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雄 刘钊 孔令泽 丰明
摘 要: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知识过硬的高素质农民作为人才储备和支撑,所以新时代语境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只有合理规划,做好基础设计,分工协作、统一领导,加大乡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才能有效推动我国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的发展与落实。本文结合乡村振兴在高素质农民培养实践中的要求,探析高素质农民培养方向,提出相应的培养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素质农民;农民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12-0016-02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根据“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要求,加快乡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立足三农现代化的问题。即农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其中农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核心,关乎着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与质量。即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民作为战略开展的基层助力。因而研究职业农民教育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语境下,我国针对高素质农民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列卓有成效的举措。20世纪初期,我国党中央在面临农民贫困、农村破产、农业危机等问题时,强调农民教育是破解三农问题,改善农村产业,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并通过开展多项教育举措,为我国农民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助力。2005年,我党在五中全会中提出构建新农村工作的关键在于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强调现代科技、医疗以及教育对我国农民教育的作用。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村剩余劳动力发生着转移,致使农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乡村空心化等问题不断出现。而高素质农民教育举措的提出,为我国农村现代化问题,提出解决方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与推行,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1]。
1乡村振兴在高素质农民培养实践中的要求
1.1高素质农民是农村产业的指引者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活富裕是重点,产业兴旺是根本。其中产业兴旺是聚焦乡村居民经济需求的新变化,通过农业科技不断拓展与挖掘农村农业的多元功能,并依托乡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以及特色产业,努力推进乡村三产的有机融合;而借助现代科技获取乡村农业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农产品营销信息,能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新的途径。因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素质农民要想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引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信息获取、业务创新、科技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以此,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知识的运用,凸显现代科技在乡村产业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提供有力条件[2]。
1.2高素质农民是农村现代化倡导者
乡风文明是我国乡村农民整体素质的客观反映,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与灵魂动力。简而言之,乡风文明主要指仁义礼智信,邻里间的友好相互与诚信相待。然而伴随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相继建立,逐渐形成村村通网络、村村通公路的良好态势,为农村居民感受现代文明的新观念、新思想提供必要的平台。并为乡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全新的时代基础。与此同时,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现代生产方式带到乡村,对乡风文明与现代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鲜明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因而,在乡村振兴语境下,高素质农民要想成为乡风文明与现代生产方式的倡导者,需要具备全新的文明礼仪、精神面貌以及主人翁观念[3]。
1.3高素质农民是农耕文化的弘扬者
农耕文化与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在新时代语境下,科技信息能够为乡村发展与产业建设提供充足的助力,加速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在乡村振兴语境下,高素质农民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科技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以此提升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民要着力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通过结合时代诉求,呈现出乡村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时代风采。进而肩负起乡村农耕文化、精神文明、科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推进乡村精神文明与产业兴旺建设。因而高素质农民要想成为农耕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弘扬者,需要拥有较强的科技文化素养以及忠诚奉献、诚实守信的责任感。
2乡村振兴在高素质农民培养中的基本方向
2.1培养懂农能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发展乡村产业,重视农业科技在乡村农业发展中的推进作用。首先,相关教育机构应为高素质农民提供运输存储技术、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科技育种技术。以此,在基础层面上,提升乡村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其次,引入深加工技术。相关政府部门应立足社会市场经济角度,统筹农业生产实际,通过深加工技术的引入,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经济与城市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为我国乡村经济体系转变提供必要支持。最后,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我国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要通过全新的、先进的现代生产要素来实现,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入设备要素,譬如,机械与杂交种子等,更要引入现代农业知识以及运用新要素的专家。所以,为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需要培育出具备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科技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此发展我国乡村新业态与新产业。
2.2培养爱农精神
在高素质农民培养的进程中,应培养爱农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全过程。首先,树立爱农价值观。由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地位与影响相对较小,在通常情况下,很难发挥有效的社会推动作用。致使农民在国民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渺小。因此,在乡村振兴语境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升农民的身份认同感,树立以农为荣的价值观,促使青年农民踏踏实实地开展乡村农业,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奉献力量。其次,樹立生态价值观。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绿色优质、生态宜居的生态理念。即生态环境良好、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出高效的乡村生态。然而当前的农业生产体系虽然能够实现产出高效的目标,但是产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等问题不断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因而,现代高素质农民不仅要拥有较高的技术技能与文化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生态责任与生态意识,才能推进我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2.3培养强农素质
首先,培养忠诚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精神。乡村农产品是社会大众生活的必须品,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因此,农产品属于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所以,高素质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对消费者与生态环境肩负责任。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相关领域的质检工作,却由于农产品生产流程过于复杂,消费者与农民信息不对等导致食品监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因而,在乡村振兴语境下,我国相关部门要培养出忠诚、自律、诚信的高素质农民,使其充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进而为推进产业发展、构建新农村事业奠定基础。此外,培养强农素质,不仅是我国高素质农民培养的重要方向,更是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关政府部门应将“强农素质”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以此发挥出党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作用[4]。
3海南省高素质农民培养的举措
海南省乡村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小、土地少。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语境下,海南省要将农产品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全新产品,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而将海南农产品真正推往全国、推往世界,实现海南农业的全面发展。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乡村农民才能感受到品牌农业所蕴含的实惠,进而提升经济收入,增强生活质量。而高素质农民能够借助科学技术提升农副产品的生产质量与效率。推进海南农业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过程中,海南相关政府部门深入乡村振兴针对高素质农民培养中的要求,明确高素质农民培养的方向,将培养强农素质、爱农精神与懂农能力融入到农民职业培养的体系中,通过诸多行政举措促进人才培养进度,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5]。
3.1完善乡村农业服务机制
为有效推进海南省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农民,需要构建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服务主体、专业服务组织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以此满足海南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需求。其中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指引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推广机制,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的疫病防控机制以及运行高效、功能齐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的质管机制。并且在丰富服务内容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以此为乡村农民构建出农业营销、信息、政策等服务系统,增强我国农业服务质量。此外,要从全球农业发展态势与海南省情出发,以精准农业与高效生态作为发展渠道,转变思维,不断创新,由追求产品高产的技术路线转变为兼顾安全、生态、高效、优质、高产为目标的生态路线转型。以此构建出有益于高经济效益、高产出率以及高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制度。此外,在服务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海南政府部门通过构建参训农民资料库,将农民参训情况与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整合,通过后期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制定出科学的指导服务机制,即相关政府部门会不定期地对参训农民进行考察与指导,以此巩固农民参训知识,提升农业技术应用能力,满足高素质农民的发展需求[6]。
3.2增强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
高素质农民培养需要依据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展开针对性的分类教育活动。首先是素质与价值观教育。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初始阶段,海南相关政府部门将爱农精神、强农素质作为农民培养的前提条件,融合高校思政教育体系,通过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以此增强高素质农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良好素养,并将素质教育有机地整合到后续的技能教育过程中,通过案例解析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使农民明白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营建良好的乡风文明提供条件。其次,推进技能教育。海南有关政府部门及教学机构,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出多种职业教育体系,以此实现针对性培养的目标。譬如对农业养殖有丰富经验的农民群体,政府部门通过技术引进与知识疏导,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原有农产品结构体系,巩固农民现有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而对于农产品经验不足的农民群体,则从基本生产知识的传授,帮助其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机制,满足农民基本的经济需求。此外,为增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新型就业观,海南省政府于2014年10月开展“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通过集体培训的形式,邀请热科院测试中心、环植所、品资所、橡胶所、信息所以及林科所等多名专家,根据海南农业需要,利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手段,对农民进行天然橡胶、牛大力、艾纳香、灵芝等农作物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的培训。
3.3构建农民资格认证机制
根据西方国家乡村职业教育经验,农业服务、农业服务与农业生产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我国农民群体要想真正提升社会地位,实现个体发展的现代化与职业化,应通过借鉴相关技术行业的准入制度,构建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此促使我国农民得到充足的社会认可,增强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感。首先,根据相关培养要求与方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将生态意识、道德意识、职业意识、生产技能以及农业管理等内容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充分提升农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其次加强与民间借贷企业、国有银行机构的联系,对拥有资格认证资格的农民实施借贷优惠政策,以此加强农民对资格认证机制的认同,进而激发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海南相关政府部门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拥有初级资格证书的农民享有延长还贷的特权,中级资格证书有参与企业管理教育及参与农业工程项目建设的资格,而高级资格证书拥有者不仅在借贷方面享有优惠,更享有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活动等权利。因此,通过农民资格认证机制,能够有效实现我国农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7]。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农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举措,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实际需求,更能有效推进农民现代化的进程。新时期要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工培育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要正确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在实践中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不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措施。海南省在结合社会实际与农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业服务机制、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活动,制定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完善现有的农民培养机制,进而推动了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文林.农牧高职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4):13-16.
[2] 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5):56-64.
[3] 单武雄.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分析:以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4):590-594.
[4] 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等.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规模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浙江農业学报,2014(5):1361-1367.
[5] 王登榜,巨荣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环境优化问题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75-80.
[6] 许庆凡.论实现农村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策与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9):28.
[7] 肖海燕,沈有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施困境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