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短视频社交主要指应用移动短视频进行分享及交流的一种微社交方式,这种社交围绕内容一般在5 分钟左右,以精彩内容来吸引受众。短视频进一步拓展了社交场景,社交形式更加生动而丰富[1]。当前,我国移动网络用户8 亿多人,在所有网民当中,利用移动设备上网者占98.7%,移动触网已经成为用户习惯。至2019 年12 月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近7 亿,超过80%的网民在使用短视频,短视频吸引网络企业相关投入的加大,移动短视频市场也日益成熟,成为较为火爆的媒介形态,为受众提供了话题引领、娱乐、习惯影响等环境氛围,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行为及生活空间的变化,营造出特有的新媒介场景。当然,对待此新媒介场景并不能将其作为媒介传播的新的业态及传播模式,其不管是在语义上,还是在文化及传播环境上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为此,本文以媒介环境学为视角探讨并重新审视其短视频的碎片化需求、用户时刻在场、互动场景化表演等短视频场景,以理性认识媒介技术带来的变革。
移动设备、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社交方式带来极大影响,2G 网络时代,社交方式是文字,3G 网络时代则形成了文字加图片的App 方式的社交,但到4G 网络时代,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可迅速加载并传播极大体量信息,人们的主要社交方式是短视频。随着受众时间逐渐被分割成碎片化,移动终端所连接的网络获取了更多的微信息,短视频这一信息传播形态缩短了受众的阅读时间,阅读的信息或然率得到有效提高。短视频以声音、画面具存的方式而优于其他传播方式,受众能够获得更强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接受信息的快捷性显著提升,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或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社交互动。短视频的编辑、拍摄及发布操作简单便捷,降低应用门槛,手机用户能够实时地记录和分享生活,交流互动的效率得到提高[2]。然而,短视频内容主要体现在创意的表达,以及情绪传递和个性宣泄方面,且短视频时间较短,多在5 分钟内,由于许多短视频对画面质量及拍摄技术等不太重视,有短视频内容构想到完成拍摄,现状提升了其生产效能,但这也加剧了行业平台间的竞争,产生了大量的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移动手机用户、政府和商家都在利用短视频来传递观念、招揽受众和进行自我宣传,使短视频一时间成为主流传播。
当然,短视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不但能够实现空间上的高速蔓延,还能够在瞬间获得庞大的群体认同或群体对立,构筑庞大数量的由现实与符号融合而成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受众行为的客观世界。然而,此场景间受到利益及价值的触动,竞争非常激烈,在频频翻转各场景的过程中,打乱了原来较为稳定的客观世界,甚至无情地瓦解了人们的行为目标保障,使其沉溺此短暂的娱感中,给社会发展带来伤害[3]。这种场景的安排虽然能够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需求,但其场景空间明显偏离了客观世界。
短视频的展现视角为第一人叙事视角,如同用户自己来观看,缩短了其同视频场景间的心理距离,而画面与声音的结合及取材的生活化等强化了视频感染力,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激发其情感,并使其沉浸于观看中。便捷的移动设备也使用户打破时空限制,拓展了社交场景,聚餐、学习、工作、上下班途中、卧室及卫生间等阅读场景均被移动终端入侵,移动社交场景进一步拓展,用户能够实时地利用移动终端沉浸于虚拟场景,将现实与虚拟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在互动中二者边界的清晰度下降,用户能自由地切换多个虚拟性场景,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与短视频场景中的人物及事件产生情感共鸣并深受其影响,进而激发其表达及参与的欲望。
然而,短视频场景传播不但可为共性化的场景,也可为个性化场景,既可是现实场景,又可是虚拟场景,而个性化、共性化场景的划分依据的是用户的需求,短视频可以选择受众普遍选择或定制的视频场景[4]。虚拟场景则为短视频通过虚拟和强化技术的创新性发展,给现实人物增加虚拟场景,或给现实场景增加虚拟人物,以场景的虚实结合来丰富短视频内容,这种人物可以是地域性、人际或兴趣性的。移动用户通过在各类场景中随意、自由的出入来实现其个性化的选择,表达其个人意愿,此场景的融合使得受众时刻在场。场景空间中,受众利用表演或观看与短视频建立联系,如果场景同其价值观及兴趣较为一致,则会消解其社会行为及身份差异的层次,社群间或社群内部关系的维护及建立的约束性及强制性也会降低。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短视频场景的构建都会使受众迷恋此视觉效果,忽视个体差异,并将个体视为具有共同追求、爱好及兴趣的群体。受众利用送礼物、转发、评论、点赞和观看等行为展现短视频的实时状态,其同许多用户的情绪表达、个性实现及社会行为等具有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在场景融合中用户虽然实时在场,场景在实时开放的同时受众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倾向。
短视频社交为受众提供了畅通的互动及双向交流的空间,受众观看短视频时会形成沉浸式的体验,用户也能够真实地同视频主角进行互动,特别是动物类及人物视频生动表情、优美语言及丰富动作等使受众有同现实场景中的动物及人物在互动的感觉,更加能够获取互动满足。受众通过视频互动形成的情感可以利用平台中的转发、评论及点赞等行为来表达,此互动也能直接而及时地传递给短视频内容发布方。这种高互动性提高了短视频制作者的关注度,构建了其同受众间的社交关系,也获得了关系资本。用户这种注意力资源又促使短视频制作者重视自己短视频的形象性管理,依据场景来对自己的行动进行预设,按照场景的不同设计特别的表演,以强化短视频同受众的互动性及吸引力。短视频是其内容制作及传播者的舞台,而受众抒发自我体验的点赞及评论区则是其同受众的共同舞台,精彩评论同样会受到其他受众关注和点赞,进而获得于评论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机会。所以,受众会对自己评论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在短视频不同的评论场景下进行表演。
但是,在短视频场景互动中受众在数字场景和现实场景中不断地跳转,其会受到“客观存在”的角色约束,却也实时盼望能够利用表达其内部主观性来摆脱现实的社会角色扮演。在数字场景和现实状态间不停地跳转自己的社会身份,并获得在短视频或短视频评论区场景中的表演机会。
碎片化的叙事诗短视频传播的重要特征,此叙述模式打破了传统叙事逻辑,利用环境和空间、用户生活习惯及实施状态的掌控,将其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以景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且以事物的客观意象、混杂的表征来创造出生活场景与视觉场景相融合的传播场景。短视频场景情境化的变革改变了生活的艺术化,人们利用碎片化的场景宣泄着欲望,其暂时的个性解放得到满足。由媒介环境学可知,媒介发展及变革既要关注技术,更要关注人类的得到及人文关怀。这也是审视短视频传播场景的重要立场,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短视频这种新媒介形态在创造流量、改变生活和解放个性的同时,其内部场景及文化间的控制及竞争也异常激烈,瞬时消防及产生的即时快感侵占着现实生活,用户现实感受极为空虚,这种侵蚀性难免不挑战伦理和伤及媒介环境。
然而,短视频场景对受众的影响也表明媒介对社会及人存在支配性危机。为此,应积极引用媒介环境学去关照现实,积极运营并思考短视频等新媒体,确保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时,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应以批判性思维积极反思和审视,明确媒介场景同现实场景的有效距离,减少因滥用新媒体而消解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