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舌尖上的困难”催生了大熊猫基地的建立

2020-11-28 07:20:22
现代阅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箭竹斧头大熊猫

位于四川成都市成华区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满眼青翠,满耳鸟语。这里繁育着地球上生存了800万年的动物活化石——大熊猫。这里是全球少有的建在大都市中的动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大都市中的国宝生态家园。尽管身处大都市,却因纤尘不染,保护得力,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那它的建立背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舌尖上的困难”席卷了整个大熊猫世界。

在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等大熊猫栖息地,大片大片的箭竹开花枯死。这箭竹,属于禾本科竹类常绿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地带。因古代常用其枝作箭杆,故名箭竹。

这箭竹的传宗接代有两种,一是根部发笋,二是开花结子。而箭竹开花,却是一种“凤凰涅槃”式的繁殖方式,开花周期大约是60年至80年左右。箭竹每次從开花、结子到成长为新的竹林,需要10年到30年时间。也就是说,箭竹的涅槃重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也就是大熊猫难熬的大饥饿时期。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挑食的动物之一,它的口味独特,箭竹是它为数不多的主粮之一。因而,从1974年起,因大面积的箭竹开花枯死,导致了大熊猫世界面临着大饥荒的威胁。

据当年国家林业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川北的大熊猫栖息地,只见大片的竹林枯黄发黑,失去了青春活力。最为触目惊心的是,不断有大熊猫尸体被发现。竹叶低垂,北风寒号,山峦缟素。一百多只大熊猫陈尸山野!

调查队的专家连续解剖了十几只大熊猫,个个肠胃空空,透着光亮。这不是人们常说的“饿得前胸贴后背”是什么?足见其饥饿到何等程度。

与此同时,各地保护区不断有奄奄一息的大熊猫被送到成都动物园,只只皮包骨头,虚弱得连吞咽的动作都做不出来。那时,成都动物园刚从百花潭搬迁到昭觉寺,百废待兴。没办法,大黑熊、大猩猩只得让出馆舍,甚至挤到了昭觉寺大殿。

1983年夏季,邛崃山和岷山山系的糙花箭竹与缺苞箭竹又大面积开花枯萎,500多只大熊猫面临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遭遇。“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野外不能生存,换个地儿就不能吃饭?于是,一个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思路在动物保护人员中悄悄流传。

斧头山,原来也叫回龙山,是成都北郊一片浅丘,海拔约四五百米,满山石谷子地夹杂着贫瘠的农田,这里也有一处属于市农林局的苗圃。

1985年的一天,斧头山苗圃。几位年轻人拼接起简陋的桌椅,摆上碗筷,在阵阵松风中,边喝酒边冲壳子(四川方言,即吹牛)。席间,就聊起两年前的大熊猫闹饥荒事情,迁地保护的话题再次被提及。

环顾成都平原周边,斧头山微微隆起,竹树茂密,植被覆盖。在这里,树叶絮语,藤花摇叶,有着与都市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这里距最近的大熊猫栖息地祟庆县仅二十余公里,周围工厂少、污染轻,气候、温度、湿度都比较适宜,高山主食竹及平坝竹较丰富,这无疑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佳选址。

1986年春节,成都市文化宫。彩灯摇曳,人流攒动。逛灯会的市民在这里猜谜的猜谜、赏灯的赏灯,一派传统佳节的喜庆气氛。建设部郑淑玲、四川省林业厅胡铁卿、成都市园林局张安居等人闹中取静,相会八角亭,商量基地建立问题。

基地的定位,不仅仅是解决大熊猫温饱的圈养场所,更应该是探索大熊猫奥秘的科研机构,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课堂。其次,它虽建在成都市园林局斧头山苗圃,但一定要面向全中国,面向全世界。

对基地建立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人工繁育扩大大熊猫迁移地的种群数量,经野化训练和适应性过渡阶段后,最终将其放归大自然,以扩大和复生种群,维持和提高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达到延续该物种,让其与人类共存之目的。最后,一个日后名扬四海的名字敲定,那就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市兴建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动议,得到了中央及各省市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海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在建设部、林业部和中国动物园协会的直接指导下,规划占地约36公顷的基地项目,开始付诸实施。

谈到基地的话题,成都市白莲社区的社区书记廖成发显得十分兴奋,他说,他当年仅25岁,是公社的拖拉机手,亲眼见证了基地的开工仪式,而且第一车砂石就是他亲自拉来铺上的。

廖成发回忆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开工奠基仪式,是在那年的3月25日举行的。时任成都市市长的胡懋洲揭开奠基石上的“红盖头”,只见一块石碑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奠基石”22个字,并配有大写英文。胡懋洲挥起铲子掊下第一铲土。鞭炮响起,礼花飞溅。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式破土动工啦!

一期工程80亩地,以园林局白莲池苗圃为基础;二期工程560亩土地,有一大半是从农民手中征得的。为了缓解失地农民与建筑单位的矛盾,基地成功地让当地农民参与基地建设,绿化工程,使他们顺利完成了从农民到园林工人的转化,在新的工作岗位大显身手。一年之后,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回想基地创建初期,职工们一边盖房,一边种树,费尽苦心。什么琴丝竹、观音竹等大熊猫的最爱,首先种满山头。叶大如掌的阔叶林,如绿色的波浪,也漫过山脊。

为了早日为大熊猫安一个舒适的家,职工们咬紧牙关坚持着,天天在工地奔忙,一年穿烂了几十双草鞋。有人还一不小心滚下沟,摔伤了腰,落下多年不愈的伤痛。但是,再苦也不能苦熊猫。豪华的“14号兽舍”建成了。办公室的破墙还露着缝,简陋得令人咋舌。

一天,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市长黄寅逵来到斧头山,跟职工们一起吃饭。他端着饭碗,幽默地说:“吃着碗头,要望着锅里。现在做一期工程,要想着二期的规划、三期的蓝图。这不是成都的基地,这是全中国、全世界的熊猫基地。”此后,经十余年的建设,投资近4000万元,完成了占地约36公顷的一二期工程,建成了大熊猫成体、亚成体、幼体兽舍,运动场、兽医院、科研实验楼等建筑。

大熊猫基地不仅受到普通游客的青睐,也是各国政要的最爱,他们来到成都,到基地看望大熊猫几乎成为“规定动作”。

(摘自四川文艺出版社《白莲池》    作者:刘小葵  蒋松谷)

猜你喜欢
箭竹斧头大熊猫
疑邻偷斧
斧头山“拜见”大熊猫和小熊猫
金斧头和银斧头
我们都爱大熊猫
大熊猫
遗失的斧头
箭竹DNA导入水稻后其遗传背景、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大熊猫也消暑
水中大熊猫
云龙箭竹和空心箭竹竹笋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