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慧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所取代,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生理上的救治,更需要专业人员从心理和社会层面对患者进行帮助。在肿瘤专科医院引入医务社工,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疏导、资源整合、政策倡导等服务,可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缓解医患矛盾,还能提升医院软实力,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但在引入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本文据此做出相关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肿瘤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者
1.概念阐释
1.1 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缓解、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1]
1.2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者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与医疗团队合作,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服务患者、家属及社区民众,协助他们处理与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社区民众的健康。[2]
2.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对于医务社工的角色分析,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医务社工在资源整合、心理辅导、医疗服务管理和政策执行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医务社工在服务医院和患者方面扮演以下角色:
对患者而言,一是支持和引导者。医务社工从患者心理和社会角度提出诊疗建议;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协助患者及家属处理因疾病引起的心理情绪、家庭和社会问题、修复社会支持网络;二是资源整合者。评估患者需求,为经济困难患者申请医疗救助;协助链接资源,促进社会融入;对接社区,协助开展慢病管理、公益倡导等服务。三是政策倡导者。积极进行社会政策倡导,探索在政府福利部门为患者寻求社会资源帮助的途径,以促进社会资源参与医疗救治和福利水平的提升。
对医护人员而言,医务社工充当促进者和沟通协调者。通过医务社工与肿瘤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在医护和病患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医患有效沟通和医疗信息传递,提升医疗效果,缓解医患矛盾;还能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压力。
3.肿瘤专科医院引入医务社工面临的困难
3.1 国家制度层面。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是自上而下推动发展的。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促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和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建设。[4]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政府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局面。但总体看,医务社工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存在,如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医务社会工作行业标准以及医务社工效果评估体系等制约因素。
3.2 服务模式层面。目前,国内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医院设置社会工作部。此模式可以培养一支服从管理、稳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并形成固定的医疗团队,但由于医务社工职责定位不清晰,以为社工部是“支出型”部门,加之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成效,所以得不到医院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二是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到医院开展服务。此模式的优势在于社会组织专业性强,不依附于医院体制,医院只需支付项目经费。但由于社会组织独立于医院,岗位职责和内容不清晰,加之项目资金和周期的限制造成很多工作无法深入,而肿瘤是慢性病,需要持续关注和跟进,导致对肿瘤患者服务成效不明显。
3.3 社工人才层面。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不仅面临着较大难度和挑战,而且缺乏成熟的本土经验可循。[5]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足,大多缺乏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实务培训,专业能力不够,尤其是肿瘤相关知识欠缺,导致对患者服务体验不佳。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缺乏稳定的社工人才队伍,持续深入地开展工作变成了难题。
3.4 社会认同层面。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起步晚,发展缓慢,缺乏大众认可度和接受度,认知认同受到阻碍。很多医护人员在谈到医务社会工作者都很茫然,容易和志愿者混为一谈,缺乏对社工工作内容和专业水平的了解,忽视社工的专业化水平。肿瘤患者大多年龄偏大,且多来自农村,在出现困难时,更不知道可以向社会工作者这个群体寻求帮助。
4.建议与思考
医院在如何引入医务社工的问题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4.1 以点及面,探索符合医院特色的引入路径。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点带面,选择某科室开展试点,如在乳腺科针对乳腺癌患者,以个案或小组工作为介入途径,围绕病患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巧,开展个案工作或组成乳腺病友小组,开展互助活动,分享康复经验和心得等,帮助患者或家属解决经济、照护等问题突出的困难,给患者和家属以信心,提供心理支持、社会援助、扩大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试点,及时总结评估,将成果进行展示和宣传,探索符合医院特点的操作路径。
4.2 尝试将医务社工与志愿者相结合。探索社工和志愿者合作模式。拓展志愿者服务领域,尝试将志愿者服务内容向医务社工方面延伸,如在提供门诊咨询导诊服务的时候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尤其多关注家庭困难的患者,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是否完善,告知可通过药物临床试验、筹款平台等渠道寻求帮助,尝试为贫困的重症患者链接社会资源等。鼓励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志愿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水平考试,成为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
4.3探索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一是联合高校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健全联合培养机制。在医务社工服务企业良好业态形成过程中,鼓励高校开设医务社工专业,让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对医务社工服务的实践功能不断修正,使其符合医患双方的需求,服务专业化、形式多元化、效果最大化。[6] 二是鼓励高等院校在医疗机构建立实习基地,除学习社会工作基础课程外,加入医学基础知识和服务规范等系统、科学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批既懂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懂医学常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4.4 加强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多渠道地开展宣傳,让医务社工被更多人所熟知。利用每年的国际社工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渠道,开展医院最美社工评选,报道医务社工领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提高公众知晓度和认可度。
2018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要求医院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制度。在医院引入医务社会工作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是彰显医学人文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服务,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提升医院服务品质,为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顽强,乔纳纳.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职化模式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7,33(9):694-697.
[2] 秦 燕.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10:3-4.
[3] 孙振军,杜勤.对于医务社工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24-526.
[4] 白莲.医务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遇到的伦理困境科教导刊[J].2015(10):148—149.
[5] 王华,郑健蓉.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 对策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4):72—73.
[6] 张一奇.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与评价一一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