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晶(伊犁师范大学)
多年来,中日两国在互相援助的物资上写上意味深长的寄语,反映了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
今年,日本友人在援助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物资上写有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语,不仅传递了两国友好的情谊,也温暖了人心。在其影响下,中日两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相互支援的物资上不乏雅致的诗词寄语,表达了两国人民互相关怀的情谊。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的援助物资引用的这句话出自日本长屋王。盛唐时,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记载:“鉴真受其衣,叹外国人有佛种性,欲往化之。”鉴真经历五次失败,终在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传下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在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保留着这块石刻。现指中日虽分属两国,但在严峻的形势下,理应携手合作,互相扶持。
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的物资上面写着的这条寄语,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描写大战当前,战士们同衣同裳,共上战场,奋勇杀敌,歌颂了战士们慷慨、勇敢、互助的品质,流传成鼓舞斗志的诗歌。现指中日两国同仇敌忾,两国合力抗击疫情的决心。
马云公益基金会向日本捐赠的物资上写的是“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诗句化用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一道”比喻两国是隔海相望的邻国,“风雨”面前,两国人民需要守望相助,共度难关。这条寄语特意呼应了此前日本舞鹤市给友好城市大连捐赠物资时引用过的同一首诗,再次体现了中日文化的相通之处。
在浙江向日本静冈县政府捐赠的物资上,写有“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的诗句。这两句出自现当代著名僧人、佛学家、诗人巨赞赠给日本莲宗立本寺贯主细井友晋的诗。天台宗于唐代在天台山创立,日本僧人最澄来取经,于是有日本天台宗,天台是中日佛教共同的圣地。山水有隔,情义无间,诗句以一树花开两地芳香寓指情意不分地域,如现在中日两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话说:“中日是同文同种的邻邦。”在地理位置上比邻而居、一衣带水。两国间的文化交流首先以汉字传播到日本为始,以此为载体进行儒家思想和中国式佛教的交流互动。
“汉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使者走向东邻三岛。从文学角度看,汉诗是中日两国文学的交融。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同用一种文学形式,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不但说明了中日两国同文的历史即成,而且佐证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中日两国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时代莫过于唐朝,日本曾派出19次遣唐使,每次人数以百计,盛唐时空前繁荣的唐诗,正是在奈良时代全面地传播到日本。
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后,与中国诗人多有诗歌唱酬。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716年,他作为遣唐留学生来到中国,改名晁衡。他与李白、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有交往,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他回国探亲,临别前王维赠诗《送秘书监还日本国》,诗中有“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两句,晁衡在长安多年,长安已是他的第二故乡,王维深知其心意,所以用“乡树扶桑外”来安慰他。晁衡心中也对大唐充满了留恋,作诗《街命还国作》,其中“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两句便与王维的“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相呼应,表达自己对中国的不舍。类似这样中日诗人交往,赠答汉诗的例子,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
日本文学的汉诗传统源远流长,已经成为 深植于心的中国情结和文化符号。
佛教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日本的佛教诞生于唐朝时期,由中国先传至朝鲜再流入日本,在圣德太子的大力推崇下,直接和隋唐进行佛教文化交流,佛教成为日本的国教,两国佛教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
中国隋唐时期,佛教宗派或学派相继传入日本。“奈良六宗”直接或间接通过朝鲜半岛传入,为以后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律宗是唐代高僧鉴真创立。鉴真应请东渡传法经历十分艰辛,前后六次出航,五次失败,其间双目失明,直至公元754年初才到达日本。鉴真与其弟子除向日本僧众授戒和传授律学之外,还传授天台宗和校勘佛典,介绍中国的寺院建筑技术、雕塑、美术乃至医药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平安时期,最澄与空海同时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回国后分别创立日本天台宗和真言宗(密宗)。佛教自传入日本到镰仓时期的600多年,逐渐实现民族化,先后形成带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净土宗、真宗、时宗和日莲宗。从宋元又传入了中国禅宗中最有影响的两派——临济宗和曹洞宗,通晓理学的宋元禅僧对推动宋学——程朱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之际,有临济宗高僧隐元隆琦应请赴日传法,创立了黄檗宗,同时也将明清文化介绍到日本。近代以后,日本借鉴西方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佛教取得众多成果。这些成果也陆续传到中国,对中国的佛教乃至人文科学的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1400多年来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对两国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意义非凡。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国际传播研究专家王众一认为,互赠诗词比光赠物资更有美感,更具温度,“我们一直主张用文化要素进行国际交流,这是一种软实力要素,它能把双方的心拉得更近”。这些寄语随援助物资一道,将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散播到各个国家,加强了文化交流。中日虽然国情不同,但两国的文化有相通之处,东亚地区文化的共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两国民众也以互相捐赠寄语为契机,共同重温了日中两国间美好的交流历史,增强了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