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峰 王佳涛
现代战争中参战官兵不仅要经受一般战争所具有的危险、劳累、意外与不确定等战争阻力的考验,而且还要承受因信息被剥夺和受到军事打击与心理攻击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极易引发战斗应激反应,导致部分参战官兵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活动异常,甚至严重削弱部队的战斗力。这就迫切需要加大部队战时心理防护的力度。
要依据作战进程和作战阶段战场环境的变化、敌心理进攻的特点和官兵的心理状态,找准官兵战时心理应激源,科学确定战时心理防护重点。
(一)作战准备阶段心理防护重点。战前,官兵心理上可能会处于紧张、焦虑、担忧状态。这个阶段的防护重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争认知模糊。官兵即将走上战场,面对使命任务和家庭责任,内心世界极为矛盾。在负面舆论影响下,少数官兵对战争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只看到现代战争的残酷,而忘却了肩负的使命,主要表现为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临战训练热情减退,甚至产生逃避参战的心理。二是打赢信心不足。战争发起前,敌方会利用各种手段夸大其军事优势,加之少数官兵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错误地认为武器装备决定战争胜负,对敌高技术武器装备产生“恐高”心理,看不到己方优势,对战争准备缺乏信心,对指挥员和团队缺乏信任,感到战争无果、胜利无望,产生悲观、消沉、沮丧情绪,严重影响军心士气。三是临战紧张焦虑。紧张焦虑是战前官兵最普遍的心理反应。部队由平时转入战时,情况紧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在转入临战训练后,部队进入陌生地域,官兵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减少,面对随时可能打响的战斗,官兵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出现烦躁、失眠、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甚至引发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能等问题,影响作战准备。
(二)作战实施阶段心理防护重点。战中,官兵心理上可能会处于应激、恐慌、恐惧状态。这个阶段的心理防护重点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敌方心理攻击。现代战争敌惯常以武力打击为依托,采取威胁、诱惑、欺诈、造谣、离间等方式,向我发动心理攻击,使本就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官兵产生怯战厌战心理,严重影响军心士气。二是战斗应激反应。现代战争发起突然、节奏快、强度大,战场心理适应时间短,官兵心理应激反应极易突破承受极限,个人心理防线容易崩溃,产生失能性心理和生理急性应激反应,出现战栗、僵硬不动、惊恐式乱跑、失去思考和语言能力,以及因心理受损的视觉听觉障碍等。三是集体心理恐慌。当作战行动受挫、部队出现重大伤亡时,官兵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容易产生群体性无望、无助情绪,作战信心动摇,战斗意志减退。少数官兵的喊叫、奔逃等异常行为,容易引起集体恐慌。集体恐慌具有发生突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战中发生概率较高、对战斗影响较大,要重点加以防范。四是伤亡担忧恐惧。信息化战场上,各种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武器的使用,使战场的毁伤烈度远远超过以往。超视距的攻击方式使得官兵无法预知何时何地遭敌打击,时刻处于被敌方发现、锁定、打击的危险之中,这种不确定性更会加大参战人员对实际威胁的主观感受,放大官兵心中恐惧,导致怯战、避战心理产生。伤亡恐惧是军人面对危险产生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身心反应,但如不及时引导克服,可能会在群体中传播感染,造成链式反应。
(三)作战结束阶段心理防护重点。战后,官兵心理上可能会处于心理危机、心理创伤、心理失衡状态。这个阶段的心理防护重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体适应性障碍。作战结束后,战场上各种强烈的刺激在一定时间内还不会自然消失,特别是一些易感个体从战场回到后方,环境的巨大反差容易造成其感知觉、情绪、品行等方面的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有:感知觉障碍,记忆紊乱,出现程度不一的精神错乱和幻觉;情绪情感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如悲观、悲哀、沮丧、失望等,伴有思维迟钝和意志减退;品行障碍,出现侵犯他人权利或社会常规准则,甚至是攻击性和非社会化的行为。通常适应性障碍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超过6 个月,随战后应激事件的消除或个体适应水平的改善而恢复。但如果不加干预和疏导,适应性障碍可能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参战官兵亲身经历严酷惨烈的战斗过程,目睹战友死亡或肢体伤残,自身生命安全和肢体完整遭遇严重威胁之后,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数天至半年内出现,一般在一年内能恢复正常。主要症状有:创伤性再体验,在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面对、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的情景和线索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患者竭力回避与战争有关的一切线索,不愿进行人际交往,情感淡漠;警觉性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刺激。三是战争神经症和精神病。战争神经症是由恶劣战争环境引起的一种心理或身体的慢性功能性障碍。战后常见的神经症有癔症、焦虑症、强迫症、自动症、神经衰弱等。战争神经症患者一般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身体疲劳、神经衰弱等症状。战争精神病是由战争引起的严重精神障碍,病人通常精神活动紊乱,出现幻听、幻视等幻觉,并伴有反常行为举动。主要有反应性精神病和战争精神分裂症等。
在组织实施战时心理防护时,应由军、旅、营三级心理攻防小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如下工作。
(一)作战准备阶段心理防护的组织实施。作战准备阶段心理防护既要开展广泛深入的集体心理教育,又要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支持,还需组织战场适应性心理训练,使全体官兵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昂的精神状态备战迎战,充分做好部队战前心理准备。重点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一是抓好教育引导。进行教育引导时,要坚持把维护政治坚定性作为心理防护的首要任务,紧紧抓住政治态度、情感、意志等对心理的影响,强化对战争性质的辨析、战斗态度的确立,开展有效的情感调适和认知纠正,从而为战争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教育引导主要内容包括战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心理现象教育,以此树立官兵敢打必胜的信心。
二是组织心理筛查。开展全员心理筛查,全面了解掌握官兵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和临战心理状态等,对官兵心理进行综合评估。对个别已出现心理障碍的官兵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对问题严重的后送治疗,防止不良情绪在群体中传染、蔓延。
三是开展心理疏导。根据心理防护预案,建立机动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设心理广播栏目,组织专业人员下连进班,及时发现不良心理倾向,有针对性做好疏导和预防工作。对个别情绪反应强烈的官兵,可暂时采取隔离措施,在专业人员的干预下引导其逐步适应战场环境。
四是搞好临战训练。可利用仿真模拟与实物模拟组织开展情境模拟训练,增强官兵的战场心理适应能力;可利用教具箱或就便器材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官兵放松紧张心情;可组织开展自我调适训练,教会官兵呼吸放松、想象放松、肌肉放松等简单有效的放松方法;可利用情绪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压力情绪管理训练,教会官兵管理控制情绪的方法。
(二)作战实施阶段心理防护的组织实施。作战实施阶段心理防护必须坚持防反结合、快捷高效、就便易行的原则,贯穿作战各阶段和作战行动,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心理损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防止群体不良心理感染,激励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维护和保持部队战斗力。
一是加强心理防御。密切关注舆论态势和敌心理攻击动向,判明敌对我实施心理攻击的企图和方法途径,及时发现上报敌投放心理战信息、制造传播谣言等情况。针对敌心理战惯用手法,严格战场信息管控,及时收缴敌心理战宣传品,防止敌无线广播和网络信息渗透,阻断信息传播渠道,教育官兵自觉做到不看、不信、不传、不藏。对我构成严重威胁的敌心理战源,必要时可请求火力打击或电子干扰压制。对接触过敌宣传品的人员进行疏导,使其认清危害;对少数官兵存在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要反复教育,进行“消毒”;对个别传播小道消息、散布谣言的要严格执行战场纪律,防止不良信息“沾染”和扩散,确保官兵思想和心理防线巩固。
二是组织心理调控。根据官兵心理致伤程度和战场实际情况,按照应急救护、专业干预、后送治疗的步骤,对心理致伤官兵进行救护。充分发挥心理骨干队伍的重要作用,关注官兵心理压力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报告心理异常情况。对轻度心理应激障碍的官兵,应就地协助控制过激情绪,指导其采取深呼吸、肌肉放松等心理调适措施,初步完成自我心理调节;在作战任务后,适时安排官兵进行音乐放松、意念放松、肌肉放松,尽可能保持休息和睡眠,帮助官兵消除战斗带来的紧张和疲惫;引导官兵倾诉感受,说出内心潜藏的恐惧、担忧和悲伤等,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心理平衡。对战斗应激反应强烈的官兵,应隔离进行个别疏导,及时纠正不合理认知,防止应激状态蔓延扩散。对自我调控和互助引导效果不明显的,应送至旅卫生机构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对出现严重心理障碍、丧失战斗力的官兵,及时后送治疗。
三是搞好战场激励。战场激励动员应由各级政工干部组织实施。源源不断地给官兵提供正面的精神激励,是最好的、最积极的心理防护。运用好战场动员、火线入党、杀敌立功、争当英模等激励措施,及时褒奖完成任务出色的官兵,激发官兵战斗热情;利用战斗间隙,及时通报战场全面态势和战斗成果,组织讲战斗经历和心理感受,引导官兵坚定顽强作战意志。干部骨干要模范带头,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密切内部关系,及时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强化内部互助,增进团队信任,增强官兵投身战斗的心理动力。
(三)作战结束阶段心理防护的组织实施。作战结束阶段的心理防护必须做到深入细致、遵循规律、分类实施,把工作重点放在对个体适应性障碍的防护上,对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战争神经症和精神病应及早发现,及时送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一是组织心理疾病筛查。通过召开部署会、协调会、碰头会等形式,明确心理问题排查的时间、程序、重点、方法、职责和应对措施。按照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病、个体适应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建立完善的分流机制,确保官兵能得到及时、系统、有效的治疗。加强对重点人员的跟踪观察,留意其言谈举止,经常进行谈心交心,特别要对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官兵早发现早报告,配合专业机构和人员做好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人员的治疗和恢复工作。
二是开展团体心理疏导。团体心理疏导对战争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战争精神病的后期康复等病症疗效显著。对程度较轻,有完整自知力、但靠个人无法排解不良心理困扰的官兵,可以组织团体心理疏导。一般6~8 人为一组,每组指定一名心理医生或具有相关经验的骨干负责,引导参与者就心中困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相互支持鼓励、相互交流探讨,彼此启发,使成员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优化心境,促进人格成长,达到矫正不良行为和心理异常的目的。通过组织团体游戏、集体竞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官兵在感受集体温暖友爱中忘却和化解心理障碍。
三是抓好心理抚慰引导。要认真做好归建总结工作,营造隆重热烈的凯旋氛围,公平公正进行评功评奖,开好总结表彰大会,组织战斗英雄事迹报告会,协调落实抚恤优待政策,强化军人价值认同,激发官兵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安排探亲、休假疗养,调整心理状态,放松官兵心情。要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官兵正确对待荣誉得失,自觉规范言谈举止,防止居功自傲、失落失衡、消极松懈。
四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作用,组织群众到军营送慰问信、慰问品,协调慰问演出,开展好各种文体活动。特别是对伤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所在单位领导、战友、同事、家人通过多种方式(写家书、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送上关心、鼓励,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鼓起直面伤痛的勇气。通过一系列的关怀送温暖活动,让官兵感受到参战的意义和军人的价值,从而有效改变参战官兵心理境况。
五是评估心理防护效果。一般可从四个维度检验心理防护效果:一是损伤评估,就是根据心理损伤的人数来评估心理防护效果;二是自我评估,就是参战官兵自我评价心理防护工作使他有没有改变;三是他人评估,就是让周围的战友或领导对战友的表现进行评估;四是量表评估,就是通过压力应对或症状自评量表,前后对比其心理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