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锋
摘 要:近年来,岳阳市突出以“景点”到“区域”的全域旅游规划战略,旅游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洞庭湖作为岳阳市全域旅游核心区域是湖湘文化的中心地带,是楚文化的诞生之地,是洞庭渔歌的发源之地。洞庭渔歌不仅是岳阳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代表,更是岳阳市全域旅游中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之一。为体现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促使其在时代变迁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结合全域旅游的观念,对洞庭渔歌进行深度分析,探索洞庭渔歌的发展路径,打造洞庭湖区域音乐文化旅游,从而推动岳阳地区旅游与洞庭渔歌协同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洞庭渔歌;发展路径
随着时代观念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一的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旅游功能的需求。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旅游局李金局长强调要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我国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旅游模式。全域旅游是以区域经济、政策、文化、生态等资源特色,突出旅游业的优势,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自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岳阳市全面部署全域旅游规划战略,以“一域”向“全局”拓展的思路和视野着力构建“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19年1月,岳阳市正式挂牌成立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突出文化旅游建设,主要负责全市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和文物工作的统筹、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为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洞庭渔歌作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承载着岳阳人民千年来绵延生息的岁月,鉴证了八百里洞庭生态文明。如今,借着岳阳市全域旅游的盛势,发展洞庭渔歌提供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有效路径,推进旅游与洞庭渔歌深度融合,打造全市全域旅游的文化特色,实现洞庭渔歌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1、岳阳市洞庭湖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洞庭湖属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是楚文化发源地,是湖湘地域文化的聚集地,环洞庭湖区域因地域环境优越,文化气息浓厚、农业和渔业丰富多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指导思想,岳阳市以“一极三宜”的战略目标,突出建设“江湖名城”品牌特色,发挥“旅游+”功能,全面建设洞庭湖全域旅游业态。2014年,岳阳市委市政府以“旅游+文化”的要求,按照“以旅兴文、以文强旅、文旅融合”的思路,积极发掘传承好文化资源,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和提升岳阳市文化旅游的内涵。2019年度岳阳市旅游接待总人数6860.58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创收旅游总收入665.09亿元,同比增长17.2%。岳阳市洞庭湖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成为旅游者来岳首选之地。近几年,为优化洞庭湖全域旅游布局,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加快项目招商建设,推动环洞庭湖生态环境、特色乡村、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1.1、构建洞庭湖“旅游+生态”机制
为加快改善岳阳市区域内洞庭湖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近几年来,以东洞庭保护湿地、君山公园、荷花公园等景点的绿色生态旅游线路深受游客喜欢,打造“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生态旅游品牌,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项目,例如水上游轮、岸线公路、自行车道、徒步道路、空中旅游等,形成了春季看花、夏季赏荷、秋季亲水、冬季观鸟的旅游生态。湖南省旅游局、湖北省旅游局制定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至2030年,全面开发洞庭湖“一圈四带四组团”旅游格局,以洞庭湖湖体为中心,围绕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环湖生态旅游圈。
1.2、打造洞庭湖特色乡村旅游
以岳阳市君山区为例,“十三五”规划以来,君山区按照中央和省、市战略部署要求,按照“一极三宜”战略目标,致力守护好一江碧水,大力实施党建提效、生态提升、产业提速、城乡提质、民生提优“五大工程”,赢得了产业日益兴旺、经济发展提速、城乡繁荣秀美、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君山区以中部独特的碟形盆地地貌,历年来农业发展水平突出,以绿色蔬菜、草莓、葡萄种植形成了绿色乡村特色。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君山区乡村建设有效结合旅游业,以君山银针为品牌,突出以农业、渔业主线,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家乐。“喝名茶、品鲜鱼、尝蔬果,体农香”的休闲农家生活深受旅客们喜欢。2018年9月,岳阳市委启动农业特色产业化小镇创建工作,以“洞庭湖沿湖大堤-六门闸鱼都”为核心,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注入龙虾元素,打造生态龙虾旅游公园及汀兰别院龙虾主题民宿,建设集“移民文化、湿地文化、渔猎文化”于一体的钱粮湖博物馆,建立了钱粮湖“龙虾小镇”,开展龙虾文化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目前为打造洞庭湖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君山区洞庭湖沿线,洞庭湖鲜城、龙虾主题植物公园、农垦文化博物馆、汀兰别院民宿等旅游产业也已在建设。
1.3、创建洞庭湖文化旅游新格局
2019年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成立标志着岳阳将迎来文化旅游的新时期、新篇章。近几年,岳阳市突出“忧乐文化、湖湘文化、非遗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的文化旅游特色,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传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了岳阳文化。在新形势下,岳阳市大力研究、挖掘、培育、提升洞庭湖旅游文化软实力,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体现文化特色,引领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历年来,围绕洞庭湖举办了“洞庭湖湿地国际观鸟节”、“洞庭湖龙舟竞赛”、“团州荷花观赏节”、“花鼓戏上戏台”、“洞庭渔歌邀江豚”等一系列活动,挖掘了本土民间艺术,培育了“岳阳元素”的旅游文化,增强了游客旅游过程中的互动性、娱乐性、体验性。
2、洞庭渔歌的发展现状分析
2.1、洞庭渔歌的发展历程
洞庭渔歌是指洞庭湖區域渔民独特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传统民间音乐,渔民称之为“丫口腔”渔歌,具有见景生情、随口编唱的即兴性、地域性和原生性。大部分洞庭渔歌语言通俗易懂,旋律流畅婉转,节奏自由洒脱,音乐形象饱满,表现形式多样,富有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洞庭渔歌主要以渔民部族的生产生活、风俗禁忌、思想道德观为主要传唱内容,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历史等研究价值。2013年洞庭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壮丽史诗。
洞庭渔歌早在唐代魏征在《隋书·地理志·荆州风俗篇》中就有记载“棹歌乱响,喧振水陆”,棹歌是洞庭渔歌的古称名。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描绘了渔歌对唱的生动场面。洞庭渔歌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汨罗投江后,当地渔民自发起打捞其尸体的活动,后经过“伴歌而行”到“船工号子”、“排筏号子”的历史形态转变,直到宋代吸取本土戏曲元素形成别具风格的渔歌,南宋是洞庭渔歌传播的鼎盛时期,元代到民国时期洞庭渔歌受时局的影响日渐消亡。为传承保护洞庭渔歌,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政府开展洞庭渔歌的搜救整理工作,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普本。
2.2、洞庭渔歌的传承瓶颈
随着时代的变迁,洞庭湖区域面临围湖造田、渔民上岸转职、新声代音乐的冲击、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洞庭渔歌传唱后继乏人,传承人寥寥无几,濒临消亡的边际。大部分优秀的洞庭渔歌优秀作品已经无人会唱、无人愿唱。自国家鼓励非遗文化进校园,虽有岳阳地区中、小、大学教授洞庭渔歌,开展作品的展演活动,但存在教师对作品不熟、活动展示质量不高、普及面不广等现象。自岳阳市开展全域旅游战略规划以来,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主潮流,岳阳市已成立三支洞庭渔歌传习队,恢复编排了多个洞庭渔歌剧目,推出了一系列原生态的洞庭渔歌,但缺乏整体的包装与推广,使得在传承洞庭渔歌的道理上阻碍重重。相比岳阳的巴陵戏、花鼓戏,洞庭渔歌的传播过程中缺乏政府的支持,没有较为权威性的机构或组织,导致洞庭渔歌在发展传承的过程缺少经费的支撑。同时,在文旅过程中不善于挖掘洞庭渔歌的经典事迹和优秀作品,导致洞庭渔歌的传唱过于空洞,缺乏故事性,无法使作品的展示与人们的艺术欣赏达到共性共情。
3、全域旅游视野下洞庭渔歌的发展路径
3.1、深度挖掘洞庭渔歌的艺术魅力,普及洞庭渔歌进乡镇
洞庭渔歌作为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鉴证了岳阳从衰到兴的历史长河,承载上下几千年的生态文明。且不说需要让每一个岳阳子民都会演唱洞庭渔歌,但自岳阳市实施全域旅游规划战略,突出“旅游+”功能,深度推进旅游业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以来,作为文化旅游模块中重要的分支,在围绕特色小镇、绿色种植、山水农家乐等形式突出旅游业创新思路的基础上融入洞庭渔歌的民间音乐元素不仅可以体现地域性的民族音樂文化特色,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政府的支持下,洞庭渔歌传承人以“送教下乡”的形式对岳阳地区特色乡村实施教学活动,以“点”到“面”的传播方式使洞庭渔歌进入乡镇,成为乡村旅游建设中重要的特色文化支撑。比如在钱粮湖龙虾特色小镇普及洞庭渔歌,提升小镇文化特色;在建新农场田野间传唱洞庭渔歌,以解劳作辛苦;在山水农家乐经营过程中以录制作品或小舞台展示洞庭渔歌,提高游客体验感。一方面,有效的使洞庭渔歌重回百姓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洞庭渔歌提升龙虾小镇的文化品牌,打造区域旅游好口碑。
3.2、深度体现洞庭渔歌的原生性,搭建洞庭渔歌撒湖面平台
为体现洞庭渔歌的原生性,在全域旅游的实施过程中,将洞庭渔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归属性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虽近些年来,岳阳市政府为保护洞庭湖生态平衡禁止捕鱼活动,但不影响还原洞庭渔歌的原生性,可以通过洞庭湖生态旅游项目和湖体重大节日注入洞庭渔歌音乐元素,成为生态旅游过程中一大风景线。例如在观光轮渡上播放洞庭渔歌代表作品或设立洞庭渔歌展示小舞台;在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和“观看江豚”等旅游活动中注入洞庭渔歌;在文艺活动中加入捕鱼文化唱起洞庭渔歌。一方面,真实还原洞庭渔歌的原生性、地域性,透过洞庭渔歌体验洞庭湖繁衍生息的传承文化;另一方面,增添一份洞庭湖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生动风景线,提升全域旅游的文化品牌。
3.3、深度整合洞庭渔歌的艺术特征,构建洞庭渔歌融古楼民族长廊
近年来,围绕岳阳楼开发各种旅游项目,打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旅游长廊。例如,集商业、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汴河街,岳阳美食街和南津港古渡口夜游南湖项目,以及特色文旅小镇、国际学校、主题公园和生态住宅等。洞庭渔歌作为岳阳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之一,在各种活动中频频出现,例如2020年6月19、20日晚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夜游南湖·悦赏非遗”非遗展示展演展销主题活动中以音乐剧《渔姑出嫁》、渔歌剧《光棍娶亲》、渔鼓新唱《青山绿水鱼满仓》、渔鼓说唱《珍珠姑娘》等作品展示洞庭渔歌的非遗魅力,但未能形成特色音乐文化长廊,传播路径不广。因此,在深度整合洞庭渔歌的作品的基础上,以“楼”到“廊”构建洞庭渔歌的的音乐长廊,将录制好的洞庭渔歌以音响、屏幕、展演等各种形式在旅游长廊中播放展示,同时利用互联网在多种媒体网络上宣传,采用“旅游+ ”微视频的方式进行专题策划,专题报道洞庭渔歌的魅力,通过岳阳旅游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洞庭渔歌,形成媒体、公共设施、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全覆盖多层次的立体宣传体系。一方面,彰显洞庭渔歌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岳阳全域旅游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3.4、深度拓宽洞庭渔歌的传播性,打造洞庭渔歌大型音乐剧
据调查,岳阳市旅游市场大部分属于“一日游”观光型旅游产品,活动单一,景区衔接不够,旅游资源整合不足、夜间旅游文化活动缺乏、游客即来即走或“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现象,缺乏类似于张家界天门山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黄龙洞的“烟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魅力湘西”等大型实景音乐剧。不难发现,去往张家界旅游的一般以“3天2夜”或“5天4夜”为行程安排,而大型实景音乐剧都是挖掘了张家界的民俗民间音乐文化,成为游客夜间首选的娱乐活动。洞庭渔歌作为岳阳民间音乐文化,其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演变,同时承载着不少的故事,例如:洞庭渔民水神信仰之吕洞宾毛花鱼说、柳毅水仙说、杨泗将军水神说、屈原端午龙舟赛、渔民行船到造船习俗等等鉴证了洞庭渔歌的体裁和艺术特征。整合这些洞庭湖渔民的故事,作为岳阳文化旅游元素,打造一台“天下洞庭,魅力岳阳”的实景音乐剧,以洞庭渔歌的音乐特色增强舞台文化内涵与视觉冲击力,从而打造岳阳独特的旅游文化形象,丰富夜间旅游活动,避免“一日游”旅游现象,形成岳阳文旅品牌。
3.5、深度构建洞庭渔歌交流平台,推广洞庭渔歌国际影响力
近几年来,岳阳市突出文化旅游建设的同时加强外界交流与合作,例如沿线丝绸路、湘鄂赣一体化、华侨城集团文旅考察、融创文旅项目投资、贵州铜仁旅游双向考察等等。借于这些外界交流和合作,岳阳市可以把洞庭渔歌作为特色文化之一向国际平台推广,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会展、大型比赛等形式打响洞庭渔歌的知名度。通过一系列旅游活动强化洞庭渔歌的宣传和推广,例如湖南国际旅游节、国际观鸟节、湖南首届“乡村纳凉节”、“骑车看巴陵”活动、“2020岳阳君山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文明旅游”等主题系列活动,从而使洞庭渔歌扬名海内外,向世界展现洞庭渔歌的风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体验旅游。
4、结束语
在全域旅游视野下,岳阳正着力打造极具文化气息的国际知名湖泊型国家级旅游度假胜地。洞庭渔歌作为岳阳文化旅游重要的一张名片,只有深入融合旅游,统筹部署、整体规划,才能推动洞庭渔歌走向融合化、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魅力,打造洞庭渔歌成为岳阳市全域旅游规划的一大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余友安. 宜游江湖名城:拥抱全域旅游新时代[N]. 岳阳日报,2016-05-12(001)。
[2] 刘和生. 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加快建设湖南发展新增长极[N]. 湖南日报,2017-04-30(003);
[3] 曾娜妮.水神信仰影响下的“洞庭渔歌”研究[J].艺海,2015(05):13-15.;
[4] 白稚萍.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06):29-33.
[5] 王亮.试论洞庭湖区民歌民俗传承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J].艺术教育,2019(09):82-83
[6] 廖小凤.全域旅游视野下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以江西龙南客家山歌为重点的探讨[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41(02):94-98.
项目课题:岳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全域旅游视野下洞庭渔歌的发展路径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2020Y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