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婧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课堂主要载体的活动型课程。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自我约束能力弱,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失控场面也屡见不鲜。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本人通过多年对课程的研究,实践从教师的多方行为入手,有效调节或控制课堂活动节奏,使得小学低年级品德课堂教学活动活而有序、活而有趣、活而有意义。
【关键词】课堂活动;节奏调控
一、研究缘起
2018年,我校隆重推出“‘1+1任务驱动式教师成长计划”。新学期一开始,学校便开始推行“两周一星——青年才俊”课堂展示活动。一年级的青年教师马老师执教了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内容为《干点家务活》。作为她的指导老师,我参加了磨课活动:
场景再现:
课堂上最后一个环节:剥毛豆比赛。
老师宣布了比赛规则,要求每小组派出一名选手参赛。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得像个菜市场,学生兴奋不已,嘴里不停地叫着:“老师我来……”甚至用石头剪子布来挑选比赛成员。哄闹一片……
老师费了好大劲儿选好比赛选手,又安抚了未能选中的学生。然而,比赛开始后,小选手们你争我抢,毛豆壳剥的满桌子都是。为了不至于打乱预定的时间安排,老师只能强行停止了活动。而此时,学生并没有随着老师的叫停声而终止活动,私底下还在继续谈论着自己对于“剥毛豆的经验”。
此时的学生,早已不受课堂纪律的约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依旧上蹿下跳地举着手,意犹未尽地和同学讨论着……
上述的课堂失控场景,其实早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也屡见不鲜。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弱,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失控场面出现。究其原因,跟学生的年龄小、自制力弱有关,也跟课程本身的特性——以“活动为载体”息息相关。因此,要调控课程活动,还需从问题的根本入手。
二、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调查失控的原因
当课堂上的一幕幕失控现象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不停地寻问着自己:失控,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多了热闹的氛围,少了必要的安静
《道德与法治》课是活动课,学生的积极性总是高于语文、数学这样的课堂。他们会提出各种问题,呈现各样的回答,还常常令人始料不及。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生成,执教者若没有妥善引导,就会致使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活动开展过程中,从头至尾都在热闹之中,学生难以安静地活动、思考。
(二)多了个人的“自主”,少了必要的秩序
在课堂中,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去做,热衷于自我观点的抒发,兴趣所至,率性而为。造成了课堂无秩序,活动效率低下。如,在《干点家务活》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学会剥毛豆”的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有效引导,甚至在学生把话题从“怎样学会剥毛豆”扯到“毛豆可以怎么吃”的时候,也没有及时制止,以致学生超现实想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活动。
三、多了活動的安排,少了必要的组织
《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参与活动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活动有着极高的兴趣,但又缺乏足够的协调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如:在《我们一起做》课中,我组织了“制作彩虹”和“绘制七色花”两项小组活动,目的是想通过第一项活动得出成功的经验(即“合作的重要性”),再通过第二项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然而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没有及时提前预料到“活动空间小,该如何引导学生们去合作”这一情况。导致原本应该有的“合作愉快”变成了“合作不悦”,“和谐”变成了“争吵与指责”。缺乏有效的活动应急指导,造成了“一动则乱”的尴尬场面。
第二阶段:预设调控的措施
(一)营造氛围,抓好常规
1.课前准备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活动用具,教师在课前就要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家人的照片、能体现“家人的爱”的一件物品。课堂教学时,学生就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活动“言之有物”。若是没有了这课前的这份准备,课堂上只是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便不能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中。
2.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活动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师生之间配合的默契。不少学生认为品德课这不是语文、数学课,不需要读写算,没有那么多的规矩,所以对于自己的课堂行为也过于放松。这也是当时课堂控制不住的一大原因。
3.“停”的艺术
在上课讨论或活动时,学生往往停不下来,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秩序。鉴于此,我在一年的活动学习中尝试着进行了“停”的培养。具体操作过程是:以无声操作为主,当讨论、活动时间到时,用“STOP”的手势或用一个眼神表示立刻安静下来。当然,我们还可以用“跟老师按节奏拍手”等形式。这样做,减少了课堂的噪音污染,还学生一个整洁的课堂。
三、张弛有序,高效活动
(一)活动前,明确目的要求
低年级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有着极高的兴趣,但缺乏足够的协调能力。因此,在活动进行前,教师除了要明确活动任务与目标,对活动操作要求、方法更是必须讲得明白具体。如在《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中的游戏:六人一组站在规定大小的报纸上,然后逐渐减小报纸的面积,以此测试同学之间互相协助的重要性。在活动前,教师必须提醒各组先选拔好组长,以组长为中心商讨方案。有了这样的提醒,虽然活动很热闹、竞争很激烈,但课堂的混乱现象少了,学生能秩序井然地进行活动。
(二)活动时,参与指导过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培养学生友好合作,保证活动秩序。
(三)活动后,及时评价奖励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能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加深对本课程的感情,提高学习积极性。除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语言外,教师还可以用体态语言评价学生,如竖大拇指、点头、鼓掌等。对学生的奖励中,评选最佳纪律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合作奖等,也能极大激发学生的竞赛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预约生成,共享精彩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时常会发生一些出乎意外的情况,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既不能装聋作哑,也不可严词斥责或敷衍搪塞。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巧引妙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让课堂上也上演一场不可预约的美丽。
(一)随机调整,顺应满足
有时,当课堂突发意外,教师不妨根据情况,把原有的教学内容暂且搁下,捕捉住眼前突发情境中蕴涵的因素,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大自然,谢谢您》一课中,当师生互动交流到“蜜蜂为人类带来了蜂蜜”这一环节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知道不同的蜜蜂有不同的任务,你能给我们讲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全班学生居然一个个拍手叫好,着实难为了我这个对动物了解甚少的人。此时,我灵机一动,把问题抛了出去:“对于这个老师也很感兴趣,咱们小朋友中,有知道的吗?”此时,班中的“小博士”立马举手示意。最终,这位“小博士”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带出了其他许多大自然的辛勤工作者,引得其他同学拍手叫好。
短短的几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不随即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二)将错就错,善于疏导
课堂上,当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多元倾向时,往往会出现相持不下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善于点拨疏导,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上《动物、植物和我们》这一课时,在爱护小草的拓展活动中,我让学生写一则广告语。展示中,发现有一位女生居然写了一个小故事,面对这一“离题”之作,全班一片哗然。这时,我面带微笑说:“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可真高,居然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写出这么好的故事。”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但她写的不是广告语啊……”“那么大家说说,广告语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用最短的话来表达意思。”“现在,谁能把她写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成为一句广告语呢?”通过这一番巧妙引导,不仅纠正了女生的错误,使学生了解了广告语的一般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广告语。误打误撞的精彩,巧妙地化解了一场“争执”。
(三)处惊不变,合理转化
教学中,个别学生对有些教学内容特别感兴趣,有时甚至激动而忘乎所以地发出了一些怪腔怪调,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此时,教师要做到处惊不变、泰然自若,巧妙合理的转化,把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的课程资源。如《分享真快乐》一课,我安排了一个环节:演一演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当台上的学生在表演时,台下有个学生看得太入迷了,竟在下面高声指手画脚,情急之处更是跑到讲台上指出别人的不对之处。对于他,我没有大声批评他不讲秩序,而是请他也来演一演。他的表演非常成功,不仅表演得到位,更是一口气演了好几种情况。一次小小的即兴发挥竟取得了比原先的教学设计还要好的教学效果,这“散乱中的活跃”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五、研究成果
本人对于课堂活动的节奏调控研究发起时,正值我校开始推行“两周一星——青年才俊”课堂展示活动。于是,我便组织低段年级的老师们借此机会,确立“如何调控课堂活动的节奏”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明显发现,学校的年轻教师在课堂气氛的调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校领导对此也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今年4月,本人执教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不拖拉》,获得2018年杭州市《道德与法治》课程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与此同时,我校103班的学生们和我一起还应邀参加了“人教数字教材——教师网络培训课程项目”中统编《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授课工作。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们活而有序、活而有趣、活而有意义,他们的课堂表现,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金元,李占秋.现代教育科学
[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