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娟 蔡鲲鹏
从人类发展史来说,村落文化及其民俗文化总是伴随村落的诞生而诞生,伴随村落的消亡而消亡。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2015年收录的有关古村落旅游、古村落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及主题分析,总结近10年国内古村落旅游和古村落文化研究的现状。
引言
古村落是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浓缩,无论从地理空间分布、村落形态、内部结构,还是村落形成的背景条件看,都各具特色,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宝藏,也成为别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古村落文化作为古村落赖以生存的命脉,具有独特的存在形式和演变历程,在对古村落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了古村落文化研究现状以及旅游对古村落文化的影响。笔者研究的对象仅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学术期刊论文,对其收录的论文进行分析,基本可反映出当前中国古村落旅游和古村落文化的研究状况。
一、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的内容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古村落旅游进行了研究,但对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的历程、分类、特色、趋势、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及创新点等重大问题的总结探讨较少,笔者在总结归纳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各方面论文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的现状。
(一)古村落旅游研究概况
古村落旅游研究现状评述方面的论文数量比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任俊英、吴江在古村落旅游资源、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古村落旅游产品、古村落旅游运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社区利益、社会文化影响和古村落旅游研究等8个方面对其进行的研究。江波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在古村落资源特点和价值、旅游开发、旅游流、客源市场、资源保护、旅游影响、景区管理等7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国内古村落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且由于旅游开发起步和开发程度不同,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笔者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归类整理发现古村落旅游的研究状态同古村落旅游的发展情况相辅相成,古村落旅游研究主要以安徽省(西递、宏村)为案例,而北方的研究很少,涉及的案例研究主要有北京市、山西省、山西省等,南方的研究除了最常用的案例地西递宏村外,还有浙江省、湖南省、广西省、广东省等地的古村落,借用的案例范围不断扩大。另外,还出现有关少数民族古村落案例研究,其中,朱环、韦达针对现行规划和开发不能保护民族古村落视为活态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一直是贯穿这10年的研究热点,而近年大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古村落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旅游体验产品设计、游客满意度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和古村落利益相关者既是古村落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关键。古村落旅游研究借用的理论越来越多样化,不但丰富了古村落的旅游内容,也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了古村落旅游出现的问题。
(二)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
古村落旅游开发不再只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更加理性化,注重考虑多方因素,并与保护相结合。高飞、郑永莉以徽州古村落为例,从景观园林角度分析安徽古村落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开发保护产生的误区,构建古村落开发与保护模式。古村落旅游开发前重视用定量方法进行旅游发展潜力预测和开发综合价值评价,其中,杨丽婷、曾祯将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和函数法相结合构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模型,为古村落旅游开发决策服务;方磊、王文明从资源价值、古村落环境、基础设施、客源市场4个方面选取了古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赋予各指标因子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模型。
在开发中,学者们重视挖掘文化内涵,展示文化景观,吴玉宝认为古村落旅游开发需要完美展示古村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让游客体验到古村落的特殊文化,全面地展示古村落的布局与建筑、道路与设施、生产与生活场景等。古村落旅游开发更加重视文化培育,不再仅仅依托资源来吸引游客。杜坤、朱良斌认为古村落旅游开发不再仅仅以资源作为唯一的吸引力,还将创意融入旅游资源、深刻挖掘文化内涵、借助区域协调发展对资源非优区旅游地的开发有很大的作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差异性能提高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朱桃杏、陆林认为徽州古村落群的高度集聚效应,诱发了区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集聚屏蔽竞争,徽州古村落群的旅游开发应坚持差异性开发战略。在古村落旅游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董珍慧认为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效度应从获取利益、承担责任、主体赋权、主体条件和宏观环境几个方面评价。
现阶段,在古村落管理方面的论文还不是很多,其中,邵秀英、田彬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对古村落旅游地开发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约束与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古村落旅游地政府治理的重要途径。在游客体验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仅仅是关于文化体验的浅层次体验,缺乏深刻融入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旅游体验研究是陈守晓提出的6E体验模式,实现旅游体验功能分区和产品策划。古村落旅游应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改变经营管理模式,结合时代背景如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实现旅游带动古村落发展。
(三)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
古村落旅游开发涉及各种利益主体,为了使实现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沟通顺畅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很有必要。尹寿兵、刘云霞认为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者、社区居民和旅游者4个方面。伍先福、谢雄辉认为应从协作的层面对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管制与约束,比如:协作组织的构建、协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协作系统的完善等。面对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李凡、蔡桢燕应用利益主体理论,建立利益主体的层次分析模型、概念模型,并提出假设命题,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并构建了大旗头古村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图谱。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最普遍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共生机制,其中,季金雄不但提出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目标模式是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并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4个方面构建了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他还认为利用“生态位优化”缓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要重视与社区相关理论结合,实现各方利益主体,建立更加完善顺畅的协调机制。
(四)古村落旅游研究的理论运用
古村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遗存至今,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垄断性和可创新性的人类生态旅游资源。对古村落旅游的研究,不能拘泥学科限制,应充分利用各种理论不断创新,建立古村落旅游的新格局。目前,对古村落旅游研究用到的理论有共生理论、地方依恋理论、“舞台真实”理论、体验营销理、生态博物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产权理论等。运用这些理论主要解决了旅游开发、利益协调、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运用最多的理论是共生理论和地方依恋理论,冯淑华利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建构了古村落的共生系统,认为一体化共生演化和对称互惠共生演化是古村落共生系统的优化方向。丁艳平运用共生理论,采用主观量化指标评价生态旅游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及共生进化程度,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了一种政策工具。項文惠、王伟基于地方依恋理论,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旅游开发3个角度提出开发对策。王乃举、沈东生则认为生态博物馆思想与我国中东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密切关系。彭丽娟、徐红罡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动机。跨学科的理论丰富了古村落旅游的理论研究,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理论的选取,不能生搬硬套。
二、我国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内容
古村落是一个文化聚落,当地民众的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村落里,保护古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遗产的关键节点,因此,研究古村落文化,了解古村落文化研究动态,能为古村落文化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一)古村落文化研究概况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学者研究视角的差别,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个案研究。古村落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由于其开发程度不断加强,文化保护逐渐成为古村落文化研究的主体。黄涛认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时不能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丁杰、马姗姗认为苏皖两省共同的民系文化背景造就了其空间形态的相似性,主要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耕读文化、仕商文化4个方面,分析苏皖地区古村落文化的传统特征。学者重视古村落的教育价值,其中,张华龙认为在教育学学科视野中,古村落这一历史文化空间蕴涵历史、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对于古村落文化内容方面,学者研究较多的是建筑文化、水文化、体育文化、耕读文化等。肖宏、吴智慧认为道家思想对徽州古村落建筑文化有很大影响;而杨婷、刘斌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区古村落水文化传播的内容,探讨古村落水文化传播困境及途径;周家金、孙庆彬提出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维、耿欣认为古村落空间意向与耕读文化的人文精神及期望对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学者从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研究,最多的内容还是文化保护方面,且关注社区居民发展,在旅游背景下研究古村落文化的论文也有很大比例。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同时,出现了非物质文化研究,杨曦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认为要通过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域、对古村落群进行动态保护、举办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以文化传承为视角的研究不断增加,洪涛、孙升采用构建“场所精神”的方法,分别从空间格局、风貌恢复以及景观节点构造等方面介绍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情况。
(二)古村落文化产业化
古村落是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传承的重要空间,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柯培雄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的整体概况。谢维光、马华泉尝试建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与建立和完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是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动力之源。段友文、王禾奕认为古村落是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传承的重要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出古村镇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保护模式。
(三)旅游对古村落文化的影响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目前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都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文化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加突出,对于这方面,学者主要的研究有古村落文化演变、文化变迁、文化拯救和文化重组等。旅游对古村落文化影响的研究一般都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入手,对不同地区的古村落影响方面也有差异。
李慧、苏勤认为旅游对古村落文化影响是多角度的,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旅游带来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在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肖光明、郭盛晖认为旅游对古村落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比其他类型旅游地深刻,要通过利益协调、教育培训和文化整合控制消极影响,以促进古村落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李文兵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讨在旅游背景下的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机制,将村民放在生态演变的主体位置,构建了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的基本模式。王凡、赵振斌运用人类学涵化理论和社会学统计分析方法,旅游发展使古村落居民的价值观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其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这是古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
有些学者用定量方法建立旅游对古村落文化影响的评价体系。胡幸福、胡静在分析古村落文化的结构及其嬗变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旅游影响下古村落文化嬗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孙亚辉研究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态的物质文化变迁和精神文化变迁两种变迁路径以及古村落文化的变迁趋势。唐晓云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余汝艺、梁留科等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物种入侵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解读古村落社区中因旅游种群入侵而引发的空间社会秩序重组过程。
三、展望
随着古村落旅游和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研究视角的创新和越来越多的实证案例研究开展,先前存在的个案研究不平衡、旅游资源本体可持续性研究不足等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古村落是中国农耕社会历史下的特有产物,与国外遗产地的保护开发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在今后的古村落研究中,应更多地结合古今中外的成功案例,更好地推动古村落的研究发展。古村落文化保护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但不同的案例地保护方案并不完善,在以后研究中应从实际出发,提出具有实践性的保护措施。
(作者简介:1.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阜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