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写好想象作文的指导策略探究

2020-11-28 07:32彭秀清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想象力

彭秀清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视,二年级开始就有关于想象的片段训练,三年级更是安排了多次习作训练,分别有“奇妙的想象”“这样想象真有趣”等,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再次安排了“我的奇思妙想”的习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发明的一种神奇的东西。那么,如何指导儿童写好“想象文”呢?以“我的奇思妙想”一课为例,探究儿童写好想象作文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儿童写作;想象力; 指导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视,二年级开始就有关于想象的片段训练,三年级更是安排了多次习作训练,分别有“奇妙的想象”“这样想象真有趣”等,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再次安排了“我的奇思妙想”的习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发明的一种神奇的东西。那么,如何指导儿童写好“想象文”呢?下面,笔者以“我的奇思妙想”一课为例,探究儿童写好想象作文的指导策略。

一、放飞想象,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训练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抓住自己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想象,并把它写下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最艰难的时候——坐在火车上,还不忘想象,想象有一个瘦弱的、戴黑边眼镜的小巫师从车窗外对着她笑,于是她动笔写下了《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留心观察生活,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培养想象力。

年龄越小的学生想象力越丰富,尽管他们的想象是无序的、没有逻辑性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想象力渐渐减弱,减弱后再进行想象类作文的指导就很困难。因此,指导想象类的写作应该从儿童期开始。我们不妨这样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例如讲《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会把纳米技术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引导学生依据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想象,也可以依据生活中的需求展开想象。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可见的事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看见有同学不爱护公物,可以对他说:“听,桌子在哭泣,你把它弄疼了,它在说什么?”看见有同学捡起同学掉在地上的书,可以说:“书在对你微笑着说‘谢谢呢!”这样时刻引导学生去想象,慢慢地,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这种表达方式。

在“我的奇思妙想”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导入“我的奇思妙想”,先用一句話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紧接着列举“会飞的汽车”“水上行走鞋”“手术机器人”三个具体事例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三个例子,旨在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路、方法等展开想象。除此以外,进行发明和创造还有其他的思路或方法。邬文轩同学因身边的人遭受疾病的折磨,非常痛苦,引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根据《纳米技术就在身边》一文中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发明了纳米机器人:

说是机器人,其实它非常非常微小,必须通过十万倍显微镜才能看到它的外形。它圆圆的,外表像一颗绿豆,有红、白、蓝相间的条纹。你可别小看它的直径只有一纳米大小,可是它的功能却非常强大。我下面来介绍一下纳米机器人的功能。

这个纳米机器人的功能一应俱全,有摄像头、紫外线发生器、自动行驶和定位装置,以及病原体探测器。我把数百万个纳米机器人装进一颗胶囊里,当病人感觉生病了,只需要吞服一颗药丸,数百万颗纳米机器人就通过病人的肠胃到达血管,找到病毒所在的位置或者癌细胞的位置,通过摄像头捕捉瞄准,发出紫外线消灭病毒、细菌及癌细胞,有的放矢,不会伤害到人的身体,这样病人的身体就很快痊愈了!

因此,教师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将捕捉到的灵感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并付诸笔端,把“想象文”清楚地写下来。

二、代入情境,扮演角色构建想象思维

苏格拉底指出:“教育是点燃。”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语文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激活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上。想象是大胆的,但也要符合逻辑。

学生习作的难点,一是不敢动笔,觉得写起来难度大,有压力。因此,教师在讲解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情境。二是无法动笔,提笔后没有内容可写。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中通过班级学生之间的信息分享、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原材料。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描写情节时,要有科学元素的渗透,让深奥的科学知识自然融合到情节中,既要给人以新意,又要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方能称为奇思妙想。

例如,通过网络知道有银河系、外太空的存在,就想象自己飞上太空与外星人见面。这样的想象就是合理的,因为外太空是真实存在的,外星人也是有可能存在的。这样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外太空探索的欲望。如邬文轩是这样开头的:“我是科学博士邬文轩,我正在研究一种高科技产品——纳米机器人。”一位知识渊博的发明者形象跃然纸上。王骏林同学把他自己代入情境,充当博士,在与好友的交流中,自然地把自己的发明生动地写下来,真是妙。

3050年,沙头角所有的街道都塞车,塞得水泄不通,真是烦啊!

Hello,我是艾里克博士,我要发明一辆神奇的车。

“咚咚咚”,我的朋友来了。你好,艾文,你来得正好,和我一起去试试我的发明吧!艾文睁大眼睛说:“艾里克博士,这就是你发明的神车吗?”

“是的,你要不要陪我去做第305次实验?”

“算了吧,我怕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哈哈哈……乐观一点吧,要是都像你一样,我的实验早就放弃了,不至于做到头发都白了却还在做着我的发明梦。”

第305次海洋实验,我一声令下:“走你!”瞬间,我那半成品神车就把我们带到了沙头角海边栈道。“哎呀,救命啊……”艾文不小心落水了。这时,神车“吐出”一个救生圈,精准地套在艾文的身上。艾文平安无事,泡在水里,不想上来呢!我笑着对他说:“你是第一个智能救生圈的使用者,这个设计如果成功了,它还有搜索生命功能。”

艾文上岸了,对我的发明赞不绝口。我们坐在海边栈道的石凳上,我唉声叹气地说,这个发明来得太迟了,要是早在2014年3月8日之前发明就好了,那么,“马航”失事的那架飞机,就不会有239条生命葬身大海,至今都“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界,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概括为具体,才能让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

三、整合资料,增加科学元素虚构情节

在儿童写想象作文时,教师通常会鼓励其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我的奇思妙想”习作写的是想要发明的事物,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次写作练习。有部分学生写起来天马行空,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不依据生活实际想象,虚构情节,把发明写得很“奇”很“妙”,让读者无法接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写作启蒙阶段的儿童普遍缺乏科学知识,没有积累相关的素材。《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写作前必须搜集相关的科学知识,不能把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写成神话故事。

例如,学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后,学生了解了纳米技术,便能结合当下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医学难题,展开想象。如邬文轩同学写的“纳米机器人”:

這个纳米机器人还可以被喷洒到空气中,发现空气中的飞沫或者气溶胶中的病毒和细菌等有害生物。当你和别人交谈时,纳米机器人就会围绕着你飞行,像卫星探测太空似的,包围着你探测,用惊人的速度探测到飞沫中是否含有病毒,如果检测到不明DNA病毒和已知有害病毒,就会迅速消杀干净,甚至随着你的鼻孔进入呼吸道,追杀病毒。特别是这次新冠病毒,纳米机器人就能发挥极大的作用,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这个纳米机器人的功能,是否超乎你的想象呀?

对交通工具车颇有研究的江艺城同学,居住在海滨小城沙头角,其街道窄小,很多交通要道只有两车道,遇到上下学高峰,堵车是常有的事,常常急死了踩着点上学的学生。堵在路上的学子们多么渴望有一辆插上翅膀的汽车啊!江艺城发挥想象,用笔写下了他发明的小轿车。这位经常被班主任翁老师批评的“迟到大王”,第一时间交来了两页多的习作,现摘录一段:

它是长方形的,可大可小,白色。它的功能可多了,它可以在天空中飞行或者在地上行走。车上有几个按钮,要是想在天空飞行,按下蓝色的按钮,“翅膀”就会从车身两侧展开,车顶还会“长”出螺旋桨,就可以在天空飞行了;要是想在水上行走,按下绿色的按钮,四个车轮自动收起,车的底盘瞬间被封闭,如坦克般把车开到海上,就可以在宽阔的海面上航行了,5分钟都不用就可以回到家了。记得有一次,下暴雨,上学的路上塞车严重,离学校还有100米,就是下车跑步也来不及了,马上就要迟到了。这时,我按下了“天上飞”按钮,5秒钟后我就到了学校的后门。“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了,跑上四楼还要2分钟!“主人别急,我直接把您降落到天台,从六楼的天台下到四楼,可以节省时间……”于是,我安稳地降落在海涛小学教学楼的天台上。伴着铃声,“噔噔噔噔”,我从教室的后门溜进了教室。我刚刚坐定,班主任翁老师就走上讲台上课了。我暗暗庆幸,好在我的车有翅膀,逃过了一次批评。

教师在指导想象类作文时,还须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想象类读物,如《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流浪地球》等。科幻文应立足现实生活,合乎情理,在大量搜集整合科学资讯的基础上,其虚构的情节是具有科学元素的。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与尝试创作,其写作水平才能有所提升。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想象力
Fun with Leaves看!我们都是树叶变的!
Monet Talks
想象力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