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欢热食,吃什么都是越烫越好。“趁热吃”一向是我们待客时候的一句客套话,不过,这种礼节似乎应该改改了。殊不知生物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适宜的温度越严格。所以,食物要在合适的温度内被摄入人体,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中医从不主张饮食过热,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很容易烫伤食道壁。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能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可能和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区的人们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次;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人们喝“功夫茶”,也是趁热饮用;移居到新加坡的中国福建人后裔也是趁热饮用;移居到新加坡的中国福建人后裔仍有喝热饮的习惯;太行山区的大碗热粥也是趁热才吃。这些地区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均非单一因素所致。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的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饮食还有粗、快、硬等特点。日本奈良等食管癌高发区的居民还有吃热茶煮米粥的习惯,并且爱吃蕨菜,这也是相关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经常热食的人,尽管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实际上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
热饮、热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因此,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怎么衡量这个温度呢?很简单,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其實,这个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也不烫,就是最适宜的。
同样,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珐琅质,还会强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也不宜喝超过50℃的水。如果实在怕冷,可以多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食物,既不伤食道,还有保健功效。
一般来说,30℃左右是人们对食物味觉敏感度最高的温度线。甜食的完美温度在37℃左右,这个温度内,甜味将会发挥到极致,而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甜味会变淡。酸度则在10~14℃能将其味觉的刺激性发挥到极致。而对于咸和苦两种味道来说,则是温度越高,味道越淡。因此,菜品在过热摄入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因为丧失了对咸度的敏感而造成过分摄取盐分,危害健康。
健康提醒
人们常在吃了热辣食物后又猛灌冰水,或是吃了冰品后立刻喝热饮。一般来说,冷热食物交替食用对胃肠绝对无益,但是在比较之下,先吃冷食再吃热食要比先吃热食再吃冷食好得多。因为,光吃热食后,胃肠处于温暖的状态,如果立刻吃冷食(尤其是吃冰品),胃肠容易在骤冷下产生痉挛现象,造成胃肠不适。反之,如果先吃冷食再吃热食,因为口腔的薄膜比较不耐热,所以吃热食时速度会比较缓慢,等到热食经由口腔、食道进入胃中时,温度已经降低,对胃刺激比较少。
预防癌症,需在饮食中遵循“三少一多”原则,即少吃糖、淀粉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少吃坏脂肪;少吃腌制食品等;注意补充抗氧化剂,多吃大豆、大蒜、西兰花、西红柿、芝麻等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硒、锌的食品。
(摘自青岛出版社《防老抗衰有一套——跟着中医来养生》 编著:闫珂 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