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

2020-11-28 23:32
科技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百姓选题

朱 宝

近年来,媒体的新闻视角逐渐转向受众,各地电视台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民生栏目,并连连创下收视新高,收看民生新闻类节目已经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甜点”和谈资,民生新闻工作已经不单单是采、编、播,还要把触角伸得更远,视线放得更低,让新闻报道成为百姓与政府之间的传话筒和具有政策解读、便民帮办等服务功能的“驿站”。

1 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选题不够精准,民生内容不突出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经常不够民生,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时政类新闻和“关系”新闻,甚至是广告宣传类报道,让受众“食之无味”,倍感无聊。当然,客观原因是有的,地方小,关系熟,面子上过不去,不好意思拒绝。但更主要的是,记者主观上把握不准民生新闻的定位;划分不清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界限。开会的、培训的、各种启动仪式……导致民生新闻里的稿件鱼龙混杂,记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而充数,甚至借鉴其他栏目稿件。这样的现状导致了节目播出效果不佳,社会影响力欠缺,无法培养固定的受众,最后收视率下降。

1.2 采访被动,缺少主观能动性

一些记者经常性地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拍什么画面,说什么内容,采访单位都提前准备好,甚至打印出来照着念,更有甚者,连新闻稿件也帮记者写好,这类记者俨然成了相关部门的宣传工具,新闻稿件开始批量生产,并乐在其中。采访过程中,记者没有深入调查,稿件中也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更不曾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样的片子播出来,会不会让人嗤之以鼻?

1.3 采访过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地方电视台鲜有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大事件,多数民生新闻题材都是涉及百姓身边的、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看起来不足为奇的“小事”。百姓的事无小事,这种选题虽小,但对百姓来说却是“大事”,有的更是多年得不到解决的棘手事。有的记者在面对此类采访时,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按照以往的经验简单拍一拍、报一报,敷衍了事,仿佛注明了“到此一游”。比如:每年开春,下水井返脏现象频发,一些记者往往是见一个拍一个,一口井报一条,年年发,甚至抄袭去年的稿件,成了下水井“专业户”。遇到“棘手”一点的民生新闻,一些记者总是怕麻烦,粗略地报一个现象,匆忙打道回府。并没有多方调查和协调,采访初衷不是为百姓解决问题,而是完成采访任务。这样的做法,即使遇到好的民生新闻选题,也拍不出任何“味道”,让人觉得可惜,不禁感慨浪费了好选题。

1.4 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

有的记者经常抱怨缺少民生类新闻选题,天天坐在办公室等着好的民生选题自己找上门,没有策划意识,没有走出去、沉下心。甚至有时候,领导或者编辑精心策划的选题也会石沉大海。例如,有一年全国猪肉涨价,编辑策划的选题是去通化市区各个农贸市场调查本地猪肉价格情况。一位记者去了不久就空手而归,理由是本地猪肉价格平稳,并没有涨价。编辑提醒,可以调查一下为什么全国猪肉都在涨价,而通化的猪肉价格没有涨,调查一下原因。而他的答复是,通化猪肉没涨价不算是新闻。就这样,很多好的民生新闻选题流失了。而另一位记者有一次策划在某日凌晨两点多去屠宰场拍走基层,采访结束大概是凌晨三点半,她在回家的路上偶遇几个脚踏三轮车去早市买菜的大姐,她赶紧拿出摄像机拍下了这一幕,一路跟随到早市,反映了买菜大姐的不易和她们生活的希望。

新闻线索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闻线索却在于电视台记者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这就要求负责新闻线索采集的记者能够通过拓宽自身视野发现新闻线索,并且善于在此过程中发现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在不断提高新闻素养的同时,探索有效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从而使新闻信息具有专业性、可靠性[1]。

1.5 素材容易缺失

在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需要拍摄现场画面,播出指标对拍摄设备也有一定限制,所以有很多精彩的民生新闻选题素材容易缺失。地方台记者得到新闻线索后,首先要向主管领导报题,征得同意之后,先要取摄像机,再联系采访车辆,因为地方台的设备、车辆一般来说比较紧缺,经常无法做到人手一台设备。等记者赶到时,新闻现场已经消失,只能放弃采访,或者“掐指一算”认为时间来不及,记者直接放弃。即使记者及时赶到现场,由于新闻事件发生到记者接到新闻线索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延迟,所以经常拍不到最有价值的素材,导致有了选题却拍不出来,无法播出,勉强播出时文字稿件很精彩,但画面却不一致,播出效果大打折扣。

1.6 选题围着一亩三分地

很多记者在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走得不远,总是被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记者喜欢围着自己熟悉的领域,守着关系单位,认为如此一来工作容易开展,翻来覆去拍同一类选题轻车熟路。一些记者远的地方不去、复杂的采访不去、耗费时间长的不去、农村的不去、环境恶劣的不去、冷的时候不去、天热也不去、不车接车送的不去……很多记者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我们的城市周边,同样需要民生新闻把触角伸过去,同样有民生新闻的受众,那里很多民生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如果一味地封锁自己,不能走出去,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路会越来越窄,无形当中要损失大量的收视群体。实际上,城乡差别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农民在很多方面和领域内都很难摆脱弱势地位,与城里人比较起来,他们存在的困难更大,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他们需要媒体介入的意愿更加强烈。现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二农”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作为媒体,作为反映民众生计的民生新闻,也应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多报道农村的衣食住行,多反映农民的喜怒哀乐[2]。

2 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良性发展

2.1 要接地气,侧重服务民生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要服务民生,以百姓的视角,讲百姓的故事。记者要俯下身深入基层,了解百姓心声,想百姓所想,采百姓关心的新闻。作为民生新闻工作者,如何去衡量这个标准,值得深思。要做到每一条新闻都是百姓感兴趣的,都对百姓有用处确实不易,但只要记者肯花心思,做到民生新闻服务民生并不是奢望。比如,某领域新的法律条文开始施行了,我们的记者往往只报一下现象,让受众知道一个新的法律条文开始施行了,但百姓却不知道该法律条文具体的内容和亮点,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该法律条文,导致受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采访当中加入法律条文解读与应用,让百姓深入了解的同时,还懂得运用,岂不是更好。

总而言之,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采写时事、聆听民声、记录群众最真实的生活现状,进而引起更多社会人士的参与,推动现象性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发展[3]。

2.2 采访手段多元化,整合各类网络资源

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百姓甚至可以自己采集新闻素材,让百姓成为“编外”记者。这样不仅可以扩大选题面,还能收取最直接的新闻素材。同时,记者要充分利用相机、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采访,碰到选题随时随地采访,提高采访效率,减少好选题的流失。采编人员利用好网站、微信、公众号收集民生新闻线索,并同步播发地方台自采电视民生新闻,让百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提供选题以及收看节目,让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多元化发展。

2.3 坚持传播正能量

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做有价值的民生新闻,弘扬社会正能量,杜绝猎奇、哗众取宠的劣质新闻,让电视民生新闻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平台。在节目风格上,记者应保持实事求是,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民生互动。逐步拉近电视新闻和观众的距离,通过一些有能量、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将社会舆论的走向引领到正常轨道。激励广大群众能够自觉维护自身利益、敢于抵制不良社会现象,营造积极、友善、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宣扬“邪不胜正”的社会思潮[4]。

3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语言朴实,形式新颖,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群众疾苦,一直以来受到百姓的支持与喜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电视民生新闻必将在新媒体时代绽放光彩,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路也会更宽更广。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百姓选题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谈诗词的选题
百姓看家“风”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做发现和甄别新闻线索的“有心人”