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辉
瘟疫是人类的共同杀手,如何对待瘟疫?如何防控瘟疫?如何战胜瘟疫?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考验,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检验,是对一种社会制度的鉴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瘟疫磨练,交出了一张张让世界叹为观止的历史答卷。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刚刚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第一次重大疫情——察哈尔省察北专区鼠疫就摆在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前,如何应对这一疫情是对当时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
10月3日,察哈尔省察北专区康保境内察汉崩崩村出现第一例肺鼠疫患者死亡,这起死亡病例与以往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的腺鼠疫不同,肺鼠疫通过飞沫借着空气传播,危害性更大。染病者快则1天,慢则3~5天就会死亡。随着鼠疫的流行,死亡的人数逐步增多,有时1天就死亡6人。84户、400多人口的崩崩村,至10月19日,共死亡36人。
崩崩村鼠疫发生后,居民恐慌,四散逃亡,鼠疫蔓延至张家口东南一带,波及10个村子,流行300余里。
1949年10月 27日,中央得到察哈尔省的报告后,毛泽东立即指示周恩来连夜召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紧急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陈云、陈毅、黄炎培、彭真等与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任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封锁处、防疫处、宣传处、秘书处,形成了集封锁、防疫、宣传三位一体的防疫体系。会议分析了疫情的发展趋势,明确了“扑灭察北鼠疫防止蔓延”的救灾目标。
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察北鼠疫侵入张家口,京、津各机关应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医疗上做有效准备,决定严密封锁交通,派员赴疫区救治,保卫首都不被鼠疫侵入。
很快,各地相继仿照中央防疫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各级抗灾防疫组织。
为了便于协调,中央防疫委员会决定10月30日成立由727人组成的中央防疫总队,下辖3个大队。当天就派出了第一大队、第二大队深入疫区工作,第三大队主要在张垣市内及郊区姬家房子村等地展开工作,并有一部分防疫队员到集宁、大同一带工作。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国内防疫条件和资金十分匮乏,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持敌视态度,有可能也有能力支援中国抗击鼠疫的只有苏联。
所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于1949年10月28日致电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斯大林,请求苏联方面帮助中国防治鼠疫。
毛泽东《关于请苏联帮助防治鼠疫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记载:“张家口以北地区发生了肺鼠疫,死60余人。已蔓延至张家口,死4人,威胁平津。电请苏联方面考虑是否可以空运生菌疫苗四百万人份、血清十万人份至北京应用,所需代价,中国政府当以物物交换办法照付。另外,苏联政府是否可以再派一防疫队来北京转往张家口帮助进行鼠疫防治工作。”
斯大林表示同意。苏联政府做了应急反应,立即组织专家和防疫队赶往中国。苏联专家拉克森、沙洛第夫斯基、白洛基森娃、莫辛柯娃4人和驻华专家马意斯基率领33人防疫队,于1949年11月4日夜赶到北京,5日晚到达张家口市进行防治工作。罗果金博士及苏联防疫队总代表麦依斯基还亲赴察汉崩崩村、龙王庙等疫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鼠疫专家拉克森博士在张家口人民电台播讲了“新中国鼠疫即将扑灭”,麦依斯基播讲了“如何预防鼠疫”等,这些对普及科学的防疫办法、制止鼠疫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鼠疫流行造成的死亡率很高,在当时鼠疫很难迅速治愈的情况下,预防注射是比较好的方法。10月31日,中央防疫总队第二大队一行150人,携带苏联制造的可供23万余人注射用的鼠疫疫苗和盘尼西林等药品抵达张家口市,对察哈尔省和内蒙古地区进行菌苗注射、消毒、捕鼠灭蚤等。
在争取外援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坚持自力更生,组织北京市天坛防疫处加紧疫苗生产。11月5日,天坛防疫处提前3天完成赶制第一批疫苗的任务,可供110多万人使用,直接被运往“察北鼠疫”第一线。
疫苗抵达疫区后,在防疫队和当地防疫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始了大规模防疫注射。截至11月5日,张家口市对13万余人注射了鼠疫疫苗,北京市也对199万人次注射了鼠疫疫苗。
防止鼠疫蔓延,阻断交通、实施封锁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在董必武的主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调动华北军区部队,并动员各省、各专署以及各县、区、村党政军民对疫区进行了封锁。
北京市属于间接疫区,与疫区毗邻,尚未受到鼠疫侵入,提出了检疫与封锁并举的方针,组织了6个检疫组,分别到西直、永定、朝阳三城门以及前门、两车站和通州镇大桥等地,进行检疫工作。
鼠疫的根源是老鼠,切断鼠疫病源,开展声势浩大的灭鼠运动势在必行。鼠疫发生后,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军区联合发布命令,要求“疫区军民应即以扑灭鼠疫为当前首要任务”,各省市人民政府、各省军区应督促所属单位布置灭疫防疫工作。
为彻底消灭鼠疫,张家口和北京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捕鼠运动。张家口市的捕鼠灭蚤工作是在苏联动物专家卡姆聂夫的指导下进行的。据统计,捕鼠队两天时间内共检查了2897座房子,查出4033个鼠洞。北京市防疫委员会第一期捕鼠运动于11月中旬开始,11月24日结束,在14天内全市共捕鼠42231只。
与此同时,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指示下,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通过各种可能运用的宣传形式,如报纸、广播台、电影、图书等进行防治鼠疫的宣传动员工作,宣传内容包括鼠疫的特征及其危险性、防疫的功效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防疫的知识和办法、防治鼠疫的经验介绍、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等,使社会各阶层人民认识到鼠疫的危险性,提高警惕性,实施各种防治鼠疫措施。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防治鼠疫群众运动家喻户晓,在阻止疫情传播、灭鼠防疫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在政务院第四次会议上,董必武汇报了防治鼠疫的情况,称已查明因鼠疫而死亡者共67人,鼠疫已有停止蔓延和缩小的趋势。至此,党领导下的抗击“察北鼠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2月初以后,察北专区鼠疫彻底绝迹,封锁解除,人民生活恢复正常。察哈尔省察北专区鼠疫从10月3日崩崩村出现第一例肺鼠疫患者死亡,到12月初抗击取得全面胜利,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创造了世界抗击瘟疫史上的奇迹。
1950年冬,血吸虫病重灾区之一的上海市郊青浦县任屯村农民联名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尽快替他们治好血吸虫病。
在任屯村农民给毛泽东写信的当年,血吸虫病在全国大流行,遍及南方12个省市,患病的人数1000多万,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超过1亿人。血吸虫病对于人民健康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患者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死亡。疫区人口减少,生产力下降,少数疫区甚至田园荒芜、人烟凋敝。
收到任屯村农民的联名信后,毛泽东高度重视,派出医疗队赶赴任屯村,不分昼夜查病治病,抢救了不少血吸虫病人。
毛泽东关注任屯村后,青浦县的血吸虫病防治也成为当地政府的重中之重。后来,青浦县的血吸虫病防治走在了全国前列。
任屯村、青浦县只是毛泽东关注血吸虫病防治的一个缩影,作为人民领袖,全国各地在血吸虫病中痛苦挣扎的人民都在他的视野之中。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随即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955年仲夏正当农忙时节,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到了杭州,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沈同等人说,开会期间不要搞其他活动,你们去帮我了解杭州郊区农民的生活和血吸虫病的防治情况。于是,这几名工作人员就到杭州郊区的余杭地区去调查访问。
回来后,他们把血吸虫病十分严重,农民苦不堪言的情况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毛泽东说,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江南一些地方,长期以来,都有地方病危害人民的健康,情况很严重,血吸虫病对人民的危害更大,一定要帮助人民解除痛苦,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现在要和天斗争了!
之后,毛泽东对血吸虫病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先后同上海市委书记和华东地区几个省的省委书记座谈,了解情况,商讨对策。
1955年11月22日至25日,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7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具体步骤是“一年准备,四年战斗,两年扫尾”。
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国家有关根治血吸虫病的规划陆续出台,各级防治机构进一步完善,一场消灭血吸虫的人民战争全面展开。到1958年时,大部分疫情流行地区基本上控制了疫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
毛泽东看到报道后,激动不已。7月1日凌晨,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诗篇《送瘟神》。
新中国成立后70年来,中国政府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消灭或控制了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治疗已经不是难题,血吸虫的发病已经够不成重大疫情,血吸虫瘟疫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疾病普查统计显示,全国麻风病患者50多万人,60%以上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西藏五省区。
麻风病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50多万麻风病人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永久性损害。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呼吸道、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和密切接触等,以家庭传播为主。也会产生间接传染,接触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餐具等,都可能会传染麻风病。
晚期麻风病人会出现鼻塌眼陷、面目狰狞、断手断脚、肢体畸残的现象。
麻风病人治愈后,也大都残障,丧失了劳动能力。目前,中国存活的23万余名麻风病治愈者中,有12万名麻风残障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生产劳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即以建立麻风病院、麻风病村的方式,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当时,我国建立了1000多个麻风病院、麻风病村。2019年初,新华社记者朱旭东采访了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副会长潘春枝,他介绍说,中国现有麻风病院、村593所,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减少了近一半,而实际麻风病院、麻风病村的病人减少得更多,每个院、村由最初的几百人下降到几十人。麻风病院、村麻风病人的治疗费用、住房、生活保障全部由国家负担。
新中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屠杀麻风病人或将麻风病人驱赶到深山当野人的残酷做法,麻风病人从“鬼”变成了人,不再受到社会歧视。数十年来,全国麻风病院、村由兴到衰,麻风病院、村患者由多到少,反映的正是新中国党和政府对麻风和麻风病人的巨大付出和取得的瞩目成效。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的贺信中写道:“‘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是全球麻风控制的终极目标。”“中国将加大投入力度和保障措施,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推动麻风学进步和创新,促进消灭麻风目标早日在中国实现,为全球消灭麻风作出贡献。”
中国曾是全球公认的麻风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翻开新中国防控治疗麻风病的历史,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共产党才是麻风病人的大救星。
1948年,全国共有麻风病防治机构4 0个,附设床位230 0多张。由于资金缺乏,住院病人食物不足,衣衫褴褛,不少病人白天出去乞讨,晚上回院住宿。而这仅有的麻风病防治机构基本上都是外国教会兴办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全国麻风病人有50多万。
1950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麻风病应行注意事项的通知》,提出要扶助麻风病人生产,给予他们生活救济。
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防疫会议和1952年第二次卫生行政会议上,有关部门和专家拟定了麻风病骨干培训、流行情况普查、建立防治机构等方案,举办了10多期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大力培养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增强医护人员在麻风病病理、检验、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1953年,卫生部召开全国麻风病防治座谈会,提出“防治结合”的原则。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组建“中央皮肤病研究所”,负责指导与协调全国麻风病的防控、救治与科研工作。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麻风防治研究委员会,指导当地的麻风病防控、治疗和研究工作。
1957年10月,卫生部正式发布《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确定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规定了“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步骤和方法,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把防治麻风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加强领导,妥善安排。此外,宣布成立了“全国麻风病研究小组”,加强我国麻风病的研究工作,并开展麻风病疫苗的研究。
1958年前后,全国各地掀起了麻风病防治机构特别是农村麻风村建设的高潮,使社会最底层麻风病人的救治环境和医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累计50多万麻风病患者有近35万得到临床治愈。麻风病人最多的广东、山东、江苏三省,成绩尤为显著。广东患者9.3万多人,到1981年还剩下9000多人;山东累计5万多人,还剩下2000多人;江苏累计53000多人,还剩下7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麻风村,病人数量大幅度下降,大部分麻风村仅剩下几十人、十几人。
此后,我国麻风病治疗与国际接轨,加强了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麻风病防控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取了国外麻风病防控救治的新理念与新实践,促进了我国麻风病防控与治疗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国麻风病机构更加完善。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中国麻风基金会、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卫生部麻风专家咨询委员会、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等机构和组织相继恢复和成立,国家财力、物力和科研投入不断加大。
2000年,国家卫生部面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麻风病存量病人已经下降到2000人左右,患病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全国已基本消灭麻风病。
2020年,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的奋斗,中国终于在世界上成为第一个稳定消除麻风病危害的国家。
1960年,中国消灭天花。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第33届大会正式宣布,人类已经消灭天花。中国比世界提前消灭天花瘟疫20年,这是新中国消灭的第一种传染病。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每年死于天花的人数以万计。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花仍旧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便开始了消灭天花瘟疫的斗争,采取的方法也与世界一样:种牛痘。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军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军民春季防疫工作给各级人民政府及部队的指示》,其中提出了要通过普种牛痘来控制天花流行的要求。4月,卫生部公布《一九五O年工作计划大纲》,将大量制造疫苗、普遍种痘作为工作计划的重点。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普种牛痘工作,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秋季种痘运动。10月12日,卫生部颁布《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居民,不分国籍均须种痘。
全民种痘政策的顺利实行,使得天花病例数急剧下降,1952年至1958年间,全国天花病例数从10万多例锐减为300多例。随着1961年我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的痊愈,中国境内再未见天花病例。1962年,我国修改了种痘办法,规定婴儿出生后6个月种痘,同时以省、市、自治区为地域单位划分6个地片,每年在一个地片内推行普种。
1979年12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从1960年起已经消灭“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