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素玲
近几年,我国新书出版数量快速增长,为进一步加大图书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健全完善出版单位、省级出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级图书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都会开展图书“质量管理”专项工作。最新公布的图书“质量管理2019”检查结果,首次公布了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责任编辑名单,让责任编辑和出版社一起直接承担图书质量不合格的后果。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也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责任编辑是确保图书质量的第一把关人。如何尽可能地降低图书差错率,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人的永恒使命。
近年来不少出版社业务扩张迅速,编校工作者工作任务量加重,图书质量往往直接受到影响。编校工作者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明明在通读书稿时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质量检查时还会有同类问题出现。因此本文从专项检查入手,谈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这个难题。
专项检查是指集中针对特定项目进行全面、重点的检查,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等领域中。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能集中力量去专门解决一个问题。图书的专项检查,是指在通读全书之外,专门针对某一特点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它是编辑加工和校对的重要方法之一。广义来说,检查封面和扉页、理顺页码、核对目录、检查书眉等都算作专项检查,因为都是独立于通读书稿之外集中精力去完成的工作。狭义的专项检查,是针对书稿体量大、篇幅长、多人合编创作、内容前后关联、专有名词重复出现等特点,由专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针对某一项内容进行全书检查和处理。这种做法既能有效避免“顾此失彼”,做到全书统一,甚至套书、丛书统一;又能通过对照前后文的关联内容来发现问题。长此以往,编辑能大量积累经验,提高对问题的敏感度,举一反三解决其他问题。
标题、图表等方面必须做专项检查。编辑收到书稿后,在排版之前就要检查标题、图表,以避免排版后因体例问题而导致大幅度改动版面的情况。
通常的做法是:1)在排版之前从头到尾理一遍顺序。全书标题(包括副题、作者、写作年月)和图标(包括图注、表注)是否齐全,有没有重号或跳号,安插位置是否妥当。2)排版后再复核一遍顺序。除对序号的检查外,还需根据版面设计者提供的设计样式,对字号、字体、占行、级别、摆放位置等进行检查,做到全书体例统一。3)特别注意以下问题:标题级别需从高往低分级检查;图表是分开编序还是合起来编序;图表清晰度是否符合印刷要求;遵循“先文后图(表)”原则,图(表)文相距不能太远。
历史、文学、方志、年鉴等人文社科类图书经常大量出现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业性强的书籍还涉及不少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翻译类著作还有译名的统一问题。上述这些都需要做专项检查。
通常的做法有两种:1)计算机检索法。确定需要专项检查的词语,用计算机作辅助,通过电子文档全文检索,从而做到全书统一。建议制定一份专项检查表,在通读书稿的过程中判断哪些词语需要做专项检查,马上记在表里,通读完成后再逐条检索核对,一般都会有所斩获。2)记忆法。通读书稿时可在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下画线标记,依靠记忆和笔记进行前后文对照。记忆法需要长年累月的锻炼以及对类型书稿的熟悉,老一辈编校者多习惯采用此法,有时甚至能牵连发现专项检查以外的其他问题。计算机检索法更适合经验不足者,因为不容易遗漏。
学术类著作经常大量引用参考文献,以标明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对文献的整体参考或局部借鉴。参考文献的作用有三:一是标明了引用内容的出处和依据;二是理清图书涉及领域的来龙去脉,与读者共享文献;三是对引用文献的作者表示尊重和感谢。
通常的做法有3步:1)检查正文引文的序号编码是否与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一一对应。尤其注意在增加或删减内容时是否牵动了参考文献。比如页下注,就要检查正文与参考文献是否在同一页,避免因版面变动而造成页下注跳页。2)检查著录格式是否符合标准规范,标准可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有时限于篇幅,参考文献第一次出现时标齐全部信息,后面重复出现时则仅列必要信息,这也需要通过专项检查来做到全书统一。3)检查书名、作者名、版本信息是否一一对应。参考文献出现的形式多样,有文内注、页下注、文后注和书后注等。有些图书只用一种形式,有些图书多种形式并用。后者应遵循“正文中引用的文献与集中列示的参考文献必须一一对应”的原则,尤其注意同一文献要使用同一个版本。4)注释较多、形式复杂的图书,应该制作一份参考文献检查表,一边通读书稿一边核对文内注、页下注,通读完成后再逐条核对文后注、书后注。参考文献的专项检查是学术图书的重头戏,直接影响图书的学术价值,绝不能少。
附录是附在正文后面,内容与正文相关的文章或参考资料。社科图书常见的附录有大事记、人物小传、人物年表、人物关系表、地名表等,这些项目都需要做专项检查。
通常的做法有两种:1)通读书稿时遇到相关内容,马上进行附录核对,像大事记、人物关系表、地名表就适合此法。此法的前提是不影响书稿通读,所以专项检查项目不能安排过多,不然得不偿失。2)如果专项检查项目较多,会影响通读,那就安排在通读完成后再逐项检查。利用计算机电子文档全文搜索功能,搜索词的确定最为关键,也最讲经验。比如大事记,可搜索年份、人物、事件关键词;人物传记或人物年表,可搜索人名、岁数、年份、地点;地名表,可通过省、市、县、乡不同级别来从旁核对。总而言之,手段多样,灵活变通,不避繁琐,长久以往就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独门秘诀。
字形是繁体图书难以绕开的问题。一般来说,同一个字在正文里应统一使用一种字形(引文可例外),标准可参照《繁体版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旧字形对照表》。
通常的做法是,在通读书稿时把需要统一的字画出来,并记录在专项检查表中,通读完成后再逐字全文检索。尤其注意不要一刀切统改,必须逐个地方作出判断。古籍用字是专业问题,本文不展开讨论。
大家在专项检查的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以下疑问:
1)哪些内容需要做专项检查?不同类型的图书会有不同的专项检查要求,比如学术图书必须检查参考文献、繁体图书要统一字形。此外,编辑校对在拿到书稿后需通览一遍全文,摘录下书稿的共性问题,视其出现频率和广泛程度来判断其是否需要进行专项检查。
2)谁负责做专项检查?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可根据出版社编辑校对的实际分工来安排,重点是落实到人。最好是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各自做一遍专项检查,一来可以互补差错,二来双方都能从中吸取经验、快速成长。
3)什么时候做专项检查?专项检查贯穿整个编校过程:编辑在作者交稿后就要马上做标题和图表的专项检查。通读时可以兼做一两项专项检查,如大事记。而大部分的专项检查,适宜在通读书稿完成后单独进行,如学术图书的参考文献核对、繁体图书的字形统一等。值得注意的是,编辑校对过程中增减和修改的“新内容”,往往很容易被误认为已经做过专项检查,而导致“新内容”没有符合全书统一要求。所以在下厂之前,责任编辑最好再复核一次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是一项繁琐量大的工作,每一项专项检查都会延长整个编校的时间,但毋庸置疑,它对图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从长远来看,无论对编辑还是校对来说都利远大于弊。坚持做好专项检查,随着经验的累积、熟练度的加强和判断力的提高,编校人员根据书稿的特点和自己的习惯来量身定制出个性化的专项检查列表,加上灵活使用科学高效的专项检查方法,真正为图书质量保驾护航。把书打造成精品,把人锻炼为书匠,是出版行业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