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面临突破深度贫困强力约束和致富发展两大难题。前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难度,影响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后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可持续性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就当前的扶贫工作来看,重心主要放在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上。假如扶贫仅仅关注短期效果,忽视人们致富能力的提升,其结果就是贫困问题虽然暂时得到缓解,但致贫根源却无法消除。因此,通过教育扶贫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治本之策,也是长远之计。
教育扶贫的重心是义务教育,落实义务教育的关键是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适龄残疾儿童。如果不通过特殊教育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就会成为代际传递贫困群体。
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主要通過三种形式:一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二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三是送教上门。按照国家规定,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至少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此处特指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贫困地区虽建起了特校,但选址不合理,软硬件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无法达到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缺少甚至没有专业师资队伍,更无法提供送教上门服务。以甘肃省人口超过44万的深度贫困县西和县为例,该县特校是由一所普通小学改建而成,包括校长共有5名教职员工,其中培智教育专业的特教老师仅1名,没有专业的盲文和手语教师,因此,学校没有条件接收听说障碍(聋哑)和视力障碍(盲)的儿童。学校教室非常有限,操场是1个不足400平方米的硬化小院,康复功能作用发挥不足。据统计,目前该县持残疾证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6~15岁)为419人,但是目前就学的只有24人,不足20%,还有很大一部分残疾儿童无法接受义务教育。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把发展特殊教育作为教育扶贫补短板的重点,在人、财、物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短时期内补齐特殊教育的短板,为残疾儿童就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宋学勤,民革甘肃省委会机关中共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