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治理理论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

2020-11-28 07:43何睦黄舟
重庆行政 2020年5期
关键词:权力现代化主体

何睦 黄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高等教育贯彻完成综合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和提升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领域的现代化,高校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要积极地推动和引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无穷的智力支撑和足够的人力支持。要充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形势,以治理理论分析和研究其中的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提升和增强高校治理能力。

一、信息化时代治理理论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

(一)治理理论与治理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在融合了诸多竞争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理论。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總和。”[2]它可以协调彼此矛盾或各种利益且持续地实施联合行动的过程,以达到机构的目标。

信息化背景下,治理主体理论要求高校治理主体应该积极地超越以往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制约,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在高校治理彼此参与、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推进治理竞争的过程中,采取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等多种手段,稳步提升和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3]在此过程中,它必然要经历多方不断互动、治理手段日益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治理得到日益深入运用的过程。

(二)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高校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国情,经历了独特的发展过程,要坚定不移地走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高教发展道路。[4]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具备世界高校治理能力的普遍性特征,又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与理论内涵。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国情与校情,坚持高等院校党委的统一领导,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高校内外部诸多利益主体积极参与进来,实施信息化、动态化、数据化、多维度等创新性的治理手段,以逐步形成法制健全、学术自由、合作共治、回应灵活、行政有效的高校绿色教育生态,构建高校善治格局。

二、信息化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一)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转变高校发展方式

推动信息化建设、强化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既强化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和要求,又能够让信息化数据、数字化资源为高校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高校不断挖掘分析、合理运用各种教育数据,增强管理、服务水平和决策科学化的能力,继而实现高校发展方式的优化和转变。它通过开放共享、有效整合、高效采集、挖掘应用,让各方治理主体利用数据决策和管理,有效满足高校师生越来越多的数据需求。

(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高校治理具有系统性特征,牵涉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挖掘数据信息背后的治理制度缺陷和教育治理体系问题,稳步增强治理制度的供给力。为更有效地推动教育现代化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稳步解决治理制度缺乏供给力的问题。即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目标等的背景下,优化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教育法律治理体系的供给薄弱之处,如绩效考核大学章程制度、现代财会制度、人事聘用改革制度等。[5]丰富治理制度的供给内容,强化制度短缺领域的补给力;与时俱进地改进治理制度供给的具体形式,适应信息化制度环境的发展;在健全制度供给的规范上,与现代高校法治要求接轨,落实制度规范的法治力。

(三)推动双一流建设,呼应时代人才需求

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不断更新治理理念,变革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才能有效平衡高校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关系。优化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要紧紧围绕“一流大学需要一流治理”,在推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有效传导竞争压力,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建好优势特色学科与交叉学科,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强化服务意识,细化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呼应时代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旺盛需求。

三、信息化时代治理理论下高校治理困境的原因阐释

信息化背景下,不少高校的管理层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能力水平、主观困惑等,无法持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不适应信息化趋势,治理能力滞后化

在某种意义上,治理过程是传递、反馈和执行治理信息的一个过程,治理数据的信息化程度很好地展现了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所以,高校应该坚持信息化思维,以全方位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和改革,强化技术和治理的有效融合,设计和采用数据治理集成化系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大数据和知识信息互联在高校科学、民主、依法治校中的关键作用。

当前不少高校积极地公开全校层面的各种信息,如校园基本信息、资产财务信息、招考信息、师资人事信息、学科学位信息、教学质量信息、学生服务管理信息等,搭建了相关职能机构的业务模块系统,然而这些信息系统闲置、孤立、闲散,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信息孤岛问题;而且数据标准化水平不高,质量比较差,缺乏较高的数据流动性,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智慧校园建设的功能和作用。高校无法顺应信息化治理的趋势,治理能力滞后化,不利于高校提升治理效率和质量能力,更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治理体系缺乏均衡,权力分配不合理

国内高校同时存在着政治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内的主要权力形态,和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相比,高校学术权力长时间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学术事务主要由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决策和左右,一线教授对本校学术事务缺乏较强的影响力。

中央层面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改革,以使学术权力保持独立性,“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等得到重视,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不少高校扩招和师资力量的增多,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在高校事务中的主导权、话语权无形中增大,学术权力逐步式微与持续下移。[6]因此学术权力只能按照“既定规则”履行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创新传承等职能。

(三)高校治理主体单一,治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存在着多种主体,然而高校科研管理、学科建设、治理服务机制体制受到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的主导。由此一来,高校基层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管理服务严重缺乏活力和办学自主性,也影响着他们发挥作为科研骨干和主体的功能。而且,不少高校没有将开放和共享数据资源当作前提和基础,使它们无法充分地进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治理过程未能实现良性循环和有效互动,无法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成为形式主义,治理体系逐步低效乃至无效。因此必须丰富和完善高校治理体系,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充实它的治理主体。

(四)治理制度不够健全,权力落实不到位

治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高校治理制度既涵盖了宏观的法律法规,又涵盖了微观层面的管理制度,它们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今国内高校治理制度不够健全,宏观层面的高校法律体系稍显薄弱,无法为高校治理提供有力完善的制度保障。微观层面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不能对内部主体的治理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无法科学协调高校的权力关系。再就是高校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实施程序不够严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人文关怀和高效反馈,制度执行中发生扭曲问题,影响人们对相关制度的认可,部分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乃至于遭到排斥。[7]

四、信息化时代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顺应信息时代趋势,有效提升治理能力

高校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在教育领域的趋势,必须积极有为,加速建设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让沉睡的海量数据流动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充分体现这些数据和信息的价值。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信息化队伍、教务科研、人事财务、在线决策、管理机制、后勤服务等领域的治理能力。要健全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开放机制,以适应未来更多的可能和变化,既要动态更新又要注重数据安全。

要从技术力、人力、组织力等层面,增强高校治理执行力。高校既要强化行政工作者的业务执行能力,又要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领导力。技术层面要求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治理者要增强高校教育不同层面运用、捕捉数据证据的能力。组织力则要求高校做出科学的决定,以治理信息的扁平化打造互动性强、扁平化、灵活多样的网络型结构。[8]

(二)推进治理改革创新,丰富完善治理路径

高校要不断推进治理改革创新,丰富完善治理路径。首先要大力推动高校基于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治理体系创新,着眼于我国新时代的历史背景,遵循高教事业的发展规律,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统筹协调校内外的科研、教育、管理、教学、服务等资源,使它们协调作用,相互配合。并让高校治理体系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治理效能,坚决贯彻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高校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对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以大学章程为重中之重的制度体系,优化议事规则,改进党政治理协调会议体系,推动健全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体系。[9]

(三)打造多元共治体系,建设现代治理体系

基于现代治理理论,高校内部治理和管理的权力要均衡地分配给诸多权力主体,注重多元权力主体下的高校民主参与,形成多元共治体系,以在各种权力主体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和良性互动体系,建设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据共享和开放是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关键性保障。高校治理对外要恪守“政府宏觀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对内恪守“党委领导、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校长负责、民主管理”。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密切配合、有机参与、共同努力、协同合作。高校各部门通过共享和开放数据资源,逐步化解信息古代和数据壁垒,让多元主体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打破各种治理主体间的界限,让治理过程实现良性有效互动,强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治理合力,使高校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10]

(四)健全现代治理制度,稳步提升治理制度现代化

健全现代治理制度,稳步提升治理制度现代化。高校完善治理制度、治理体系等系列化规则,重构制度体系,通过调整高校治理主体、利益分配、权力分配与行政等,提升治理能力,真正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提升制度内容本身的规范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相关主体参与治理的行为,让组织和谐运行,强化人们认可和执行制度的意识。要做好制度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有机统一,提升制度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次,增强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充分兼顾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采取信息化、传统化的制度制定方式,科学规范制定制度和程序的程度,使新形成的高校治理体系能够协调诸多主体利益、平衡诸多主体权力与确保治理效能。

再次,强化实施制度的力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执行力,要秉承制度第一的观点,落实贯彻好制度,对不健全的机制和制度进行完善。因此,必须动态地监督、制定、实施、评价、完善相关制度。

最后,强化制度环境建设。营造积极有力的舆论氛围,大力改革教育管理机制,为执行制度建成高水平的舆论阵地,理论阵地、文化阵地和法治环境。[1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2).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吴开俊.治理理论视野下的公立高校“转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91-93.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8]姚琴琴,李治中,庄文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模式与路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6):27-32.

[6]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9):21.

[7]何慧星,孙松.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9):3-5.

[9]郑少南.坚定不移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5-37.

[10]张宏静.智慧教育数据开放助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J].江苏商论,2019(6):120-122.

[11]张中华.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

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钟学丽

猜你喜欢
权力现代化主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