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学报》论文被WoS数据库引用情况分析

2020-11-28 01:28:48朱小惠陈石平石东坡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影响力学报学术

朱小惠,陈石平,石东坡

(浙江工业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杭州 310014)

2019年7月,《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文件出台,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目标的途径和措施,随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开始正式实施。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科研成果发布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科研水平所处的国际地位。高校学报如何抓住历史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是其冲刺世界一流期刊进程中亟需思考的问题。《学报》主办单位为浙江工业大学,创刊于1973 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为了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学报》先后与美、英、日、德等国的一些图书馆和高校建立长期交流关系,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科学文摘》(SA)以及日本《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收录。《学报》先后3 次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于2018 年入选《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Q2区,在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中,《学报》位列Q2区第8名。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学报》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陈石平等[1-2]对《学报》2001—2010 年的载文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刘岩等[3]针对《学报》2010—2015 年的载文以及影响因子年报进行了统计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不同的国内数据库,对不同时间段的《学报》各项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涉及的引文分析也只是针对论文本身的参考文献进行的。Web of Science(WoS)是国际公认的科学评价和权威性引文分析数据库,《学报》论文被WoS数据库文献引用可反映《学报》在国际科学领域的显示度及其国际化程度。笔者基于WoS数据库,检索《学报》被该数据库引用的论文,从被引和施引两方面入手,掌握《学报》在国际上的受关注度以及被关注的内容,探讨《学报》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为《学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基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学报》论文的被引情况。在“被引著作”一栏输入“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设置时间跨度为2005—2019 年,检索期刊被引论文的英文题目、刊期、被引频次等信息。检索日期为2020年7月24日。将所有信息导出为excel文件,分别在WoS数据库和Excel软件中对检索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人工筛选Excel文件中的所有数据,其中有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Research和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期刊上,另外有14 篇论文重复,剔除以上数据后,《学报》共有318 篇论文在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被引用。

2.1 被引文献分析

2005—2019 年,《学报》共有318 篇论文被WoS数据库引用,总被引频次为480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51 次。这15 年间,《学报》载文量为2 186 篇,被WoS数据库引用论文占总载文量的14.55%。

2.1.1 《学报》载文量以及被引文献年度分布

论文被引频次可评价论文对施引作者的有用程度,因其评价客观和计算简便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评价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某种程度上可以客观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但也存在时滞过长和忽略引文差异等不足[4]。被WoS数据库引用的318 篇《学报》论文在2005—2019 年这15 年间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05—2010 年,《学报》被引率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两个被引高峰分别出现在2008年和2010年,这两年的被引论文数分别为39 篇和38 篇,被引率分别达到25.16%和25.33%;2010 年之后的9 年被引率波动比较大,被引率超过10%的年份分别为2011,2012,2013,2015,2016 年,尤其是在2015 年之后,《学报》的被引率逐年下降,说明《学报》论文的时效性较长,距今较早发表的论文仍然被大量引用,发表时间越长论文被引次数越高,相对来说近几年的引用数据则有所降低。

2.1.2 WoS被引频次3 次及以上的论文分析

高被引论文对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5],通过分析综合性学报的高被引论文,可以发现《学报》发文的重点和优势领域,进而深入了解具体学科和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对318 篇论文被引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被引频次3 次及以上的文献共有30 篇(表2),其中单篇被引频次最高为38 次,是发表于2007 年的1 篇文献。30 篇高被引论文所属第一机构中,浙江工业大学发文数量最多,共26 篇,占总高被引论文总数的86.7%;另外4 篇文献分别来自浙江大学、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和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由表2可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高被引论文的贡献比较大,其中1 篇来自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3 篇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表2 《学报》被WoS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引用频次≥3)Table 2 Papers published in JZJUT with high citation frequency in WoS database(citation frequency≥3)

表2(续)

来自本校的26 篇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来源比较集中,其中,信息和计算机6 篇,机械5 篇,建工5 篇,环境4 篇,化工和材料3 篇,药学1 篇。按照论文的研究方向进行细分,排在前4 位的分别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类5 篇,环境科学与工程类5 篇,化学工程类4篇,建筑科学类4 篇。一方面说明计算机、机械、建工、环境、化工和材料以及药学这六大学科的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在《学报》发表的科研成果比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以及建筑科学是《学报》发文的优势领域,这些领域的科研成果更容易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是《学报》今后国际化发展的着力点。30 篇高被引文献共获得24 项基金项目资助,有一半以上论文(16 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45.8%和54.2%,说明充足的研究资金保障对高水平成果产出尤为重要。从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和学历来看:具备高级职称的作者有13 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3 人,其稿件学术水平相对较高,选择他们的稿件,可通过其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报》的影响力。

2.1.3 国内被引频次(CNKI被引频次)与国外被引频次(WoS被引频次)分析

有10 篇文献的CNKI被引频次高于100 次,其中有4 篇被WoS数据库引用≥3 次的文献,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WoS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前三位的论文分别为:林升梁和刘志发表于2007 年第35卷第2期的“基于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一文,CNKI引用频次和WoS引用频次均为最高,分别为367 次和38 次,表明该论文在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位;任建莉和钟英杰等发表于2006 年第34卷第1期的“海洋波能发电的现状与前景”一文,CNKI引用频次和WoS引用频次分别为138 次和9 次;黄海凤和张宏华等发表于2006 年第33卷第4期的“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一文,CNKI引用频次和WoS引用频次分别为109 次和5 次。

表3中所有论文均为10 年前发表的论文,说明论文的被引频次随着发表时间而变化,发表的时间越早,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其释放的影响力也越高,符合文献计量的一般规律。国内CNKI被引频次高于国外WoS被引频次,表明《学报》作为北大核心期刊,在国内虽然有较高的影响力,但国际影响力还是较低。由表3可知:在国内被科研工作者引用较多的论文,在国外未必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与郎朗等得出的国内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与国外被引频次无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一致[6]。

表3 《学报》被CNKI引用100 次以上的论文

2.2 施引文献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学报》发表于2005—2019 年的318 篇文献(被引文献)被WoS数据库中456 篇文献所引用,即施引文献有456 篇。施引文献涉及4 种文献类型,分别是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277 篇,占总施引文献总数的60.75%;研究性论文(Article)170 篇,占37.28%;综述性性论文(Review) 9 篇,占1.97%;提前出版论文(Early access)1 篇,占0.22%。写作语种有3 种,英语433 篇,占94.96%;中文22 篇,占4.82%;西班牙语1 篇,占0.22%。

2.2.1 施引文献年度分布

WoS数据库中引用《学报》论文的施引文献共有456 篇,分析不同年份施引文献的分布规律,可以反映出被引文献的传播和利用情况,是其学术影响力的体现。WoS中引用《学报》论文的施引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456 篇施引文献的年度分布整体呈上升趋势,2006—2010 年,施引文献数量较少,从2011 年开始,各年度施引文献数量不断增加,2017 年达到最高(61 篇)。学报从2007 年开始,在提供中英文摘要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的中英文对照;此外,2017 年学报引入玛格泰克采编系统后,在网站上实现全文开放获取。因此,《学报》扩大英文信息量以及网站全文的开放获取均为论文的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图1 WoS中引用《学报》论文的施引文献年度分布情况Fig.1 Number of papers in WoS database citing papers in JZJUT in different years

2.2.2 施引文献所在国家或地区

分析456 篇施引文献,WoS中引用《学报》论文的作者所在国家或地区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施引文献来自21 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学者施引文献最多,达到433 篇,占94.96%;其次为美国、印度、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分别为13,6,6,6,3,3,3 篇。这说明《学报》在国内的影响力远高于国际影响力,不过其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表4 WoS中引用《学报》论文的作者所在国家或地区Table 4 Authers’ countries or regions of WoS papers citing articles in JZJUT

2.2.3 施引文献所在机构

456 篇施引文献的作者来自337 个机构,其中大多为中国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施引文献机构数在5 篇以上的有25 个机构,具体分布如表5所示。其中浙江工业大学位居首位,施引文献量为37 篇,占总数的8.14%,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施引文献量分别为20 篇和15篇。由表5可知:《学报》施引文献的作者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说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比较强,科研人才集中,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

表5 WoS中引用《学报》论文的作者所在机构(文献数≥5)Table 5 Auther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s of WoS papers citing articles in JZJUT(number of papers≥5)

2.2.4 施引文献研究方向

456 篇施引文献集中在56 个研究领域,施引文献在10 篇及以上的集中在18 个研究领域,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工程学方向施引文献最多,达到231 篇,占50.66%;计算机科学共有93 篇文献,占20.4%,排名第二;材料科学共有86 篇文献,占18.86%,排名第三。说明《学报》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材料科学方向的学术影响力比较大。此外自动控制系统、生态环境科学、能源燃料、建筑技术和化学等方向施引文献数量也比较多,均在20 篇以上,说明《学报》刊载的文献具有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综合性。

表6 WoS中引用《学报》论文的研究方向(文献数≥10)Table 6 Categories of WoS papers citing articles in JZJUT(number of papers≥10)

2.2.4 施引文献来源出版物

WoS中共有28 种出版物引用《学报》论文篇数大于3 篇(表7)。其中,会议论文集和丛书共20 种,占28 种出版物的71.43%,这与2.2节所述的456 篇施引文献中会议论文占比一半以上结果一致;期刊共8种,占28 种出版物的28.57%,这8 种期刊分别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中国),IEEE Access(美国),ACTA Physico Chimica Sinica(中国),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中国),Energies(瑞士),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美国),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美国),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中国),其中中国期刊4 种,美国期刊3 种,瑞士期刊1 种,说明这些国内外科技期刊与《学报》的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关系密切。

表7 WoS中引用《学报》论文频次较高的出版物(文献数≥3)Table 7 WoS Publications with high frequency of citing articles in JZJUT(number of papers≥3)

3 《学报》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

3.1 依托优势,孵化高水平论文

优势学科支撑、良好的实验条件对高水平论文的产出至关重要[7]。在深入了解《学报》WoS高被引论文数据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和利用高被引论文作者独特的学术创新能力。《学报》以高被引作者的科研成果作为精准选稿的方向,将被WoS引用次数大于3 次的论文第一作者及其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纳入重点关注视野,主动跟踪他们的科研进展,吸纳优质稿件,并邀请其作为期刊的审稿人,助力《学报》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重点实验室是进行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从《学报》15 年来在WoS数据库中的高被引论文的机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发文量占一定比重,且被引频次较高。在科学前沿探索中,重点实验室易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原创性成果,近年来《学报》及时和持续地跟踪报道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特种装备制造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前沿性成果,发表的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力。今后,《学报》应在总结和研究各学科领域以及期刊高被引论文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组稿约稿,同时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学术团队,尝试创立“学报学术学科论坛”“学科联系制”“学术会议制”“栏目主持人制”,持续紧密地与学术团队之间形成深度合作关系。

3.2 结合国际学术热点,组织学术议题

及时高效发表学术热点文章可以显著提高期刊各项评价指标,对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报》作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记录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持续跟踪报道海洋、生物医药、信息、制造等战略前沿领域方面的科研成果。例如,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对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度对接行业,专门成立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开展“顶天立地”产学研研究。《学报》近几年持续性跟踪报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学报》近10 年在信息计算机方面的发文占比最高,达到16.6%,在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发文占比为8.5%,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方面的论文被引次数和下载量均较高,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分析WoS施引文献研究方向可知:《学报》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自动控制系统、生态环境科学、能源燃料、建筑技术和化学等方向的施引文献数量比较多,国际学术影响力比较大。今后《学报》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和内容创新能力,重点引导科研热点探讨,促进重点议题在学科内的形成与曝光。锻造优势和特色学科栏目,延揽优质稿源,强化专题合作,以期被全球更多学者关注,从而提高《学报》的国际影响力。

3.3 依托数字技术,拓宽出版渠道

科技期刊正在经历着从内容出版到对科技信息的深度挖掘应用的转变[9],期刊品牌效应的形成除了依靠提升学术影响力外,还需依托数字技术拓宽出版和宣传渠道[10]。《学报》应利用新型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来提高数字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增强知识创新服务能力。依托先前建立的《学报》网站,实现多元化出版,多渠道宣传,使每篇论文活起来,提升用户体验,扩大用户群。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当期目录,并定期推送该期论文的链接,同时可与数据挖掘机构合作,通过数据挖掘和专家库建设,将当期目次及全文精准推送给目标群体,实现期刊出版学术影响力的深度挖掘及其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强个性化服务,将用户的微信号与投稿系统账号相关联,通过微信消息向作者、审稿专家推送文章处理进度以及消息提醒。《学报》的出版时滞较长,部分文章从投稿到正式见刊要一年多时间,而论文的出版时滞越长,对被引频次的影响也越大。因此,今后可尝试新出版期刊定稿后的全文上网,实现网络优先出版,以降低出版时滞,增强传播时效性,保障作者的首发权,进一步提升《学报》的传播速度和国际影响力。

4 结 束 语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给《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报》应提高站位,积极主动融入到科技创新、学术生产、全域育人的链条和知识传播的立体架构中,同时拓展开放合作渠道,深化与国际国内同行的合作,积极延揽高水平稿件,努力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影响力学报学术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天才影响力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9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9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