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历史存续与当代价值

2020-11-29 14:53薛志翔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流行色 2020年5期
关键词:谱牒活字宗族

薛志翔(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中国印刷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自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北宋时期毕昇第一个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在《农书》中,作者王祯专门记录了有关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细节,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有关于木活字印刷技术的记载。到了清代,武英殿修书处更是使用木活字印刷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将木活字印刷技术推向了顶峰。

然而,活字印刷从未成为古代印刷书籍的主流技术。但是其中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在历史的潮流中并没有失去意义,其经历了边缘化又最后和谱牒文化联姻,得以在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样的过程中,木活字印刷技术何以在浙江省各地、尤其是温州市瑞安(市)东源村得以存续,又何以发挥其价值,个中原因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

一、边缘化的木活字印刷技术

造成包括木活字印刷技术在内的各类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没有广泛推广开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层面上而言,完整的木活字印刷流程大致需要经过刻字、捡字、排版、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的工序,其中刻字是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中国汉字的数量极为庞大,常用的汉字再加上生僻字可谓成千上万,而木活字需要靠匠人逐一地在木块上手工雕刻出来。仅准备一套完整的字库难度已经相当大了,但是在捡字排版的过程中,单一的汉字可能要重复用上很多遍,所以很多字还要重复刻制多次才能满足排版的需要。没有一套完整的、足以满足需求的字库,木活字印刷技术便很难发挥出其优势。从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言,木质的字粒也是易损品和消耗品,受外界环境影响以及多次印刷使用,字粒会愈用愈磨损,在日后还要不断地增刻新的字粒。此外,若使用活字进行印刷,在捡字排版、校对上仍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想象在实际生产的场景中,其效率甚至不如雕版印刷。

从文化的层面上而言,就审美的角度,为了让印刷成品的版面美观,每一个汉字单字都需要保证字粒的大小高低一致、刻制的字面端正,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木活字在印刷时,是将一颗颗相应的字粒紧排到版框中,每一个字原先都是单独刻制,并没有考虑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从最终印刷的结果而言,显然版面的精致程度将不如雕版印刷,甚至时有上墨不均、脱墨的现象发生。古代的印刷品还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宋代是一个书法全盛的时期,这一点在宋版书上亦有所体现,在印刷书法时就崇尚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体,而书法字体显然就无法通过活字的方式进行印刷刊刻了。就知识的载体来说,活字印刷存世的时代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学术体系之下,儒家典籍一类的经学著作始终是主流。这样在图书的种类不多、图书的重印率高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完全能够满足古代出版业的需要,致使活字印刷技术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木活字印刷呈现边缘化的态势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木活字印刷技术与谱牒文化的联姻

谱牒文化直接促使木活字印刷技术能够得以发挥其优势,并将这项技艺保留至今。谱牒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所谓“谱牒”,是自家族制度形成以来,记载氏族或宗族内具体的血缘世系关系的文献。宗族是一种血缘关系,同一个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厘清,才能保证宗族内部纯净的遗传接代,使这样的社会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修订谱牒则是尤为重要的文化活动,谱牒的制作能够加强宗族内每个人的家族意识,也为传承后世、为后人提供档案材料。

谱牒不同于其他发行书籍,首先其修订频繁,往往每隔几代,通常数十年就要重新翻修一次;其次,谱牒往往仅在某一个宗族内珍藏,发行量通常很小,其目的也不是精致的艺术追求,最重要的是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能够流传时间长远;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谱牒的修订对于一个宗族而言是庄严神圣的,负责梓辑谱牒的“谱师”为某一个特定的宗族修订谱牒,往往需要进驻到这个宗族的祠堂等场所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书,木活字印刷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大都轻便、方便谱师的携带和搬运。所以无论是从以上哪个角度而言,用木活字印刷技术都十分适用于谱牒的印刷。

从元代初期开始,木活字印刷技术就已经广泛地使用于谱牒印刷之中,明代的修谱之风更为普遍,而清代更是谱牒梓辑的大盛时期,尤其在江南一带更形成了职业性谱师,他们专为各地的宗族编印谱牒,并将木活字印刷的相关技术传宗接代。浙江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重要的发祥地和相关产业的集中地,而浙江同样也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地——毕昇在北宋年间在杭州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由于浙江江南一带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木活字在江南一带取材方便,无疑能够在浙江广泛流行,成为浙江谱牒的主要印刷编印形式。据《浙江谱牒总目提要》的统计,在目前存世的浙江各地的谱牒中,就有七成使用了木活字进行印刷。

三、木活字印刷技术与温州瑞安东源的联姻

木活字印刷技术在浙江省各地的谱牒中的运用所体现的历代特征是大有不同的,“1949年以前以金华为中心的浙江中、东部地区以木活字本为主,1949年以后则以温州为中心的浙江南部地区为主”①,可见温州并不是木活字印刷技术最先用于谱牒的印制、并非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原发地。

南宋以后,随着政治重心的转移,浙江南部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曾经三面环山、一度被中原称为“南蛮”之地的温州,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移民涌入温州,使温州成为了典型的“移民社会”。宗族的观念在艰辛的迁徙途中就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也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活动功能。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当代的“温州人”来看,宗族观念在温州一带非常强烈,很多地方仍保留了传统的谱牒文化,是温州人民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因此也就保护了木活字印刷技术能够在浙江南部一带得以存续。

始祖为福建安溪的王氏家族直到今天仍然在工艺上继承了元代王祯所创制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这一支王氏宗族便有着悠久的修谱历史,并且将其作为宗族的荣耀记载于册。明清时期,王氏祖先的一支后裔举家搬迁到现温州瑞安东源村,由此木活字印刷技术便在此生根。

在今天的东源村,我们仍然可见始建于清初的、至今仍是木活字印刷作坊的王宅大屋、王氏大院,作为载体传承着木活字印刷技术这一古老的文明。庆幸的是,木活字印刷技术颇受当地政府以及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提名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的成立、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建设等工作,使得木活字印刷技术能够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四、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木活字印刷技术自发明和传播以来,在谱牒中的运用始终是实用为先、审美在后,当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木活字印刷技术不管是在前者还是后者都仍然拥有自身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中华民族一直有修纂谱牒的深厚谱牒文化以及优良的传统观念,直到今天还是如此,在温州地区尤为突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温州精神”使得长时间居住在外的温州人依旧保持了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情结,故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进行谱牒的修订,在温州仍有一定的市场。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进行谱牒的梓辑和翻修,更能体现某一宗族对此的重视。从结果来说,传统的工艺使得最后的成品比使用当今的数码印刷更为精致和细腻,更值得人们去珍惜和保护。

尽管木活字印刷技术始终作为一门“工匠的手艺”,但从这项技术发明以来、发展至今,从事相关工作的匠人早已融艺术于技术,形成了木活字印刷独特的审美风格。就当代瑞安东源村所保留下来的木活字印刷技术的表现形式,使用木活字进行印刷,需要匠人从精心选择木材开始制作用于刻字的字粒,以及制作用于排版的版框等工具,然后匠人将使用毛笔直接在字粒上镜像反写需要刻出的单字,再用雕刻工具进行雕刻。在排版印刷时,需要周密地调配墨汁和选择纸张,如何印刷清晰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才能掌握。其次在装订成册时,折页、裁切、装订、封面都是需要仔细设计和考虑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所讲究,因此在匠人实践的过程中,也就逐步地形成了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审美特征,而每一环节在今天都仍然值得研究和活化。

结语

木活字印刷技术自发明以来,尽管因其本身的工艺特征遭遇了边缘化的困境,但最后因有与谱牒文化的联姻而得以存续,并最终在瑞安东源村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当下,木活字印刷技术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现今保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木活字印刷技术值得更多的人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

注释:

① 丁红.木活字印刷文化在浙江家谱中的传承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08,27(2):77.

猜你喜欢
谱牒活字宗族
文化遗产保护下的谱牒档案的保护与文化价值探析
市场化视角下的谱牒档案管理研究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活字蹦跳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西夏谱牒档案探析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泥、木活字印刷工艺制作流程探究
明活字印本《适情录》排印技术考
桐乡现存若干谱牒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