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瑞
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的典型贫困县,山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聚居,是脱贫攻坚中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良地村位于三穗县东部,距离县城34公里,全村总人口1993人,侗族比例98.7%。2014年之前,良地村没有集体产业、没有集体收入,全村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一靠传统种养殖业,二靠劳务输出,全村70%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贫困发生率高达88%,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居住分散、贫困因素复杂,是贵州贫困村落的典型代表。
2014年以来,良地村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為抓手,通过创新基层党建,不断增强组织功能、强化党员队伍、壮大集体经济,逐渐走出了一条抓党建设、促脱贫的有效治贫之路。
一、落实“四项制度”,不断规范基层党组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抓好制度建设,是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关键。良地村党支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活动制度。从抓好“三会一课”入手,强化支部功能,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通过支部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办好主题党日、大力宣传扶贫政策、普及扶贫知识,针对党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实际,定期组织外出培训学习,拓宽眼界,打开脱贫致富思路;二是落实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实行党务、村务公开,对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分配等重大事项坚持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及时向党员群众公示,接受监督;三是推行党员“1+1”服务制度(积分制+光荣榜),分类建立党员组织生活会积分、民事代表积分、产业带富积分,设立党员光荣榜,引导党员争当脱贫攻坚、服务群众的先锋,全方位提升党员党性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铸牢党性之魂;四是认真落实村干部考核评议制度。村“两委”委员每年开展两次民主评议,党支部委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年终考核时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评议,按照“把能人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为村干部”的方式不断建强村两委班子。
二、落实“四项举措”,切实发挥脱贫攻坚力量
一是宣传扶贫政策。全村党员、驻村干部围绕“一宣六帮”做好扶贫政策宣讲,通过“坝坝会”“摆门子”等多种形式走村串户,把精准扶贫中的好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贫困群众;同时,利用党员微信群、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等途径帮助在外务工人员及时了解本村扶贫工作进展,多种方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满意度;二是“一对一”结对帮扶。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一对一”联系重点贫困户,帮助农户理清脱贫思路,落实扶贫政策、传授脱贫经验。三是以“党带众、富带贫、强带弱”的方式,根据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意愿相同等情况,将10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9个主体,并推选出19名户长,带领主体内成员抓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工作;四是当好“暖心秘书”,村“两委”和驻村干部作为服务村民“暖心秘书”轮流值班,主动承担村民各项事物代办服务,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三、以“三个优化”为着力点,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一是支部带实体,优化产业结构,使分散的资源聚起来。由村两委牵头领办成立合作社,以“党社联建”抓手,采取合作社统一经营、“十户一体”主体管理、合作社统销的经营模式,有效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按照“资源集体化、资金股份化、劳动合作化、利益共享化”的“四化脱贫”模式,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让产业发展惠及全村。到2020年,村两委牵头创办合作社1家,企业1家,村集体公司1家,流转土地180亩,使全村100%的群众成为股民,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收入、红利收入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能人带群众,优化人力资源,使贫困群众富裕起来。通过摸排,建立了65人的退伍复员军人、返乡创业人员“能人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让能人的“传、帮、带”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是优化周边环境,打造和谐宜居新农村。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广泛征集农户意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需要进行逐一梳理,通过广泛争取各类项目资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发展惠及全村群众。2014年以来,已全面完成进寨道路和串户路的硬化工程、村寨道路路灯安装全覆盖、完成良地片区自来水管网建设工程,保障1200余人饮水安全、广电云“户户用”实现全覆盖、完成20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建设工程,有效解决群众就近就医问题、完成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极大丰富广大村民文化生活。
良地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良地村已顺利通过扶贫成效考核,胜利脱贫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