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青春
【摘 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 “廿四节气”既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亦是人类适应并利用自然的结果,对现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廿四节气”不仅具有耀眼的文化价值,同时更包含哲学、文学、科学,健康、地理、自然等多学科内容,这是基于全科教育视野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全科教育;小学;“廿四节气”文化渗透
“廿四节气”是经过古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总结和勤劳创造形成的,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四季变化与农事、养生的关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展现。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育教学的多学科融合和全科教育,需要教师在小学教育中通过廿四节气的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进文明。
一、“廿四节气”渗透教学相关概述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也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都是太阳在轨道上运动15o达到的位置。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对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于是人们常常亲切的将其称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天地运行规律和四季变化,且每一个节气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天气特点。这一气节文化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并在今天的农业生产中发光发热,是因为其永恒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廿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渗透于小学校本课程中,在全科教育视野下,融入多门学科,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同时廿四节气教学还能促进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小学生知识的陶冶和能力的发展。
二、“廿四节气”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学校节气校本课程,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全科教育下“廿四节气”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构建校本课程,实现节气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在节气课程中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华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中蕴含的多学科知识,应该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得以学习和传承,同时引导小学生进一步在节气文化的学习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和农耕的乐趣。校本课程中教师要将廿四节气的内容、特点、起源、习俗、人文情感、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阐释,并从地理、历史、文学、民俗、德育等多角度,进行廿四节气的学习与传承。
与此同时,教师既要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廿四节气”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也要注重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小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节气文化教学实践出发,运用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法,推动节气知识教学实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廿四节气”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小学生能够在“廿四节气”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对节气知识的深入了解。教师要运用相关知识深化学生认知和理解,让他们在节气文化学习中裨益良多。同时教师可以将节气编为方便学生记忆的歌曲或诗歌,引导小学生学习和传承涉及的科学规律以及人文现象。
(二)实现在具体学科的渗透,领略古代节气文化魅力
在构建“廿四节气”教学校本课程的同时,基于全科视野教学,教师也要和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多门学科的教学角度出发,理解“廿四节气”反映的环境和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渗透的文学、地理、历史、数学相关知识,同时也在历法,农业、饮食和健康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将其和具体的语文、数学以及科学教育紧密结合,让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运用学科知识发现自然规律并探索自然的奥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并运用自然规律解决生活问题。
比如“廿四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教师可以结合诗歌、文学阅读等带领学生连略古代节气文化的魅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是反映清明时节气候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诗词和节气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寻找节气的身影,在细细品味中,深化节气理解。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蕴含节气内容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手法的同时,也要渗透“廿四节气”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语文学习中。或者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也要充分挖掘“廿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内涵,促进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
(三)践行“廿四节气”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节气理解运用
教师在传递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践行实践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知四季更替和节气变化。在假期或周末,教师可以利用“廿四节气”的特征开展实践活动,科学划分小组,并在对学生学习需求和成长过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与节气相关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廿四节气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关键节点,更好地开展“廿四节气”知识的教学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接受的积极作用,有效的整理与节气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教师要利用合理的语言方式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立春时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郊外踏青游玩,在朱自清的《春》“你这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的熏陶下,促使他们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节气的美好。
(四)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积极渗透节气文化价值
“廿四节气”是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文化教学知识,其中涉及到多门学科内容对提升学生见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更好的渗透节气文化价值。“廿四节气”具有丰富的内容,既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气温的高低,也反映了农事活动和降水情况。教师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和劳作方式,将二十四节气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感受其蕴含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积淀。在民间中流传着“春打六九头”的俗语,这就是打春或立春。往往对于农民来说,春天是重要的节气,是万物复苏的世界,也是播种的好时节。在立春时节,往往会有迎春、行春的祭典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经历过的习俗,让学生对立春这一节气有更充分的认知。又或者教师在清明节这天,结合学生扫墓祭祖、踏青赏春、种树种草的习俗,并结合关于清明的古老传说,学习这一节气。
三、结束语
“廿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展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全科教育事视野下,教师要高度重视廿四节气教学的渗透和传承,带领学生了解自然變化和规律,并充分运用这一规律与生活和学习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学校节气校本课程,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实现在具体学科的渗透,领略古代节气文化魅力,践行廿四节气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节气理解运用,同时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积极渗透节气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贾蓉,李瑢婷.让节气文化浸润美好童年:三个维度[J].文理导航(下旬),2020(10):86-87
[2]徐豫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谈廿四节气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20(39):99
[3]高丽.廿四节气: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3):18-20
[4]唐磊.品味传统文化经典 践行民族智慧结晶——乡村学校“廿四节气”传统教育的实践探索[A].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