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生花,“练”就精彩表达

2020-11-28 07:47徐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徐莹

【摘 要】习作教学作为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仅依靠教材上的几篇习作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杯水车薪。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按照双线结构进行编排,明确了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单元整体来看,三年级上册课后安排的一些书面写作的小练笔体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编排能力序列化、编排立体化、题材生活化的特点,不仅能够作为课堂教学延伸,还能作为单元习作的补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地图”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积极引导交流评价,提升学生的写作欲望。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练笔;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部分课文后安排了的一些小练笔依托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内容的深化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特色,内化成自身的语言基础,为习作教学打下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表达。在三年级上册的课后小练笔具体安排如下:

纵观三年级上册教材课后小练笔的分布及内容,不难发现这些小练笔都体现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编排的特点。

首先,在能力序列化方面。统编教材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习作能力培养序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观察能力是习作的必备能力之一,习作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习作训练始终的。因此,在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中“观察”为训练的重點。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你家乡哪个季节最美”等练笔都需要建立在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之上。

其次,在编排立体化方面。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单元习作称之为习作教学骨架的话,那课后的小练笔就是丰盈肌体的血肉。从小练笔的编排来看,从《秋天的雨》“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依托课文的语言材料到《美丽的小兴安岭》“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没有给出直接文中模仿的语段再到《语文园地六》“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车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完全不提供模仿的对象,可以看出课后小练笔的训练难度也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编排更加立体。

最后,题材生活化。“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从三上的课后小练笔可以看出,无论是写“家乡一个季节的景色”还是“厨房是一个音乐厅……”都是基于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展开的,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说,动笔成文。

根据统编版三上课后小练笔的编排特点,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一)基于课标,关注学生学情

找准目标是教师教学任务达成的关键所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二年级字词句的学习基础,从二年级能够看图写几句简单的话到三年级的习作,从这些课后小练笔呈现的过程来看,从《花的学校》要求照样子写句子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写一段话,遵循着目标不断递进的过程,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写作从“句”到“段”再到“篇”的过渡过程。三年级上册的课后小练笔对“段”有了明确要求,例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引导学生围绕“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一主题写几句话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组句成段,明晰“段”的内涵,旨在引导学生对于习作过程中段落的理解与运用提升。

此外,三年级的习作是起步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写作目标应聚焦在引导学生如何把内容“写清楚”。因此,教师在练笔的写作指导过程中,应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内容是否表述清楚,而不是过多关注学生的词藻是否华丽、语言表述是否具体生动。例如,在指导《秋天的雨》“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在学生练写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画,如果过分关注句式及语言的生动会让学生难于表达,从而丧失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应准确定位,让学生乐于表达,表达清楚。

(二)基于文本,明确语文要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教材进行对话,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中练笔的主要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和“单元整体”的编排特点,使得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前应明确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后小练笔的写作过程中准确掌握并运用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单元教学的目标。例如,统编三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因此,在《花的学校》照样子写一写,“清风一来,他们……”“蝴蝶一来,他们……”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把“花儿”当成人来写,引导学生在文本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让自我的表达更具新鲜感。

二、“地图”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所谓“地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在主题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补充写作内容,从而让写作内容由点及面的展开,形成一张丰富的网络地图,学生只需要看图组织语句,连句成段,即可达到练笔的目的。但对于学生而言,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很难让地图本身达到教学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教师在练笔之前帮助学生整合资源,将学生已学知识最大化调动起来,形成自身的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资源

统编教材独特的单元整体结构使得整个单元变成一个整体,而教材本身就是最具价值的资源,因此,在课后练笔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已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关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课文中语言的表达特色,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语言范式,将不同文本中的有效资源整合在同一个语言情境中,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例如,在统编三上第二单元“金秋时节”这一人文要素主题下,编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等课文,在《秋天的雨》课后小练笔“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的写作练习之前,教师可从《古诗三首》回顾诗中“秋的意象”,关注诗人情感表达。再引导学生关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对于文中“梧桐落叶”诗意的表达,体味语言的表达特色。最后,在整合《秋天的雨》一文中的相关句式,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学有所感,感而能发。

(二)合理运用想象

在整合文本资源的基础上,要想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出彩,还需要想象的润色,合理的想象会让学生表达的笔触插上自由的翅膀。以《秋天的雨》为例,“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秋天的雨会把颜色分给谁能呢?学生调动所学选取意象只是第一步,要想出彩,在模仿句式,运用特色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只有加上合理的想象才会让具体更加饱满、形象。例如,A同学写“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张张笑脸,笑呀笑呀,迎来了秋的丰收。”将“苹果”想象成丰收时人们的“笑脸”,使得练笔更加生动形象。

(三)学习图式架构

运用“地图”的形式进行练笔前的内容架构,其实就是运用简单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整合写作资源,这就需要学生依据自身的习惯或画图、或列表、或列举等让学生从一点出发将自己所要写的重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排版,与传统的打草稿形式相比,绘制“地图”不仅能起到打草稿架构内容的目的,而且更加高效、便捷,更加符合起步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简单的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合语文要素、充分挖掘生活情境以及展开合理想象,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长期有效的写作前习惯,让学生达到“我以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三、积极引导交流评价,提升学生的写作欲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以上的课后练笔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后练笔中多次出现“和同学交流”体现出了练笔后分享交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交流本身,这种交流本身就是学生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课后练笔的交流评价过程。传统的评价都是基于学生和文本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转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评价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写《花的学校》这一课后练笔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內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黑板的一角,花花绿绿的便利贴引得学生想要去读更多同学所写的内容,课上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作品展开评价,不仅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写作交流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岱丽萍.对课后练笔的梳理与思考[J].教材与教法,2017(09):27

[2]周梦霞.把握目标 整合资源 分享交流[J].小学语文,2019(175)

[3]梁昌辉.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什么 怎么教[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64-66

以教促学,以“作”促学,通过对练笔教学的探索尝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减轻习作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丰富练笔的组成形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练笔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练笔内容应指向生活,关注学生童年发现;练笔难度梯度上升,关注“一练一得”;言语支架逐步建立,语言样式日渐丰富。针对小练笔编排的特点,教师要充分揣摩编者的意图,精心设计教学:聚焦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练笔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储备;进行多元关联,有序达成训练目标,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言语的秘密,让小练笔教学既显开放,又有规范,帮助学生提升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单个小练笔的教学,而忽视对整册小练笔的研读,也忽视前后小练笔之间的关联,这就导致学生的言语发展缺少梯度。

小学中年级是儿童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练笔将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增强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聚焦生活、多元关联和探究秘妙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言语实践的水平。

小练笔的导语就像一张指示牌,明确告知学生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练笔内容。因此,教师要精心解读导语,将观察活动前置,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进行充分储备,达到“有米可炊”的新境地。

小练笔内容指向生活,需要学生走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但一个人的发现总是有局限的。因此,在学习中,教师以“话吧”的形式拓宽学生的思路。“话吧”可以在每节课前3分钟举行,也可以开辟一个专栏,请学生自主呈现发现的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话吧”能促进成果互通,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练笔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把成果与大家分享,还鼓励学生吸收大家的智慧,不断调整方向,跟进观察,从而尝到提升的快乐。

在练笔教学中,教材给学生提供的练笔内容是比较宽泛的,但一点也不空洞。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不做整齐划一的指导,而是通过打开视野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进行小练笔教学。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