当代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手段,一是通过展品的“静态”展示,二是通过与展品相关的“动态”教育活动。本次项目在设计时以全域融合为中心点,将展品的“静态”与“动态”结合呈现,立足于展区主题,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突破。
考虑到旅游淡旺季人员流动特性、参与者年龄及游客在馆时长,项目设计时考虑多种独立性课程,后期可以按照学习对象的年龄、游客参观时长、参与人员的多少进行组合教学。在授课人员的安排上,从多行业融合教学角度,考虑了与博物馆体系联动、教育体系联动和志愿者体系融合联动,多方机构的合作能为青少年提供绝佳的教育机会,也推动推荐彼此间稳固而有意义的关系[1]。
项目共涵盖4 节独立性课程和1 款电子导览地图。课程内容分别是以实地讲解为主的“雨林寻踪”、以图片和实物结合的“身边的药用植物”、以中草药为主的“香囊制作”、以绘图创作为主的“不惧黑暗的真菌”。电子导览地图为游客的参观提供了路径支持,参观过程中重要的科普知识点以数字形式进行标识提醒,通过html5 的动画造景,展项复原设计的活动以生活化为取向,结合观众有经验或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加深他们的印象并提高其学习效果。
课程的开发借鉴《课标》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主要针对三至四年级阶段,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通过现场解说,药用植物角探究、手工制作等,循序渐进地引导观众“耳听、眼看、手动、心跳”以期经由感官的接触,赋予观众愉悦的学习经验及更宽广的想象空间,由启发、诱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面向对象为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年龄层。
1)雨林寻踪。本课程深入展区,充分发挥展区雨林特色,结合现有植物,开展实地讲解。基础知识点选定为雨林七大现象、各类药用植物,并逐渐延伸至雨林分层、生物多样性探究。通过多感官体验,可以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参观者间的相互启发,进行群体性知识建构。课程时长约为30 分钟。
2)身边的药用植物。本课程科普小讲台形式呈现,主题围绕“我们身边的药用植物”。上海常见的药用植物已达300 多种,该小讲台为大家提供七十多种常见的药用植物。以讲解为主,观察为辅,参观者可现场嗅闻、触摸新鲜的植物,听科学老师分享用它们为病人诊治的经历,并得到科学老师准备的礼物——藤三七的种子。讲解内容涵盖墨旱莲、杠板归、车前草、乌蔹莓等。活动结束后可翻阅自制的相关图册及书籍。课程时长约为30 分钟。
3)香囊制作。本课程邀请了中医药博物馆的专家进行教学活动,旨在通过体验香囊的制作过程,认识各种有香味的中药,了解中草药的功效及适应症状,例如丁香、广藿香、木香和防风等。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也可以同时体验到草木染的制作过程,进行美学教育。此外,该课程也能帮助参与者感受中医药文化,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对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积极意义。
针对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剂配伍,秋季感冒多发,我们选用丁香等几味中药,配置成防治感冒的香囊。同时,也配置了适合春季提神醒脑以及夏季预防蚊虫的中草药包配方。前期设置认药环节,通过看、嗅新鲜的中草药植物,如薄荷、迷迭香、紫苏、鱼腥草。接着让参与者进行闻香识药的游戏,通过嗅闻,浅尝分辨药物,达到更好的认知效果。课程时长约为60 分钟。
4)创意真菌剪贴画。本课程结合雨林分层知识点,让参与者了解什么是真菌、真菌的生长环境以及如何通过弹射孢子繁育后代。课程邀请了高校美术教师介绍绘画、剪贴工具及相应技巧,分发部分贴纸,按步骤讲解如何用油画棒和水粉颜料绘画,最后进行创意剪贴,制成纪念卡片。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根据报名者的年龄进行了分阶设计,在同一个主题下设立了不同难易程度的活动版本,为不同年龄的参与对象定制了符合其教育基础的活动内容,形成课程体系。课程时长约为60 分钟。
电子导览地图以海报立牌的形式常置于展区入口处,游客可以自行扫二维码在移动端口获取使用。项目课程共计实施四次,分别为两次“雨林寻踪+身边的药用植物+香囊制作”,一次“雨林寻踪+香囊制作”和一次“雨林寻踪+创意真菌剪贴画”,在淡季与旺季分批次推出。
在生物万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了调查问卷、参与者访谈、家长访谈等评估方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对项目的效果起到一定评估与借鉴作用。
根据志愿者在展区入口处观察游客扫码情况可以发现,在淡季时,游客扫码率比较平缓,但是到了旺季时,往往会出现峰值,当立牌前有有游客扫码,经过的其他游客也会一同扫码,围在立牌前的游客越多,相应扫码的游客也越多。在使用后的随机访谈中,不少游客表示电子扫码比起纸质地图更加方便,但是如果能加入语音导览系统就会更为便捷。
此次针对游客所做的调查统计,回收有效样本数共134 份。基本资料方面显示女性游客占样本总数的61.94%,略多于男性游客,这可能是由于科技馆属于旅游景点,观众多为全家或结伴出行,同行中仅由一名代表扫码的原因。在年龄结构上,成年人占比67.91%,多于未成年人占比,符合一般出行人群年龄结构。
在展区内容方面,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热带雨林的七大现象”与“热带雨林的概念”,这两方面的内容属于地图标识的重点内容范围,游客在使用地图时点击率较高,因而记忆也就比较深刻。而对于地图上没有重点强调的内容,如“热带雨林特点”和“热带雨林地区”等答题的正确率就偏低,普遍低于39%。
在地图使用情况上,普遍反馈效果较好,相较于单纯参观更有针对性。部分多次参观的游客在改进意见中提及比之前直接参观展区更能了解雨林区的知识。
在课程报名方面,旅游旺季报名满额速度明显高于淡季时间段,但出现了游客重复报名的情况,经了解这是由于在旺季时“香囊制作”与“创意真菌剪贴画”课程没有同时推出。有部分游客表示在其浏览旅游信息时看到了报名通知,为此还临时调整了旅游的参观计划。
通过上课时的观察、与参与的小朋友及其家长的访谈,我们发现参与的学生在没有家长陪同并与同龄人一起上课时课堂参与度更高。很多学生认为课程非常有趣,在“香囊制作”课程中表现积极,对中草药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在“创意真菌剪贴画”课程,参与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不少学生进行了自我发挥创造。有些家长表示意外,惊喜于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力,普遍认为孩子在活动中收获较大。这可能是由于脱离了校园环境与家长的监督,以一种非传统化方式学习,参与者的投入度会受到本身兴趣、好奇心、探索、操作、任务达成与社群互动等因素的激发[1]。
在授课人员安排上我们尝试了由项目组成员、中医药博物馆的专家、高校教师与志愿者老师分别在香囊制作、创意真菌剪贴画与身边的药用植物课程上轮替上课。经过上课时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中医药博物馆的专家由于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在课程知识点引申上具有明显优势;高校教师在课程过程中结合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与交流方式更为专业;志愿者老师的讲解用词更为生活化,更加符合“身边药用植物”这一主题。
科技与旅游的结合能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播,而在数字平台飞速发展的当下,应当充分发挥电子移动端的优势,为观众提供更便捷更优化的参观辅助。跨行业全域交叉授课模式的优势在此项目中得到凸显,未来可以拓展更多层面的行业合作。此次小课程的组合方式受到游客认可,但在今后的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多场次单节小节课程的方式进行优化,便于游客灵活安排参观时间,提高参与者的参与度。正如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一个形象说法: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