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盼
现在说起北园,很多人的印象是高架林立、车影穿梭、商贸城街。而很多老济南印象中的北园,曾是济南的“小江南”。不仅有莲藕飘香,蛙叫蝉鸣,还是济南四大书院之一白鹤书院所在,往来有鸿儒。
曾是“小江南”
1923年至1926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济南上学,他曾描述:“满眼是稻田,处处是流水,湖田里荷叶田田,红花万头攒动。秋末,荷枯,把水放走,湖中金色鲤鱼在阳光下活蹦乱跳,景色动人……北园,环境幽静,完全像江南的农村。”
北园,如今是济南的一个片区名称,它地处济南城北、黄河以南,小清河横贯其中。《济南市地名志》上说:“因地处济南市区之北,以园畦地为主,故名。”
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园一带,在唐代以前,应该是鹊山湖也即莲子湖的一部分。济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说:“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这样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水,自然是当时济南的名胜之区。
据文史专家张华松教授考证,“从宋金之交刘豫开凿小清河之后,潇洒似江南的济南北郊生态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小清河的开凿,原本是为了排涝防洪,也是为了漕运粮盐,其对济南乃至山东的贡献固然是要肯定的,但是客观上对济南北郊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从此,鹊山湖水位陡降,大片湖底裸露出来,变成沼泽和湿地,元初赵孟頫为原籍济南的友人周密所作的《鹊华秋色图》,便见证了这一变化。”
随着自然环境尤其水文条件的改变以及城厢人口的增加,自金元以来,济南小清河两岸逐渐形成一块块洲地,居人开辟出大片的稻田、藕池和菜园。
这种水中的洲地,古代人称之为“渚”,考济南“北渚”之名,则始于杜甫之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诗歌提及的北渚就在当时的历下亭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五龙潭附近。
北园地区多是水田,每年六七月份,荷花盛开,到处姹紫嫣红,分外妖娆,蛙叫蝉鸣,别具洞天,不是江南胜过江南。济南的老话说,大明湖的蛤蟆不叫。可过了护城河,北园的蛤蟆叫的挺欢。
北园的大卧龙莲藕更是美名远扬,据传说此藕有一千八百年历史,它表皮白中微黄,一枝藕五六节,去后梢,节节呈长圆筒状,生食香脆微甘,入口嚼后无渣。煎、炒、烹、炸都可,深受人们喜爱。北园改市区后,此藕在黄河北鹊山湖一带种植,2015年还曾荣获农业部公布的地理标志产品。
北园的荷叶,供应熟食商家做包装,如草包、狗不理的包子,全聚德、聚丰德等卖的熟肉食品,都是用鲜荷叶,就连酱菜园子的小咸菜也用荷叶。用北园荷叶包装的食品带有一种清香,独具一格。
当年北园的萝卜在当时也是比较有名气,个大,水分足,生吃微辣,细嚼后味带甜头。无论是炒菜,糖醋萝卜丝,或炸萝卜丸子,以及腌咸菜,都是上好的原料。
当年北园还大量种植水稻,1958年8月20日成立的北园人民公社是山东省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极大。
随着济南的扩展,北园农田逐渐消失。当年的村民,也早已脱去胶鞋,摘掉草帽,活跃在各个领域。
因紧邻市区,济南城扩大过程中首批受益的就是北园。划入济南市区后,北园镇驻地不再种植农作物,而是将水田填平,盖起了济南市第一个国家贸易大楼——国贸大厦。随后又建成大型星级酒店明湖大酒店、龙都大酒店,当年摇滚歌手崔健等著名歌星都在北园下榻。
杜甫们的北园背影
济南北渚自古以来经历了不断北移的过程。杜甫来济南北渚赴宴是在公元745年,时称大唐天宝四载。当时的北渚在今五龙潭一带,据《齐乘》记载:“《水经注》曰泺水北为大明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净池,池上有亭,即北渚也。”由此可知,当时济南的北渚在历下古城以西,之所以名为“北渚”,其方位非对城而言,或对“南山”而言,或对“泺水(今趵突泉)”而言。
到了宋代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52岁的曾巩来到了齐州(今济南),知齐州军州事,担任了齐州地方的首席长官。曾巩在济南任职整整两年,熙宁六年六月转知襄州。
曾巩在济南任职期间,兴修水利,考察民生民情,挑沟浚湖,修筑堤堰,不仅使当时的城北平原免受水患,更能够适时灌溉,滋养出北园一带万顷的稻田、菜地和藕塘,极大富足了当地人的幸福生活。曾巩还专门选择大明湖北岸一处高地,修建了一座北渚亭。曾巩对北渚亭可谓一往情深,先后写下《二月八日北城闲步》《北渚亭》《北渚亭雨中》等诗。
诗人晁补之曾“登所谓北渚之址,则群峰屹然列于林上,城郭井闾皆在其下,陂湖迤逦,川原极望。”“旷然可喜”之际,挥笔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北渚亭赋并叙》。这处北渚故址究竟何在?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云:“据苏颖滨《北渚亭》诗,当在北城之上无疑。”济南这处北渚,到了明代“遂就芜没”。
明代的济南北渚已经指的是济南城北、小清河南一带区域了。明代诗人许邦才曾在城北水村(今北园水屯)仿效西汉梁孝王的梁园,修建别墅,亦名“梁园”。他在一首描写水村的诗中,便直接称这里为北渚:“夜来北渚北风急,打头雪花大如笠”。
白鹤书院的前世今生
位于北园大街372号的白鹤庄,也就是白鹤庄社区。村子早已和市区连成一片,村庄已不存在,大体位置就是今天的北园立交桥的东南部,和边家庄、大赵庄、梁府庄、菜市庄搭界。
曾经的白鹤庄和北园的很多村子一样盛产白莲藕。白鹤庄还是济南最早书院——白鹤书院的所在地。
明洪武八年(1375年) ,历城知县周斯农在小清河南畔成立白鹤书社,当时入学者达200余人。白鹤书社是明代济南最早的书院,到了明嘉靖四年,历城人周居岐弃官归里,立志讲学,改称为白鹤书院并自任山长,因此白鹤书院还带有一些民办的性质。
周居岐,字伯康。自幼承家教,刻苦勤奋,嘉靖元年乡试中举,后任叶县知县。不久归乡研究诗文,著有《文则》《书则》二书。他热心教育事业,创办白鹤书院后自任主讲。
白鹤书院是济南四大书院之一,清乾隆年间学者沈可培还曾“主泺源、云门诸书院,泺源书院合白鹤、白雪、泺口、蒿庵(均在济南)诸书院,生徒聚萃。沈氏长院五载,多有建树。修廓堂舍,崇古训……以笃实辉光敦励英才,诸生乐其和易诚切,翕然心服。著有《泺源问答》六卷。”
书院所收的学生有两类,一是已入学的秀才,为了乡试,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或考试;二是经县试合格的童生,编入“生童常课”,常年在书院学习。由于书院的存在,且“相继售(得到功名)者数人”,这里随之成为聚居区,人们便把白鹤书院所在的村庄称为了“白鹤庄”。
白鹤书院荒废后,此地被当地一崔姓人家购得,改为私人花园,当地老百姓称为“崔家亭子”。后来此园又几经转手,被德州人罗以书购得。罗以书直接将此园改名为“北渚园”。
从现有资料来看,清代乾嘉年间人们就已经使用北渚园的简称“北园”,并用“北园”一词代指济南北郊一带片区。济南诗人乔岳在《北园村墅》一诗中对这里的田园风光进行了描绘:“孤村依渔舍,群鸥泛稻池。影随人过渡,柳间雨垂丝。薄有江乡味,幸无锋镝时。”诗人董芸则在《济南杂咏·使君林》按语中记道:“今北水门外,树林阴翳,流水澄清,居人多治蔬圃,俗呼‘北园……”可见,“北园”一词,当时就早已流传开来。
《历城县志》载,北渚园的规模很大,“中有见山亭、小华不注、得月廊、曲涧、来雁阁、竹径、倚华书屋、沚亭、涵青楼、众香台诸胜。”“北渚园”当时名声很大,几近成了济南北郊一带的代名词,许多诗人墨客也纷纷来此光顾和吟咏。仅有清一朝,除田渥《城北村行過崔氏亭子》外,还留有张元《北渚园杂诗》五首、沈廷芳《北渚园杂咏》四首、张宏谊《北渚园杂咏》四首、沈世炜《北渚园》四首。白鹤书院延续至清而废。民国后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济南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