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的武汉市罗家岗古村落整体性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策略研究

2020-11-28 07:50胡祖明耿虹郑天铭
小城镇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村落协调

胡祖明 耿虹 郑天铭

摘要:“木兰石砌”建筑作为武汉北部丘陵山区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代表,融汇了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环境资源条件与在地建造匠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罗家岗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木兰石砌”聚落群,总结罗家岗古村落选址择地、营造技术、环境建造等方面守中致用的人居智慧,并针对罗家岗村“木兰石砌”建筑面临的衰败问题与村落发展困境,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鉴古开今,探索村落人居环境与“木兰石砌”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的措施与路径,为当代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古村落;风貌特色;“三生”协调;“木兰石砌”;罗家岗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1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8-0074-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tegral Protection and Renewal Utilization Strategy of Luojiagang Ancient Village in Wuhan City Based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oal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HU Zuming, GENG Hong, ZHENG Tianming

[Abstract] The Mulan stone masonry buildi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northern Wuhan, integrat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nvironmental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local construction ingenuity, which becomes a model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aking the Luojiagang Ancient Village in Wu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Mulan stone masonry settlements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space, history,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and summarizes the wisdom about site selection,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Luojiagang Ancient Village. Regarding to the decay problem and the plight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 Mulan stone masonry building in Luojiagang Village, the author learned from the past and opened the present, based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oal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asures and path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s and Mulan stone masonry building,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ncient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s.

[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style and feature; coordination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Mulan stone masonry; Luojiagang Village

引言

华中地区遗存了丰富的传统古村落和历史建筑资源。湖北省武汉市北部的木兰山区,就有许多石材砌筑的传统民宅及其聚合而成的古村落。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古村落民居建造技艺,“木兰石砌”既是武汉地方特色建造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协调人居环境和巧用气象风侯的观念体现。在生产、生活与生态三個维度均达到了高度的天人合一,是其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在当今生态、人文、建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建造技术的实用化与快捷化等因素,导致了“木兰石砌”建筑逐渐式微,许多“木兰石砌”建筑被拆毁、废弃、复垦,使得“木兰石砌”建造文化面临着日趋消亡的风险。因此,如何保护好现存价值较高的古村落,以及使传统建造技艺和极具特色的古村人居模式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罗家岗村是武汉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艺术最精美的“木兰石砌”古村落[1]。其在选址择地、空间肌理格局、营造技艺、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对研究华中地区及中国古代石砌建筑和古村落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生态环境的技术方法,尤其是气象环境的评价分析方法运用到村落选址和布局分析中,总结了罗家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造基本特色和藏风聚气的文化观念与气象风侯间的关联响应策略。在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适度、有限、有序引入旅游产业,促进乡村内生性地可持续发展,以期对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利用提供具体现实的指导意义。

1罗家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造基本特色

1.1因形就势的村落选址择地

历史上的罗家岗利用山、水等生态要素实现了因山生财、因水旺财的目的。罗家岗西南北三面环山,村南村北皆为玉屏山余脉(见图1)。因地处山窝之间,树木植被旺盛,因此村民大力发展木材生意。同时,由于汉口木材资源稀缺,且村中的长堰河由滠水汇入长江,为罗家人的木材生意提供了天然的水运渠道,加强了罗家岗与汉口的联系,因木材生意而逐渐发家繁荣,既而有“小汉口”之称。

就村落选址的适应性而言,罗家岗选址背山面水,沿着山地阳面顺着山势坡度而建,北高南低,整体村落建筑坐北朝南。在这种建造形式下,村庄不仅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也能迎纳夏季季风,阻挡冬季寒流,使其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风环境气候中[2]。但是,罗家岗相较于其他传统聚落而言,其特色在于座山(即村落后山)具有大片林地,周围的树林通过阻挡阳光和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并产生了从山上向村落的回流风,能够调节当地炎热的气候环境。

在风水方面,作为中国人文传统基本内容的哲学观念、宗教礼制、堪舆术、民俗文化等融入在罗家岗的选址之中[3]。罗家岗的选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理想的藏风聚气之地。罗家岗村后有山,称来龙,山势起伏如同行龙。村落面对的案山、朝山林木郁郁葱葱,寓意人丁兴旺;溪水环绕村落,青龙白虎围绕左右。这种群山环抱之势使得罗家岗仿佛行船,有民间寓意“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之意。

1.2守中致用的建筑形制

“守中”一词来源于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谦和、恭敬的中庸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从古至今中国的城市建设。大到城市布局的巧用自然山水因素的格局,小到建筑单体对于气候、材料等适应性的建筑形制,在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达到为我“致用”的目的。

罗家岗生态建造智慧凝聚于建筑形制中的天井系统、穿斗式木结构和石墩结构之中。首先,由于当地春秋短、冬夏长和冬冷夏热、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使得通风和隔热成为建筑建造的重点。“木兰石砌”的天井系统着重解决了通风、采光、透气、排水问题,其主要由开敞厅堂、通透门窗、庭院、连廊、通道相互渗透而成。

罗家岗的民居建筑由于对开间的要求不高,大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建造,木结构成为其主要的承重立柱。但是由于立柱选料不讲究、大多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导致其易产生受潮问题。因此村民以石墩作为垫柱脚以隔潮湿防腐烂,发挥了重要的防潮功能。

1.3在地精造的材料选取与构造措施

不同的地域条件,蕴生了不同的地方材料,不同的地方材料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貌和构造做法,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有北京四合院、井干式民居、西藏碉房、黄土窑洞、福建土楼等类型。作为华中地区富有特色的民居类型——“木兰石砌”建筑也是地方材料催生的产物,地方材料对于建筑风貌形成与构造做法的地域特色有着深远的意义。

罗家岗在地建造智慧的基础在于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的原料进行建造。除了石材砌筑之外,其建筑材料选择与外墙砌筑方式有三:一是全部用抗潮能力极强的青砖作为其建造材料;二是分段的外墙面做法,建筑外墙的下半部分由青砖砌成,上半部分由土坯砖砌成,有些部分甚至不经粉刷就暴露在空气中;三是全部采用保温隔声性能好的土坯砖做法。土坯砖的制造可就地取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并且具有良好的承载力。

罗家岗民宅在屋面排水防漏、墙体保温隔热等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建造智慧。为应对武汉地区多雨特点,其坡屋顶的屋面长度不一致:长屋面将雨水排至屋后的排水沟,短屋面将雨水快速排入天井中的水缸等容器中,在避雨防潮的同时也能收集一定的雨水,进而充分利用水资源。此外,房屋出檐相对较短,对于潮湿地区来说,在多雨时期起到阻隔雨水、防止雨水对木架结构侵蚀的基本作用的同时,更多地争取自然光照并促进形成室内外竖向空气循环,避免室内湿气长久集聚。同时,屋面采用片瓦错落叠加的方式,使雨水能快速排至屋面两侧的排水沟,达到屋顶排水防漏的效果。“木兰石砌”传统建筑外墙结构以石、砖、土为主,墙体厚度达40~50公分,使得墙体的温化过程延长,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墙体的蓄热性能,增加了热惰性指标,从而达到了保温隔热的效果。

2藏风聚气的文化观念与气象风侯间的关联响应策略

2.1建筑布局藏风环境的建设特征

利用GIS技术将风玫瑰中心点与罗家岗村落空间形态最小包络面的几何中心进行配准,实现风玫瑰與不同年代下罗家岗建筑布局的平面叠加(见图2)。就罗家岗村落围合空间形态总体而言,村落的建筑布局在整体上符合风水学中藏风聚气的理论。即建筑在高风频区域(即北偏西22.5度方向至北偏东67.5度方向)呈现点状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留出较多无阻挡界面以供自然风流入村落。而在非高风频区域的建筑空间布局呈现围合特征,使得自然风由村落流出倍受阻碍。经过历史基础和年代演化,罗家岗在村落建筑布局上形成了迎风环抱、藏风聚气的空间格局,即自然风高频方位留引风道,对流方位紧密围合。

在ArcScene中进行3D堆砌剖面分析自然风进入罗家岗村的难易程度,得出以下结论:相较低频风向段,高频风向段上建筑集聚程度低,建筑阻挡数量少,建筑与建筑间留给自然风集聚的空间跨度大且连续。这不仅有助于自然风的进入,而且在当自然风遇到建筑阻挡时,促使其风向改变,也能够有足够的街道宽度来减少乱流涡旋风和升降气流对居民的侵害,规避峡谷效应①。进而实现风水学上藏风聚气的理论。

2.2村落街巷空间形态的藏风环境功效

罗家岗利用峡谷效应建造窄巷,其宽度为六尺,又称六尺巷。窄巷建造能够使得街巷气压变低,风速变大,自然风更易进入街巷穿行,从而达到降低街巷温度的效果,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感到凉爽,因此得名为凉巷。在打造凉巷后,罗家岗还一改平直的街道界面为非平整界面,在建筑大门形成弯水②,使街巷空间形成小的破碎凹槽(见图3)。由于这些破碎的弯水空间具备实现热力环流的作用,因此在自然风经过时能够增强热力环流效应,即气压变小,风速增加,风向改变,进而实现了街巷空间的藏风环境生态建造。当居民打开槽门③,风便能自弯水进入室内,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

2.3村落水塘空间布局的藏风环境机制与效用

就罗家岗村的水塘空间布局而言,其大部分水塘空间位于罗家岗村低风频的方位上(见图4)。该种水塘的空间布局能够增强低风频方位上热力环流效应的显著性,促进风的产生从而带动空气流动,促进村内风环境的循环。在夏季由于水的比热容高,升温慢,陸地温度高于水塘,陆地表面气压低于水塘,气流从水塘流向陆地形成循环水风。而在冬季由于水的比热容高,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水塘,陆地表面气压高于水塘,气流从陆地流向水塘形成循环陆风。

3整体性风貌保护与“三生”协调发展的保护框架

3.1罗家岗整体性风貌保护的基本构架

依据罗家岗村落历史演变、空间特色、肌理格局和更新策略的不同,将其分为四个分区(见图5)。

核心保护区位于罗家岗村落中部,是“木兰石砌”建筑的集中分布区,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众多。该地区禁止新的建设,严格保护历史建筑及村落的格局风貌(见图6)。

环境协调区位于罗家岗村落北部,现今仅保存少量的历史建筑。该区域内可以进行与古村风貌协调的新建设,以继续延续古村落的空间格局环境。

配套服务区位于罗家岗村落的东部,火塔公路沿线,该区域结合现有的居委会等公共服务建筑及新建建筑,发展成古村落的服务配套区域。控制该区域的建筑风貌,延续古村肌理,并结合现有的建筑改建为幼儿园、游客服务中心、公交停靠站、游客服务中心等公服设施,提高村居环境生活品质,也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坚实的服务保障。

旅游发展区位于罗家岗村落南部的花海田园,呈外围环状分布,结合区内现有的油菜花生产基地及池塘水系,发展旅游观赏业,开展农耕体验活动,并严格保护现有的植被、水系和农田等生态基底,禁止破坏性的开发建设。旅游发展区的建设为村民生产就业提供支撑,有序的项目与空间安排,也为生态恢复与乡野景观的完整呈现提供了合理的环境基底。

3.2保护的核心内容与保护措施

3.2.1整体风貌保护

中国传统聚落源于近水的邑居,聚落是伴水而生的文化地景[4]。罗家岗村所处的丘陵向山地过渡的地形环境,以及村内水塘密布的水文环境,造就了其不同于其他村落特殊的人居环境。水塘布村的“七星塘”格局成为其首要的风貌保护对象,也是着重保护的目标。故而,除了要保护村落的历史建筑外,还要保护现有的山水林田资源,恢复村庄内原有的水系和池塘。

3.2.2村落历史格局保护

罗家岗村在600余年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落格局。有村落迁居的历史印记,也有商贾文化繁荣的历史遗存,还有罗家先祖克服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排水渠,因借山林资源,巧用片岩石而形成独特的建筑构造形式——“木兰石砌”,商贾大户“一门五户”(关起门来是一家,打开门来是五家[5])的聚居模式,这些符号印记均是罗家岗村历史格局保护的重点。因此,要严格保护村落原有的宗族序列关系和商贸活动空间,对具有历史信息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格局等进行保护。

3.2.3历史建筑保护

根据村落建筑质量现状情况及整体风貌等因素,对建筑进行等级评定,依次分为保护、修缮、改造与拆除四类。除古建筑按原样修复以外,新建筑也按传统样式建造,以求达到统一的古村落景观效果[6]。保护和修缮类的建筑,为一品当朝、罗家祖宅、罗家祠堂、清代民居等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建筑物与构筑物,以展示古村落原有风貌。改造类建筑为历史价值一般的建筑或者新建建筑,对建筑外观进行统一,以适应原有古村风貌,并改造建筑内部居住设施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一些建筑可以改造为公共服务建筑。拆除类建筑为核心保护区内的新建或者搭建建筑,这类建筑严重影响了古村的风貌环境。

3.2.4历史遗产保护

罗家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遗存至今并保存较好的有“一门五户”建筑群、罗家大宅、罗家祠堂、一品当朝等历史建筑,并遗存有大量道光年间的古民居建筑,水车、古碾子、风水桥、古石阶、青石板路、古树名木等历史遗迹也遍布在村内各处。同时,罗家岗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玩龙、玩灯、舞狮子、踩旱船、皮影戏、评书、楚剧、堂会等。对于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这类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坚决保护,严格管理,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也要保护周围的环境风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统艺术中融入现代因素,使其得以大力弘扬并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古村落协调
旅游视域下古村落文化研究综述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谨慎性原则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