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戏:茶汤上的“拉花”绝技

2020-11-28 07:23杨多杰
月读 2020年11期
关键词:茶汤和尚技艺

杨多杰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

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释福全《汤戏》

别看我是一名茶文化工作者,可与人约着谈事时,却还是首选咖啡馆。倒不是本人“吃里扒外”,只是咖啡馆优点实在不少。其一,数量众多。几乎每一个大商场,都会有若干家咖啡馆。就近选一家,方便快捷。其二,价格适中。咖啡一杯要二三十块钱,虽说算不上便宜,但也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其三,简便快捷。有时候约人去茶馆谈事,总显得有点隆重。还是咖啡馆环境轻松,让人能畅所欲言。

我对乳糖不耐受,所以一般只点美式咖啡。但是身边的人,则大多首选卡布奇诺或玛奇朵。一方面,甜蜜的口感惹人喜爱。另一方面,上面的咖啡拉花令人赏心悦目,极其适合拍照发朋友圈。

后来,我结识了一位咖啡达人。向人家请教后才明白,所谓的咖啡拉花,实际上并不是用咖啡来拉花。店员要以全脂牛奶为原料,先打好绵密恰当的奶泡,再快速推在咖啡液体表面。由于二者的密度不同,所以短时间内不会相融。这样一来,漂亮的花纹就浮在咖啡上了。所以咖啡拉花成功的关键全在于奶泡,实际和咖啡没有多大关系。

茶与咖啡同为饮料,却代表着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西方人何时开始在咖啡上拉花,笔者才疏学浅,不得而知。但早在唐宋之时,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在茶汤上作画了。只是时间久远,技艺失传。如今,我们只能通过释福全的这首题为《汤戏》的茶诗,来领略千年前别样的茶风了。

《汤戏》一诗,首见于陶毂所写的《清异录》一书。陶毂,字秀实,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邠州新平(今陕西邠县)人。此人強记嗜学,博通经史。历官后晋知制诰、仓部郎中,后汉给事中,后周吏部侍郎,人宋后官至户部尚书。

《清异录》采摭唐至五代流传的掌故词语若干条,每条下各出事实缘起,以类编排为三十七门。可谓是天文地理、人事官志、草木花果、虫鱼鸟兽、居室器用乃至仙神鬼妖,广为包罗,无所不备。对于后世学者研究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陶毂生于唐代末年,历经五代十国,卒于宋初。《清异录》中所记载的奇闻逸事,也多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另一方面,《全唐诗补编》中也收录了此诗。所以笔者仍将《汤戏》一诗,归人唐代茶诗研究范畴之内。其写作年代,当与徐夤《尚书惠蜡面茶》大致相近。

与一般的茶诗相比,这首《汤戏》有三点特殊之处,即作者特殊、题目特殊、写作方法特殊。正因这首茶诗如此特殊,拆解的方法自然要有所不同。按照老规矩,应该是先介绍作者,再拆解题目。可这一次,我们必须得改弦更张,将作者与题目混在一起讲。因为这两项重要信息,都来自同一段文献——《清异录·茗藓门》中的“生成盏”条目。原文如下:“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这里的沙门,是对佛教徒的统称。至于檀越,则是指施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福全应是一位和尚。唐代的茶事活动中,常常可以见到僧侣的身影。像皎然、贯休、齐己、寒山等僧人,也都写过精彩的茶诗。就连茶圣陆羽,起初也是竟陵龙盖寺里的小和尚。可见茶事与佛门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福全和尚,不仅遁入空门,而且长于茶海,精通茶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唐朝末年,茶有了新玩法。一些精通茶事的人,可以在茶汤表面幻化出各种物象。福全和尚,手法更是高妙异常。他不仅能幻化物象,甚至可以在茶汤表面成字。碗中的字连在一起,竟然可以成为一句诗。于是乎,他四碗并用,四句诗并读,就又成了一首绝句。寺庙的善男信女,争相登门求见福全和尚,就为了亲眼看看这项神奇的技艺。

一般茶诗是文人所写,这首茶诗是僧人所作,算是本诗的第一点特殊之处。福全原本只是在四只茶盏中,写了四句诗文。由于没有第五只茶盏,自然也就没有题目了。现如今为了便于讲解,就以这手绝活的名字——“汤戏”为这首茶诗命名。“无中生有”的题目,便是本诗的第二点特殊之处。一般的茶诗都是写在纸上,这首《汤戏》却创作于茶汤之中。这种神乎其神的创作方式,自然是本诗的第三点特殊之处。前文所讲这首茶诗的三点特殊之处,至此已全部自圆其说。诸位读者,雅量宽宏,不会怪我夸大其词吧?

讲完了作者与题目,我们便可以看正文了。福全技艺虽高,但是在茶汤上作诗,字数也不能太多。要是一时兴起,写一首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那样的长诗,估计没有几十个茶碗是不行的。所以这首茶诗,是言简意赅的绝句体例。

而且需要注意,福全作的是七绝而非五绝。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句话多两个字吗?这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您别忘了,这首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作于碗内。小小茶碗,不过方寸之间。这时,作一首七言诗的难度,会比作五言诗高出若干倍。福全和尚的汤戏技艺之高,由此细节也可见一斑。

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来欣赏。

第一部分,即前两句,讲的是汤戏技艺。

汤戏这项技艺,始于唐,兴于宋。明清饮茶方式发生变革,这手绝活儿也就随之失传了。现如今只能通过文献来了解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技艺了。幸好,陶穀《清异录·茗荈门》中的“茶百戏”条目,详细记载了这项技艺的操作方式。原文如下:“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由此可见,汤戏与茶百戏其实是一回事。高手可以利用汤纹水脉,形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各种图案。由于宛若在茶汤中作画,所以诗中便有了“水丹青”的说法。

这项技艺,是以点茶法为基础的。具体而言,操作者先磨粉调汤,再用滚烫的热水冲击茶粉。就在沸水点茶之际,另一只手持茶筅搅拌敲击茶汤。最终茶粉与沸水交融,泛起厚厚的、软软的、白白的、密密的、像云朵一样层层叠叠的泡沫。

一边往茶盏中注入热水,一边用茶匙迅速敲击搅拌茶汤,这本是宋代点茶的基本操作。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福全这样的高手,搅拌力度巧妙,时机拿捏得当,茶汤表面就形成了精美的纹路。再经过艺术化处理,就有了“禽兽虫鱼花草”等各种花样。想在茶汤表面作画,要以极为熟练的点茶技艺为基础,绝非速成之事。所以不下一些苦功夫,根本无法掌握。像福全那样能在茶碗中点字作诗的人,绝对是顶级高手了。

第二部分,即后两句,讲的是汤戏的奥秘。

福全和尚手法高妙,赢得了众多“粉丝”。各位施主踏破了庙里的门槛,只为一睹大师的汤戏表演。这首茶诗,也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作。但是诗文的后两句,细细琢磨,似乎是在哂笑陆羽。福全和尚,是不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呢?

还真不是。

福全和尚之所以“却笑当年陆鸿渐”,是因为茶圣只知煎茶而不懂点茶。

我们不禁要问,点茶比起煎茶,又有什么高妙之处呢?

您听我慢慢道来。

点茶人技术高超,点出茶汤泡沫会丰富而持久。福全和尚的汤戏之技,也全要以这些泡沫来做文章。但是茶汤泡沫的持久,不过是相对而言罢了。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本已溶于水的茶粉又会慢慢分离出来。这时候非但茶香没有了,上面的泡沫也消散了。现如今的日本抹茶,冲点后必须马上品饮,就是这个道理。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当时的人讲究要趁热饮茶。宋代周辉《清波雜志》卷六“冷茶”条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北宋年间,有一位官员名叫强渊明。请注意,是强渊明,而不是陶渊明。别看同名不同姓,可二位的人品可谓天差地别。陶渊明品格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强渊明则贪图名利,为了升官而溜须拍马。他对于佞臣蔡京,极尽阿谀奉承。最终如愿以偿,被派往陕西为官。

临行之前,强渊明向蔡京辞行。蔡京嘱咐说:“公至彼,且吃冷茶。”意思就是,你去陕西当官,就等着吃冷茶吧。别看强渊明平时挺机灵,当时竟然没听懂这句话。“吃冷茶?难道要给我强渊明小鞋穿?”他心里嘀咕,却也没敢再问,唯唯诺诺地告辞了。

强渊明在陕西干了一阵子,各方面还算顺风顺水,也没感觉到谁怠慢他。有一回,他在府邸宴请宾客,吩咐官伎作陪。美女们先陪着喝酒,然后又去后面点茶调汤。当官伎们端着茶回来时,强渊明才明白蔡京口中“吃冷茶”的意思。原来宋代女性已经开始裹小脚了,而这种习惯在陕西官伎间尤其流行。从后堂到前厅'其实没多远,可是美女们脚太小,需要走好一会儿。这样一来,原本热气腾腾的茶汤,送到客人面前时已经凉了。一碗又冷又潍的茶汤,喝下去想必是不太舒服的。所以蔡京才提前给强渊明打预防针,提醒他到陕西要“吃冷茶”了。由此推断,陕西官伎不适合表演汤戏。她们水丹青学得再好,还没走到客人面前,这图案就没了。

正如《清异录》中所说,这些“纤巧如画”的图案,实际上非常容易“须臾即就散灭”。这便是汤戏表演真正的技术难点。福全和尚能够在刹那之间,完成茶诗的书写,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是在众人面前卖弄技艺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想要真正理解福全大师的用心,还要从这项技艺的社会背景入手。

汤戏,始于唐,兴于宋。唐宋两代,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时的科举制度开始慢慢走向成熟。中下层知识分子,纷纷靠科举考试跻身于朝廷。官僚政治,也正式取代了之前的贵族政治和门阀制度。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贵族是世袭制,即使官职被剥夺,血统仍然高贵。官员是任命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人可以平步青云,由布衣而为宰相,但也会一落千丈,由显贵而潦倒。这种极大的反差,总是给人以巨大的刺激。

茶汤上美轮美奂的图案,不正如眼前的功名利禄吗?顷刻之间,都散灭于无形。所以众人欣赏福全的汤戏,实际上也是在感悟自己的人生。点茶背后的这层隐喻,煎茶确实不具备。这时我们便可理解,福全“却笑当年陆鸿渐”的原因了。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到了十二钗的判词。其中最后的“收尾·飞鸟各投林”唱道:“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讲的也是“须臾即就散灭”。至于《红楼梦》开篇出现的空空道人、茫茫大士以及渺渺真人,其实也是在暗示富贵荣华一无所有。

曹氏雪芹,借奇怪的人名,表达对生命的领悟。

福全和尚,借汤戏的手法,承载对众人的警示。

听闻现在也有人恢复了茶百戏,但性质有所不同。唐宋之间的茶百戏,本是完全利用击打茶汤而呈现图案。现代的茶百戏,人们或是将茶汤调得足够稠,或是将茶沫打得足够厚,然后用一根细竹签蘸着浓稠的茶糊在上面写字作画。这个办法,确实简单有效,且容易掌握。据说这样画出的图案,可以在茶汤上持续一两个小时。这样,大家就可以掏出手机,选取各种角度拍照。要是您愿意,端起茶碗来个合影也没问题。再加上茶人从旁的讲解,可谓是尽欢而散。可是现代版的汤戏,“须臾散灭”的哲理却荡然无存了。

现代茶人的汤戏,展现的是新奇。

福全和尚的汤戏,讲述的是人生。

猜你喜欢
茶汤和尚技艺
三个和尚有水吃
小和尚
小和尚的烦恼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一字蚀骨
小和尚的烦恼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